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3

北方的冬天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戏曲发展史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alabom

已采纳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扩展资料:生生行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旦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净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丑丑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发展史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

126 评论(12)

葫芦88

中国戏曲的特点 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208 评论(10)

想上学小脑斧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中国戏剧发展史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11、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白蛇传》、《将相和》、《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12、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13、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毛泽东为之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以后便成为戏曲发展的指导性方针。即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4、京剧现代戏汇演举行 1964年,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共推出35个剧目,其中著名的有《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黛诺》、《六号门》、《红嫂》等。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戏剧梅花奖设立 为表彰戏剧优秀演员而设立的奖项,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1983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全国性戏剧演员评奖活动。 16、第一届中国京剧节在天津举行 1995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节,设立金、银、铜三类奖项,推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其中获奖的剧目有《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岳云》、《西施归越》等。 17、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 1998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此次京剧节也推出一批优秀的京剧新创剧目,如《骆驼祥子》、《贞观盛世》、《风雨同仁堂》、《大脚皇后》、《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是众多剧目中的佼佼者。 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推出一系列优秀的新创剧目(话剧、戏曲、舞剧、音乐剧等),以此繁荣全国的戏剧创作。此次活动涌现出来的戏曲优秀剧目有黄梅戏《徽州女人》、川剧《金子》、京剧《宝莲灯》、《贞观盛世》、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梦霸王》等。
310 评论(14)

qianzi4706

按戏曲艺术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揭露各式各样社会黑暗,是戏曲中一个常见的主题。这一类的为数是极多的。赃官恶霸,暴吏豪奴,在戏曲中经常是被口诛笔伐的对象。如《窦娥冤》、《陈州粜米》,《生金阁》、《蝴蝶杯》、《三上轿》、《四进士》、《打督邮》等。 (二)爱国主义精神,一向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这在戏曲中得到广泛的表现。如《吴天塔《精忠记》、《两狼山》、《三关排宴》、《审潘洪》,《挑滑车》等都是鲜明的例子。 (三)要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始终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主题。这类剧目几乎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如《西厢记》、《牡丹亭》、《白蛇传》、《玉簪记》,《红梅记》、《荔镜记》.《红拂记》等。 (四)中国戏曲富有讽刺的传统,特别是对于那些悭吝、自私以及各种卑劣的行径,往往进行尖锐的讥讽。如《借靴》.《葛麻》,《绒花记》、《连陛店》,{打面缸}等。 中国戏曲的题材绝大部分来源于小说,经常为戏曲所取材的最主要的著作有如下一些:《封神演义》、《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征东全传》。《征西全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杨家将演义》、《五虎平西全传》。《包公奇案》、《三侠五义》、刨、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明英烈》、《济公传》、《施公案》、《彭公案》、《西游已》、《绿牡丹》、《三言》、《二拍》、《今古奇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此外如二十四史、唐传奇文、民间传说、鼓词等也都是戏曲题材的重要来源。可以看出,戏曲所采取的题材大部分是历史题材,这可以说是中国戏曲题材的一个特点。(艺术手法) 中国戏曲剧作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的。 (一)简练而集中的艺术手法,是许多优秀戏曲剧作的共同特色。戏曲作家们是不浪费笔墨的,他们在写作中,把一些旁枝杂叶毫不吝惜地统于删除,甚至—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单独演出的独幕剧。例如《思凡》;只有一个小尼姑唱来唱去,可是却有很强烈的戏剧吸引。作者能够把一个人物的复杂身世,用几句道白介绍出来。例如窦娥,在她被冤杀之前,她的漫长而悲惨的生活经历,剧中只用了七十几个字,就把窦娥的全部生活经历详尽地介绍了出来,使人只觉得明确,具体,全部了然。 (二)浓厚的抒情气氛,是中国戏曲剧作的另一特色。中国戏曲是由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这种形式特点,要求作者对生活的描写必须具备像诗的那种更高的提炼,因此,它很适于作抒情的描写。中国戏曲剧作大部分都有着浓厚的抒情成份和诗的境界,特别是在曲词的写作方面。有才华的作家们写出了大量美丽感人的诗篇。 (三)干锤百炼的语言,也是每一部优秀剧作的共同特征。从很多戏剧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准确、形象、丰富、洗炼的语言,以此展示出鲜明逼真的图画。这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杰出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高则诚,汤显祖……他们无一不是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戏曲作家们为了掌握语言的技巧所花费的功夫,是难以想象的。“古谓百炼成字,千炼成句”(明王骥德《曲律》)。这正说明,他们在戏曲语言上是呕尽心血的。因此中国戏曲在语言方面显示了突出的成就。 (唱、念、做、打) 中国戏曲的表演,通常分为唱、念、做、打四部分,概括地讲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唱念属于歌喉的演唱,做打属于形体的动做,唱念又有喉,唇。齿、酵嗽等具体的区分,做工牙口武打则讲究手、眼、身,法、步。无论是唱,念,还是做;打.他们都是按照戏曲特有的艺术规律经过高度提炼的。歌唱是戏曲艺术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一些来源于歌舞表演和说唱艺术的剧种里;:如评剧,吕剧.曲剧等,占有更大的比重。有一类剧目专以歌唱为主+如京剧的《二进宫》,《玉春堂》等,通常称为“唱工戏”。有的演员专长于唱,如“唱工者生”。演员如果有一条好嗓子,则俗称“有本钱”。过去还有人称演员是“唱戏的”。这都说明唱在戏曲中是如何重要了。惟其如此,戏曲的唱工就非常讲究,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的规矩,绝对。不能荒腔走板,但又要善于灵活运用。唱腔的急徐寓低,长短转折要能够传情达意,、也就是说要’唱进戏里去”。最怕是直着嗓子干唱,这样嗓音不论多么清脆也是枉然。要唱得有韵味,有风致,字正腔圆,经得住琢磨涵咏,一唱三叹。有许多戏曲表演上的“流派”,常常是以演员的嗓音和唱腔来作为主要特点的。如京剧,甚至不仅看戏,只要一听就知道这是“谭派”,那是“余派”。 戏曲的念白,一般分为“韵白”和“口白”。“韵白”有比较明显的旋律和节奏,每个字拖音较长,接近朗诵,多用诗词或是文雅一些的语句;戏中 有身份的人物多用韵·白(当然,也不全如此)。“口白”在京戏里称为“京白”,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口语,但又决不相同,它要比口语夸张,而且仍然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如京戏中的某些丑脚,或如《四郎探母》中的公主,就使用“京白”。戏曲是以歌唱为主,念白处于宾从地位,故又称“宾白”。中国戏曲对念白特别重视,所谓“四两唱,千斤白”,因为唱究竟可以凭借腔调的转折,音乐的烘托来创造气氛、抒发人物的情绪,至于念白,除有少量锣鼓调节,点缀外,没有一点帮衬,全靠演员的句清字准,来模写人物的情态和传达剧情,对演员来说,这真有千斤之重了,:’口白”要清楚流利,·活泼自然,“韵白”更要吐宇准确,音节铿锵。无论哪一种念白,都以肖似人物在各种 境遇中不同的心情口吻为佳。 戏曲的做工,是指的表演动作。如京剧的《拾玉镯》、《乌龙院》等都是以做见长的“做工戏”。中国戏曲一般是唱、做并重的i这点和西洋歌剧不太一样。歌剧重在唱,虽也有“做工”,却不如戏曲那么繁重。戏曲做工,历采有“五法”之说,即手 眼、身,法、步。其中除“法”是统指表演的技术方法和规格而外,其余都指的是形体动侣手势、眼神:身段、台步。这是形体动作中最主要的四个部位,也是戏曲做工的四个艺术要素,看一个演员的做工是否有扎实的根底,就是从“五法;上着眼的。中国戏曲做工,举凡拾手投足,都要合乎尺寸、节奏、舞蹈性很强,所以手,眼、身段、台步等都必须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否则是谈不到什么“做工”的。 戏曲的做工讲求细腻而不繁琐、洗炼而不粗率,要“浑身有戏”,每个 动作,乃至微小的动作,都必须和人物性格、情绪紧密结合,统一于塑造定的人物形象的要求。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百戏”,它的演出很早就结合了杂技表演,所以武功 在戏曲中的地位颇为重要。不少剧目如《三岔口》、《十字坡》等.皆是独立的武剧。有的行当专以武打为主,如武旦,武丑,武花脸、摔打花脸、武小生、武生等。戏曲的武打·讲究干净利落,稳妥准确,所谓打要“下下着”(指打的是地方,尺寸精确)。武打身段的纵,跳、翻、腾要显得轻捷灵便,看来毫不吃力,扑通扑通乱响是不好的。武打到某一段落时。有一个短暂的停息,双方各摆出一个架式,叫作“亮相”,要在一种雕塑式的静美中间表现出人物的精冲状态,从容神色。这时演员已经打得很累了,但要闭住气,站得稳,脸上要有矜持自如之色,最忌脸红筋涨、呼哧呼哧的大喘气,那就差劲儿了。有一些剧目,虽没有武打场面,但演员表演却有种种复杂繁重的舞蹈身段,非具有扎实的武技功底不可。因此,武功的锻炼成为中国戏曲各行脚色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程式)中国戏曲表演中包含了许多程序动作,如甩发.拈须、投袖、台步,都有确定不移的规矩;武打则有很多固定的套子。它们不是写实的,而是虚拟的。但虚拟决不是凭空创造。戏曲表演的程序,是根据生活动作,用艺术的方法予以组织、提:晾。夸张而形成的。把生活动作提炼成为具有舞蹈性和节奏感的舞台动作,再把这种动作的程序、方法、姿态固定下来,作为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共同手段,这就形成戏曲表演中的一整套程式。戏曲的程序,并非所有脚色都是一样的,它根据行当不同而不同。如花脸的“云手”和武旦的“云手”就不一样,花脸的动作开阔豪放,显出雄伟的气派;武旦的动作则于刚劲中带有女性特色。再就形体动作而言,每—。种行当的每一种形体动作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程序。如青衣的台步,有碎步、挫步、云步、蹀步等各种名目。关于袖子的使用,则分抖袖(又分单抖,双抖)、挥袖、单折袖、双折袖等,都有一定规矩,不能乱来。这些程序构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戏曲表演体系和规制。 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失去生命力的程序会逐渐废除(如骄工),而同时演员们根据生活内容的要求和艺术积累,又可以不断创造新的程式。 (虚拟) 戏曲表演动作既由一套程序组成,这在很大崔度上决定了它的虚拟性;戏曲表演无法采用话剧那样比较写实的动作,例如真开门,真上楼,如果戏曲也照样炮制的话,它原来的程序就势必要取消,以摹完全失去戏曲固有的特点。所以戏曲只是以鞭代马,持桨当舟,这种虚拟动作。是根据生活而加以合理的夸张,从而唤起你对某些舞台上并不存在的生活形象的自然联想,如果运用得恰当。准确,不但不给人以假的感觉,反而会通过虚拟动作使人联想到更为丰富.具体,逼真的景象。当然,这不是说戏曲中不能使用真东西,不能有一个写实的动作,但它必须和整个的虚拟性相协调。必须和戏曲艺术高度提炼的艺术风格相协调。 (武打) 戏曲的武打,同样是基于生活和联系剧情的,不应该将它们看作是杂技表演。固然,中国戏曲是从百戏中孕育成长的,它的确吸收了大量杂技成分,可是当这些杂技和戏曲结合起来时,它们本身就不再是杂技而成了戏曲的表演艺术,因为它们是为戏曲的目的而服务,它们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了。 -由于武打要结合剧情、表现人物,因此动作必须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仅属于“毯子功”的筋斗所包括的项目,就有“前扑”,“出场”、“单提”,“旋子”,“抢背”,“锞子”,“扑虎”,“吊毛”、“小翻”、“蹑子”,“蛮子”,“踺子”等百十来种,其复杂可知。武打戏分为“靠背戏”和“短打戏”。“靠背戏”是戴盔穿甲(有的还插雉尾,扎旗),如《铁龙山》中的姜维,《长坂坡》之赵云,演的都是“靠背戏”。短打戏皆穿紧身短衣或“箭衣”,无铠甲,如《八蜡庙》、《恶虎村》、《闹天宫》、《删子楼》等皆是。凡武将上场(或主帅登台点将),多用”起霸”的动作,这里有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表示武将上阵之前整盔束甲的种种准备;及至两将会阵后起打,一般使用的套子,是由“小五套”中摘出的一段,如二套“灯笼炮”之类,或是加以变化运用的某些动作。战斗紧张时则用“小快枪”,“大快枪”、“大刀枪”……等,这时武打动作骤然加快,表示战斗紧张。如遇势均力敌的情况,有时用“枪架子”或“四门斗”(动作慢下来,以便窥伺对方破绽,准备二次交锋)。战斗战束时,胜利的一方有“耍下场”,如《定军山》黄忠将韩浩刀劈马下后,即用“大刀下场”,其中又有“大刀花”、“回花”等多种动作。所谓“大刀花”,“枪花”等,主要是在台上舞弄兵器,姿势繁多,表示勇武胜利的气概。以上这些都是武戏中常用的熟套。 如果武将骑马,则又有许多马上动作,如“趟马”,其中包括“勒马”,“三加鞭”等多种动作,演员要做出拉辔。颠摇、前外,后仰,迥旋种种身段。步行则有“走边”,即沿着舞台周围绕行,表示夜间悄然潜行,主要用于武生的“短打戏”,如《石秀探庄》中的石秀,《夜奔》中的林冲,都有“走边”动作。“走边”又分“单边”(一人)、“双边”(二人),“群边”(多人)。“走边”时如果不用饶钹配合动作,则称“哑边”。武戏中还有许多特技,如“走钢丝”、“走矮子”、“椅子功”等。这些也不应看作是“杂技”,因为戏曲中特技的表演同样是要“技不离戏”的。如弯膝急行的“走矮子”,《三岔口》中刘利华为了隐蔽身体,缩小目标,但又要结合得;很好。 武戏中还有一种“打出手’的表演,彼此投掷兵器,双方要接得很准、很巧,同时还有许多身段,一般是在武旦戏或神怪戏中多用之。 (舞台、布景) 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如果粗略一看,也许要被认为是—片空白,没有布景,只是一桌两椅。但是,戏曲演出所要求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等,却同样可以如实而准确地表现出来,并不因为没有布、 景以致模糊一片。戏曲舞台上的桌椅,用处很多,决不仅仅表示桌椅而已,根据放置位置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环境。舞台正面放—叫长桌子,桌前即是外场,桌后即是内场:’椅子放在桌子前面,表示是迎门的大厅,放在后面,则是内室。,有的桌椅还可以起着其它装置的作用。登桌表示上山,于是桌子就代替山。椅子也可以代替墙,登上椅子从椅背跳过去,就表示 越过一堵墙。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戏曲的剧情环境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表明的。 (服装、化妆,道具) 戏曲的服装、化妆,也有自己完整自仁套体制。 中国戏曲服装,最初有一部分是参照了历史上的服制而加以采用的,如见于明传奇的“晋巾”即是晋代的葛巾,“唐巾”即唐氏的头巾,明代称为“进士”、“巾”;“方巾”是明初开始有的。它们都不是毫无历史根据的。但由于戏班条件的限制及其它原因,似乎不太可能每演一次戏,便考订一次历史服制而重新另做一套。大约前次演戏使用的服装,等下次演另一剧目时,仍照样穿戴,也许再加进点什么新的行头。久而久之,就将各个时代的服装熔铸—护形成了中国戏曲特有的一套服装体制。总之,只要观众相信是古代服装,给人以+种历史感就可以了。当然,什么脚色穿什么服装也不能错乱,“宁穿破,不穿错”;颜色的调配也很讲究,同场脚色的服色要协调、亮眼不能雷屙。戏曲服装(包括靴帽在内)统称“行头”,约分为五类:蟒、靠,帔、官衣、褶子。蟒,圆领大襟,用金银丝线绣满龙纹,有黄、白、绿,绛诸色,是帝王将相穿的官衣,女子穿的叫“女蟒”。靠,是将士穿的铠甲,据载:隋文帝时有“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的事(见{;隋书}),最初是画在衣服上的,现在是用金银丝线绣满鱼鳞纹,象征金铁之形;背后插有四面小旗,称“靠旗乙不插旗的叫“软靠”,女将穿的叫“女靠”。蟒靠种类繁多,旧有十蟒十靠;颜色分上五色、下五色。官衣,主要分红蓝二色,样子和蟒差不多,但不绣花,圆领大襟,是官员穿的官服。褶子,用途很广,分硬.软,花…素四大类,又按颜色不同分十种,大领大襟,带永袖。主要是老百姓的便服,但皇帝贵族也可穿。褶子加上杂色布叫作“富贵衣”(乞丐所穿)。此外,服装名色还有侉衣,箭衣,马褂、旗袍等多种。 戏曲中的冠帽,种类也很多。帝王戴王帽、平天冠、九龙冠等,将土戴帅盔、虎头盔等;官员戴纱帽(又分长翅、尖翅……);勇士戴罗帽(又分硬;软、花、素)扎巾等;书生戴文生巾;员外戴员外巾,以上各种穿戴的样式、颜色,都是根据人物的身份,晶级或性格来配备的,不能乱用。 脚色的面部化妆、脸谱在中国戏曲中是颇有特色的。宋元时期,主要是抹土搽灰,黑白二色。明代脸谱已趋繁杂,形成用多种颜色构成的图案,神仙鬼怪的脸谱色彩线条更为复杂。至清代,以京剧为例,脸谱的类型已经有很精细的区分和各种勾画方法。脸谱的勾法,约分:整脸,碎脸、歪脸、三块瓦,老脸,破脸,元宝脸、六分脸,十字门等。常见的如整脸,略画眉眼,不勾花纹,全面一色,多为正面人物,如包拯。三块瓦,眉毛勾得宽大;.端正,:多为正面人物,如姜维。三块瓦又分花三块瓦和碎三块瓦,颜色分红、白、黄诸色。老脸,与三块瓦类似,但眼角下垂,象征老年,如黄盖,姚期,歪脸,眼斜嘴歪,多为反面人物,如李七。破脸,多为反面人物或正面人物有可议之处者。以上是按勾法来分。若按颜色区分,又有红、老红,紫,赭,粉红,黄、蓝、绿、蟹青、淡青、白、黑、灰,金、银诸色。脸谱颜色也有某种象征性格的意思。红色多为忠勇耿直的人物如关羽,白多奸诈如曹操,黑多憨直如李逵,黄多勇猛如典韦,金脸、银脸多为神怪仙佛,如木咤银脸,如来佛金脸,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颜色的不同,主要还是为使观众便于区分舞台人物,否则坐得较远,就难于辨认甲乙。所以同场脚色,总要使颜色浓淡相映,一望了然。这也说明脸谱是由于戏曲最早在高台广场演出,为了强调人物面部特征而形成的, 戏曲脸谱除寓意褒贬,便于观众区分人物,其颜色之绚丽,勾绘之精巧,还能给人以图案式的美感,这是中国戏曲很特殊的一种面部化妆。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北齐兰陵王作战时所戴的面具,唐代歌舞戏中有“代面”(一称“大面”)一种,即演兰陵王的故事;后来把花纹直接画在脸上,就成了现在的脸谱,所以花脸又称“大面”。 戏曲中所用的翳子,也是人物装扮的重要部分。各种骺子统称“髯口”。髯口在明代已发展得比较完备了,现在的式样更为复杂,常用的有满,三、髡三类,髯口的颜色有黑、白、红、灰、紫等色。其式样和颜色也象征人物的年龄或性格。满,式样是从两鬓起沿着两腮直到嘴唇上边全都是长嚣子,看不见嘴,气派壮美,黑色的称“黑满”,白色的称“自满”,如曹操即用“黑满”。三,是三缕长箱子,有英俊儒雅之气,如宋江。髡,有红、黑二色,样子与满类似,不过在嘴唇上边是短须,另在下巴底下挂着一缕长须,多用于勇猛的人物。如张飞。当然所谓“儒雅”、“勇猛”也只是—般的讲,并不是绝对的。髯口的种类还有“一字”、“八字”、“丑三”、“二挑儿”、“吊搭儿”,“四喜”,“五剿”、“刘唐髯”等。髯口除象征年龄、性格而外,演员还可以通过“耍髯”的各种技法,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情绪的变化。所以它和表演又是紧密相关的。上述各节虽然是以京剧为例,但也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舞台装扮的一般特征。戏曲使用的道具,称作“砌末”,明代已有很精致的制作,如阮大铖家演《燕子笺》有纸做的飞燕,《十错认》有纸扎的神像及特制的龙灯。到了消代,举凡戏中所需要的器物,几乎是无一不备了。 以上所述服装和道具,到了明末清初在戏班里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制,昆曲班的行头分为四箱,“衣箱”(又分大衣箱与布衣箱),包括袍,蟒、衣、裙诸物;“盔箱”,包括各种冠、巾、盔、帽;“杂箱”,包括各种髯、靴,袜、旗,帐,灯。扇。香,烛、乐器诸杂物;“把箱”,包括所有銮仪、兵器等。这套规制的奠立,是前代舞台积蓄的结果,中国戏曲的舞台装置、服装、道具,通过这种规制而总其大成。后来京戏在这个基础上又形成了五箱一桌:“大衣箱”(包括副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旗把箱”,“梳头桌”(女脚色用的发髻、簪环.珠花等物都属于梳头桌)。京戏的这套规制基本上没有超出昆曲的规范,不过种类更加丰富,分类更加细密了。
99 评论(12)

happydoudou

(内容、题材) 按戏曲艺术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揭露各式各样社会黑暗,是戏曲中一个常见的主题。这一类的为数是极多的。赃官恶霸,暴吏豪奴,在戏曲中经常是被口诛笔伐的对象。如《窦娥冤》、《陈州粜米》,《生金阁》、《蝴蝶杯》、《三上轿》、《四进士》、《打督邮》等。 (二)爱国主义精神,一向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这在戏曲中得到广泛的表现。如《吴天塔《精忠记》、《两狼山》、《三关排宴》、《审潘洪》,《挑滑车》等都是鲜明的例子。 (三)要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始终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主题。这类剧目几乎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如《西厢记》、《牡丹亭》、《白蛇传》、《玉簪记》,《红梅记》、《荔镜记》.《红拂记》等。 (四)中国戏曲富有讽刺的传统,特别是对于那些悭吝、自私以及各种卑劣的行径,往往进行尖锐的讥讽。如《借靴》.《葛麻》,《绒花记》、《连陛店》,{打面缸}等。 中国戏曲的题材绝大部分来源于小说,经常为戏曲所取材的最主要的著作有如下一些:《封神演义》、《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征东全传》。《征西全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杨家将演义》、《五虎平西全传》。《包公奇案》、《三侠五义》、刨、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明英烈》、《济公传》、《施公案》、《彭公案》、《西游已》、《绿牡丹》、《三言》、《二拍》、《今古奇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此外如二十四史、唐传奇文、民间传说、鼓词等也都是戏曲题材的重要来源。可以看出,戏曲所采取的题材大部分是历史题材,这可以说是中国戏曲题材的一个特点。(艺术手法) 中国戏曲剧作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的。 (一)简练而集中的艺术手法,是许多优秀戏曲剧作的共同特色。戏曲作家们是不浪费笔墨的,他们在写作中,把一些旁枝杂叶毫不吝惜地统于删除,甚至—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单独演出的独幕剧。例如《思凡》;只有一个小尼姑唱来唱去,可是却有很强烈的戏剧吸引。作者能够把一个人物的复杂身世,用几句道白介绍出来。例如窦娥,在她被冤杀之前,她的漫长而悲惨的生活经历,剧中只用了七十几个字,就把窦娥的全部生活经历详尽地介绍了出来,使人只觉得明确,具体,全部了然。 (二)浓厚的抒情气氛,是中国戏曲剧作的另一特色。中国戏曲是由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这种形式特点,要求作者对生活的描写必须具备像诗的那种更高的提炼,因此,它很适于作抒情的描写。中国戏曲剧作大部分都有着浓厚的抒情成份和诗的境界,特别是在曲词的写作方面。有才华的作家们写出了大量美丽感人的诗篇。 (三)干锤百炼的语言,也是每一部优秀剧作的共同特征。从很多戏剧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准确、形象、丰富、洗炼的语言,以此展示出鲜明逼真的图画。这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杰出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高则诚,汤显祖……他们无一不是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戏曲作家们为了掌握语言的技巧所花费的功夫,是难以想象的。“古谓百炼成字,千炼成句”(明王骥德《曲律》)。这正说明,他们在戏曲语言上是呕尽心血的。因此中国戏曲在语言方面显示了突出的成就。 (唱、念、做、打) 中国戏曲的表演,通常分为唱、念、做、打四部分,概括地讲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唱念属于歌喉的演唱,做打属于形体的动做,唱念又有喉,唇。齿、酵嗽等具体的区分,做工牙口武打则讲究手、眼、身,法、步。无论是唱,念,还是做;打.他们都是按照戏曲特有的艺术规律经过高度提炼的。歌唱是戏曲艺术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一些来源于歌舞表演和说唱艺术的剧种里;:如评剧,吕剧.曲剧等,占有更大的比重。有一类剧目专以歌唱为主+如京剧的《二进宫》,《玉春堂》等,通常称为“唱工戏”。有的演员专长于唱,如“唱工者生”。演员如果有一条好嗓子,则俗称“有本钱”。过去还有人称演员是“唱戏的”。这都说明唱在戏曲中是如何重要了。惟其如此,戏曲的唱工就非常讲究,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的规矩,绝对。不能荒腔走板,但又要善于灵活运用。唱腔的急徐寓低,长短转折要能够传情达意,、也就是说要’唱进戏里去”。最怕是直着嗓子干唱,这样嗓音不论多么清脆也是枉然。要唱得有韵味,有风致,字正腔圆,经得住琢磨涵咏,一唱三叹。有许多戏曲表演上的“流派”,常常是以演员的嗓音和唱腔来作为主要特点的。如京剧,甚至不仅看戏,只要一听就知道这是“谭派”,那是“余派”。 戏曲的念白,一般分为“韵白”和“口白”。“韵白”有比较明显的旋律和节奏,每个字拖音较长,接近朗诵,多用诗词或是文雅一些的语句;戏中 有身份的人物多用韵·白(当然,也不全如此)。“口白”在京戏里称为“京白”,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口语,但又决不相同,它要比口语夸张,而且仍然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如京戏中的某些丑脚,或如《四郎探母》中的公主,就使用“京白”。戏曲是以歌唱为主,念白处于宾从地位,故又称“宾白”。中国戏曲对念白特别重视,所谓“四两唱,千斤白”,因为唱究竟可以凭借腔调的转折,音乐的烘托来创造气氛、抒发人物的情绪,至于念白,除有少量锣鼓调节,点缀外,没有一点帮衬,全靠演员的句清字准,来模写人物的情态和传达剧情,对演员来说,这真有千斤之重了,:’口白”要清楚流利,·活泼自然,“韵白”更要吐宇准确,音节铿锵。无论哪一种念白,都以肖似人物在各种 境遇中不同的心情口吻为佳。 戏曲的做工,是指的表演动作。如京剧的《拾玉镯》、《乌龙院》等都是以做见长的“做工戏”。中国戏曲一般是唱、做并重的i这点和西洋歌剧不太一样。歌剧重在唱,虽也有“做工”,却不如戏曲那么繁重。戏曲做工,历采有“五法”之说,即手 眼、身,法、步。其中除“法”是统指表演的技术方法和规格而外,其余都指的是形体动侣手势、眼神:身段、台步。这是形体动作中最主要的四个部位,也是戏曲做工的四个艺术要素,看一个演员的做工是否有扎实的根底,就是从“五法;上着眼的。中国戏曲做工,举凡拾手投足,都要合乎尺寸、节奏、舞蹈性很强,所以手,眼、身段、台步等都必须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否则是谈不到什么“做工”的。 戏曲的做工讲求细腻而不繁琐、洗炼而不粗率,要“浑身有戏”,每个 动作,乃至微小的动作,都必须和人物性格、情绪紧密结合,统一于塑造定的人物形象的要求。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百戏”,它的演出很早就结合了杂技表演,所以武功 在戏曲中的地位颇为重要。不少剧目如《三岔口》、《十字坡》等.皆是独立的武剧。有的行当专以武打为主,如武旦,武丑,武花脸、摔打花脸、武小生、武生等。戏曲的武打·讲究干净利落,稳妥准确,所谓打要“下下着”(指打的是地方,尺寸精确)。武打身段的纵,跳、翻、腾要显得轻捷灵便,看来毫不吃力,扑通扑通乱响是不好的。武打到某一段落时。有一个短暂的停息,双方各摆出一个架式,叫作“亮相”,要在一种雕塑式的静美中间表现出人物的精冲状态,从容神色。这时演员已经打得很累了,但要闭住气,站得稳,脸上要有矜持自如之色,最忌脸红筋涨、呼哧呼哧的大喘气,那就差劲儿了。有一些剧目,虽没有武打场面,但演员表演却有种种复杂繁重的舞蹈身段,非具有扎实的武技功底不可。因此,武功的锻炼成为中国戏曲各行脚色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程式)中国戏曲表演中包含了许多程序动作,如甩发.拈须、投袖、台步,都有确定不移的规矩;武打则有很多固定的套子。它们不是写实的,而是虚拟的。但虚拟决不是凭空创造。戏曲表演的程序,是根据生活动作,用艺术的方法予以组织、提:晾。夸张而形成的。把生活动作提炼成为具有舞蹈性和节奏感的舞台动作,再把这种动作的程序、方法、姿态固定下来,作为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共同手段,这就形成戏曲表演中的一整套程式。戏曲的程序,并非所有脚色都是一样的,它根据行当不同而不同。如花脸的“云手”和武旦的“云手”就不一样,花脸的动作开阔豪放,显出雄伟的气派;武旦的动作则于刚劲中带有女性特色。再就形体动作而言,每—。种行当的每一种形体动作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程序。如青衣的台步,有碎步、挫步、云步、蹀步等各种名目。关于袖子的使用,则分抖袖(又分单抖,双抖)、挥袖、单折袖、双折袖等,都有一定规矩,不能乱来。这些程序构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戏曲表演体系和规制。 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失去生命力的程序会逐渐废除(如骄工),而同时演员们根据生活内容的要求和艺术积累,又可以不断创造新的程式。 (虚拟) 戏曲表演动作既由一套程序组成,这在很大崔度上决定了它的虚拟性;戏曲表演无法采用话剧那样比较写实的动作,例如真开门,真上楼,如果戏曲也照样炮制的话,它原来的程序就势必要取消,以摹完全失去戏曲固有的特点。所以戏曲只是以鞭代马,持桨当舟,这种虚拟动作。是根据生活而加以合理的夸张,从而唤起你对某些舞台上并不存在的生活形象的自然联想,如果运用得恰当。准确,不但不给人以假的感觉,反而会通过虚拟动作使人联想到更为丰富.具体,逼真的景象。当然,这不是说戏曲中不能使用真东西,不能有一个写实的动作,但它必须和整个的虚拟性相协调。必须和戏曲艺术高度提炼的艺术风格相协调。 (武打) 戏曲的武打,同样是基于生活和联系剧情的,不应该将它们看作是杂技表演。固然,中国戏曲是从百戏中孕育成长的,它的确吸收了大量杂技成分,可是当这些杂技和戏曲结合起来时,它们本身就不再是杂技而成了戏曲的表演艺术,因为它们是为戏曲的目的而服务,它们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了。 -由于武打要结合剧情、表现人物,因此动作必须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仅属于“毯子功”的筋斗所包括的项目,就有“前扑”,“出场”、“单提”,“旋子”,“抢背”,“锞子”,“扑虎”,“吊毛”、“小翻”、“蹑子”,“蛮子”,“踺子”等百十来种,其复杂可知。武打戏分为“靠背戏”和“短打戏”。“靠背戏”是戴盔穿甲(有的还插雉尾,扎旗),如《铁龙山》中的姜维,《长坂坡》之赵云,演的都是“靠背戏”。短打戏皆穿紧身短衣或“箭衣”,无铠甲,如《八蜡庙》、《恶虎村》、《闹天宫》、《删子楼》等皆是。凡武将上场(或主帅登台点将),多用”起霸”的动作,这里有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表示武将上阵之前整盔束甲的种种准备;及至两将会阵后起打,一般使用的套子,是由“小五套”中摘出的一段,如二套“灯笼炮”之类,或是加以变化运用的某些动作。战斗紧张时则用“小快枪”,“大快枪”、“大刀枪”……等,这时武打动作骤然加快,表示战斗紧张。如遇势均力敌的情况,有时用“枪架子”或“四门斗”(动作慢下来,以便窥伺对方破绽,准备二次交锋)。战斗战束时,胜利的一方有“耍下场”,如《定军山》黄忠将韩浩刀劈马下后,即用“大刀下场”,其中又有“大刀花”、“回花”等多种动作。所谓“大刀花”,“枪花”等,主要是在台上舞弄兵器,姿势繁多,表示勇武胜利的气概。以上这些都是武戏中常用的熟套。 如果武将骑马,则又有许多马上动作,如“趟马”,其中包括“勒马”,“三加鞭”等多种动作,演员要做出拉辔。颠摇、前外,后仰,迥旋种种身段。步行则有“走边”,即沿着舞台周围绕行,表示夜间悄然潜行,主要用于武生的“短打戏”,如《石秀探庄》中的石秀,《夜奔》中的林冲,都有“走边”动作。“走边”又分“单边”(一人)、“双边”(二人),“群边”(多人)。“走边”时如果不用饶钹配合动作,则称“哑边”。武戏中还有许多特技,如“走钢丝”、“走矮子”、“椅子功”等。这些也不应看作是“杂技”,因为戏曲中特技的表演同样是要“技不离戏”的。如弯膝急行的“走矮子”,《三岔口》中刘利华为了隐蔽身体,缩小目标,但又要结合得;很好。 武戏中还有一种“打出手’的表演,彼此投掷兵器,双方要接得很准、很巧,同时还有许多身段,一般是在武旦戏或神怪戏中多用之。 (舞台、布景) 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如果粗略一看,也许要被认为是—片空白,没有布景,只是一桌两椅。但是,戏曲演出所要求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等,却同样可以如实而准确地表现出来,并不因为没有布、 景以致模糊一片。戏曲舞台上的桌椅,用处很多,决不仅仅表示桌椅而已,根据放置位置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环境。舞台正面放—叫长桌子,桌前即是外场,桌后即是内场:’椅子放在桌子前面,表示是迎门的大厅,放在后面,则是内室。,有的桌椅还可以起着其它装置的作用。登桌表示上山,于是桌子就代替山。椅子也可以代替墙,登上椅子从椅背跳过去,就表示 越过一堵墙。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戏曲的剧情环境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表明的。 (服装、化妆,道具) 戏曲的服装、化妆,也有自己完整自仁套体制。 中国戏曲服装,最初有一部分是参照了历史上的服制而加以采用的,如见于明传奇的“晋巾”即是晋代的葛巾,“唐巾”即唐氏的头巾,明代称为“进士”、“巾”;“方巾”是明初开始有的。它们都不是毫无历史根据的。但由于戏班条件的限制及其它原因,似乎不太可能每演一次戏,便考订一次历史服制而重新另做一套。大约前次演戏使用的服装,等下次演另一剧目时,仍照样穿戴,也许再加进点什么新的行头。久而久之,就将各个时代的服装熔铸—护形成了中国戏曲特有的一套服装体制。总之,只要观众相信是古代服装,给人以+种历史感就可以了。当然,什么脚色穿什么服装也不能错乱,“宁穿破,不穿错”;颜色的调配也很讲究,同场脚色的服色要协调、亮眼不能雷屙。戏曲服装(包括靴帽在内)统称“行头”,约分为五类:蟒、靠,帔、官衣、褶子。蟒,圆领大襟,用金银丝线绣满龙纹,有黄、白、绿,绛诸色,是帝王将相穿的官衣,女子穿的叫“女蟒”。靠,是将士穿的铠甲,据载:隋文帝时有“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的事(见{;隋书}),最初是画在衣服上的,现在是用金银丝线绣满鱼鳞纹,象征金铁之形;背后插有四面小旗,称“靠旗乙不插旗的叫“软靠”,女将穿的叫“女靠”。蟒靠种类繁多,旧有十蟒十靠;颜色分上五色、下五色。官衣,主要分红蓝二色,样子和蟒差不多,但不绣花,圆领大襟,是官员穿的官服。褶子,用途很广,分硬.软,花…素四大类,又按颜色不同分十种,大领大襟,带永袖。主要是老百姓的便服,但皇帝贵族也可穿。褶子加上杂色布叫作“富贵衣”(乞丐所穿)。此外,服装名色还有侉衣,箭衣,马褂、旗袍等多种。 戏曲中的冠帽,种类也很多。帝王戴王帽、平天冠、九龙冠等,将土戴帅盔、虎头盔等;官员戴纱帽(又分长翅、尖翅……);勇士戴罗帽(又分硬;软、花、素)扎巾等;书生戴文生巾;员外戴员外巾,以上各种穿戴的样式、颜色,都是根据人物的身份,晶级或性格来配备的,不能乱用。 脚色的面部化妆、脸谱在中国戏曲中是颇有特色的。宋元时期,主要是抹土搽灰,黑白二色。明代脸谱已趋繁杂,形成用多种颜色构成的图案,神仙鬼怪的脸谱色彩线条更为复杂。至清代,以京剧为例,脸谱的类型已经有很精细的区分和各种勾画方法。脸谱的勾法,约分:整脸,碎脸、歪脸、三块瓦,老脸,破脸,元宝脸、六分脸,十字门等。常见的如整脸,略画眉眼,不勾花纹,全面一色,多为正面人物,如包拯。三块瓦,眉毛勾得宽大;.端正,:多为正面人物,如姜维。三块瓦又分花三块瓦和碎三块瓦,颜色分红、白、黄诸色。老脸,与三块瓦类似,但眼角下垂,象征老年,如黄盖,姚期,歪脸,眼斜嘴歪,多为反面人物,如李七。破脸,多为反面人物或正面人物有可议之处者。以上是按勾法来分。若按颜色区分,又有红、老红,紫,赭,粉红,黄、蓝、绿、蟹青、淡青、白、黑、灰,金、银诸色。脸谱颜色也有某种象征性格的意思。红色多为忠勇耿直的人物如关羽,白多奸诈如曹操,黑多憨直如李逵,黄多勇猛如典韦,金脸、银脸多为神怪仙佛,如木咤银脸,如来佛金脸,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颜色的不同,主要还是为使观众便于区分舞台人物,否则坐得较远,就难于辨认甲乙。所以同场脚色,总要使颜色浓淡相映,一望了然。这也说明脸谱是由于戏曲最早在高台广场演出,为了强调人物面部特征而形成的, 戏曲脸谱除寓意褒贬,便于观众区分人物,其颜色之绚丽,勾绘之精巧,还能给人以图案式的美感,这是中国戏曲很特殊的一种面部化妆。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北齐兰陵王作战时所戴的面具,唐代歌舞戏中有“代面”(一称“大面”)一种,即演兰陵王的故事;后来把花纹直接画在脸上,就成了现在的脸谱,所以花脸又称“大面”。 戏曲中所用的翳子,也是人物装扮的重要部分。各种骺子统称“髯口”。髯口在明代已发展得比较完备了,现在的式样更为复杂,常用的有满,三、髡三类,髯口的颜色有黑、白、红、灰、紫等色。其式样和颜色也象征人物的年龄或性格。满,式样是从两鬓起沿着两腮直到嘴唇上边全都是长嚣子,看不见嘴,气派壮美,黑色的称“黑满”,白色的称“自满”,如曹操即用“黑满”。三,是三缕长箱子,有英俊儒雅之气,如宋江。髡,有红、黑二色,样子与满类似,不过在嘴唇上边是短须,另在下巴底下挂着一缕长须,多用于勇猛的人物。如张飞。当然所谓“儒雅”、“勇猛”也只是—般的讲,并不是绝对的。髯口的种类还有“一字”、“八字”、“丑三”、“二挑儿”、“吊搭儿”,“四喜”,“五剿”、“刘唐髯”等。髯口除象征年龄、性格而外,演员还可以通过“耍髯”的各种技法,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情绪的变化。所以它和表演又是紧密相关的。上述各节虽然是以京剧为例,但也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舞台装扮的一般特征。戏曲使用的道具,称作“砌末”,明代已有很精致的制作,如阮大铖家演《燕子笺》有纸做的飞燕,《十错认》有纸扎的神像及特制的龙灯。到了消代,举凡戏中所需要的器物,几乎是无一不备了。 以上所述服装和道具,到了明末清初在戏班里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制,昆曲班的行头分为四箱,“衣箱”(又分大衣箱与布衣箱),包括袍,蟒、衣、裙诸物;“盔箱”,包括各种冠、巾、盔、帽;“杂箱”,包括各种髯、靴,袜、旗,帐,灯。扇。香,烛、乐器诸杂物;“把箱”,包括所有銮仪、兵器等。这套规制的奠立,是前代舞台积蓄的结果,中国戏曲的舞台装置、服装、道具,通过这种规制而总其大成。后来京戏在这个基础上又形成了五箱一桌:“大衣箱”(包括副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旗把箱”,“梳头桌”(女脚色用的发髻、簪环.珠花等物都属于梳头桌)。京戏的这套规制基本上没有超出昆曲的规范,不过种类更加丰富,分类更加细密了。
21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