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92
一、基本面分析: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002),上世纪90年代初上市,属第一批上市公司,公司主营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投资咨询等项目。因人民币升值关系,作为地产蓝筹股的万科得到了市场资金的热烈追捧,不到一年的时间,其股价已翻越6倍,其走势表现十分坚挺。预计未来公司业绩3年将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公司2006、2007年EPS分别为51元和68元。公司在20多个城市的区域布局,能有力降低区域市场波动风险;而卓越的行业整合能力将使公司在未来行业“洗牌”中占尽先机。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十年全国城镇人口人口增长、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合计每年需求35亿平方米,对比目前每年38亿平方米的商品住宅供应量,未来需求旺盛。行业调控的持续深入,为公司提供了绝佳的扩张机遇。公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项目储备工作。公司本年度通过公开方式及已完成有关转让手续的新增项目38个,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按万科权益计算的规划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此外,14个新增项目正在办理有关转让手续,占地面积合计1万平方米,按万科权益计算的规划建筑面积合计7万平方米。公司今年4月实现销售面积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9亿元。公司最新公告称5月份公司实现销售面积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亿元,5月销售面积及收入均较上月大幅增长。2007 年公司将进一步增加1000 万平方米左右的项目资源。预计公司近3 年净利润实现超过50%的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04%,近 3 年EPS 的复合增长率达41%,预计公司07、08 每股收益分别为76、99 元。在宏观调控势必使行业集中度将大大提高的背景下,公司拥有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快速扩张的发展能力以及行业集中度提高趋势下的行业资源整合者地位。业务构成及毛利率: 公司主营收入及成本: (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单位为万元)利润构成:通过上面数张图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万科公司的财务数据,其毛利率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这给公司的业绩有了一个很大的支撑作用,因为人民币升值是长期的过程,这将带动公司的业绩长期向好。二、技术分析:长期走势(2006年8月11日~2007年6月15日): 万科A 同期上证指数该股走势良好,始终在上升通道内震荡上升。万科长期涨幅5倍,而同期大盘只涨了1倍多 中期走势(2006年12月20日~2007年6月15日): 万科A突破三角形整理后,该股打开向上空间。中期调整与大盘基本一致。同期上证指数短期走势(2007年5月8日~2007年6月15日): 万科A 同期上证指数30因消息面利空大盘下挫,而万科逆势收阳,近日反弹又创新高,可谓王者风范,14、15号是创新高后的整理走势,有望再创新高! 
国债的含义:指国家公债,是由中央政府按照法定手续发行的,并约定在一定的期限支付规定的利息,并在规定期限内返还本金的有价证券。国债的发行主体是中央政府,在我国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执行。 国债的特点: (1) 安全性高。由于国债的发行以国家信用和国家财力作担保,持券人不必提心本息的偿还。国债在各种债券中信用等级最高,被称为“金边债券”。 (2) 较强的流动性。由于可上市流通的记帐式和实物券国债,随时可在二级市场买卖转让,因此,国债持有人并不需要一事实上将国债持有到国债到期日。 (3) 收益稳定适中。 (4) 税收优惠。投资于国债所得利息收入无收利息所得税。在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均需收取20%的利息所得税。(一)我国国债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国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国债。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1958年间每年发行了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24亿元的11%。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第二个阶段(1981年至今):我国于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时至今日国债市场的发展又可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阶段。1981-1987年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亿元,且发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面向国营单位和个人,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的中长期国债。 1988-1993年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革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行,并新增了最短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国债;第三是在承购包销的基础上,对可上市的8期国债采取了以价格(收益率)或划款期为标的的招标发行方式;第四是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帐式国库券为主,逐步使国债走向无纸化。 1996年以后,国债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时,国债市场出现了托管走向集中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分离的变化,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即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证交所国债市场和场外国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