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不如怀念
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由于动物学是一门具多种分支学科的基础学科,不仅学科本身的理论研究内容广博,与农、林、牧、渔、医、工等多方面的实践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纷纭多彩的动物界不仅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提供了丰富内容。因此,学习和研究动物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方面我国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动物种类及数量居世界前列,其中许多是我国的特有动物和珍贵动物,有些是珍稀濒危动物。为了开发利用动物资源,需要首先调查研究摸清动物资源的情况,这在我国尚是一项需要进一步完成的基础工作。在保护动物资源方面,如何挽救濒危物种保护受胁动物,都需要了解有关动物的生活环境、食性、繁殖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知识,因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一旦灭绝不可能再现。例如大熊猫、朱鹮等的保护工作已深受世界关注,我国动物学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多年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尚有大量工作要做。随着工业发展,污染加剧、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方面,动物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但如果不注意保护、合理利用就不是用之不竭,这需要动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结合不断探索研究。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方面在控制农业害虫、生物防治以及家畜、家禽、经济水产动物、蜂、蚕的养殖等方面,动物学都是必要的基础。例如,为了发展这些有益动物,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它们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满足其所需生活条件,防治对其有害生物等,才能使其健康迅速发展。为了不断改良品质培育新品种,也需要动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先进技术。如自从帕米特(RDPalmiter)于1982年将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内培育出巨型小鼠以来,转基因鱼、兔、猪、羊等工作不断有所报道,使人类改造动物的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对大量农林害虫的防治,需要掌握各有关害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生活史等,这是害虫预测预报的基础,也是掌握最适时机消灭害虫不可缺少的知识。通过对害虫及其天敌昆虫(或动物)关系的研究,了解天敌昆虫的结构特点及其生活规律,人工大力培养害虫的天敌昆虫,用以控制、消灭害虫。例如人工培养赤眼蜂(该蜂产卵于棉铃虫幼虫体内)杀灭棉铃虫。这种利用生物防治害虫,既避免了农药的污染,又能达到控制以至消灭害虫的目的,在我国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以昆虫的外激素诱杀不同性别的害虫,或利用培育的雄性不育昆虫来控制其繁殖的方法,也是从动物学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此外,一些昆虫作为农作物、蔬菜、果树的传粉媒介,对提高这些虫媒受粉植物的产量起重要作用。在医药卫生方面动物学及其许多分支学科,诸如动物解剖、组织、细胞、胚胎、生理、寄生虫学等是医药卫生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有些寄生虫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疾病,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所致的我国有名的五大寄生虫病,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如果没有动物学研究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只有掌握其形态特征、生活史或中间寄主、终末寄主的各个环节的生物学特点,才有可能考虑如何切断其生活史进行治疗及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控制和消灭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解放后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有些动物虽然本身不能直接使人致病,但它是许多危险的流行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如蚊、蝇、跳蚤及一些蜱螨、老鼠等。可供药用的动物种类繁多,例如,广泛应用的动物药牛黄、鹿茸、麝香、蜂王浆、蜂毒、全蝎、蜈蚣等。许多医学中难题的解决以及新药物的研制,也必须先在动物体上进行试验或探索。实验动物已成为专门的学科,为药物试验提供实验对象,还为动物药物(包括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线索,如用于抗血凝的蚂蟥的蛭素、用于医治偏瘫的蝮蛇的抗栓酶、治疗癫痫的蝎毒的抗癫痫肽等,这方面深入的工作虽属生物化学和医学的范畴,但也需配合以动物学的研究。在工业工程方面许多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动物界,例如哺乳动物的毛皮是制裘或鞣革的原料,优质的裘皮如紫貂、石貂、水獭等;麂皮为鞣革的上品。产丝昆虫如家蚕、柞蚕、蓖麻蚕所产的蚕丝及羊毛、驼毛、兔毛等为丝、毛纺织提供原料。我国是世界上养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产丝量居世界首位。虽然化学纤维形形色色日新月异,但丝、毛纤维织物仍有其无比的优越性。又如紫胶虫产的紫胶、白蜡虫分泌的虫白蜡均广泛用于工业。珊瑚的骨骼及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可加工制成工艺品和日用品,珍珠贝类所产生的珍珠,其经济价值更为突出
搞特种养殖风险较大,不吃透市场行情,大家说养啥好就养啥,这样被动地做会十搞九亏。因此,从事特种动物养殖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搞好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市场容量、销售情况及价格等分析,真正弄清对养殖品种的发展前景,并经充分论证后,选择一些市场销路好、风险低的养殖项目,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在养殖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注意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及时掌握特种养殖动态与行情走势,有的放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生存原则,以使特种养殖能稳操胜券。 2、注意慎重引种 目前,国内特种养殖业发展较迅速,某些养殖场或个人抓住养殖户急切致富的心理,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夸大宣传炒种、高价放种,甚至有的利用假、劣种坑农;还有的在动物名称上大下功夫,如把法国鸭改名为肉用鸳鸯,中国黑豚实为黑色的荷兰鼠,珍珠獾即金黄地鼠等等,使很多人上当受骗。因此,养殖户在引种时,一定要选择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及有县(市)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和财税局执照的正规、信誉好的养殖场进行引种,切忌盲目引种,以免后患无穷。 3、注意因地制宜 不同的特种动物对自然生态条件有不同的适应和要求。比如在南方不宜养狐狸、水貂、貉等季节性换毛和繁殖的毛皮动物。这类动物若在北纬30度以南的地区养殖,其毛皮质量差,绒毛稀少,还会出现繁殖力下降等现象。又如蛇在南方养殖生长快,但北方饲养不仅生长慢,成本高,而且食物、繁殖、冬眠等问题不容易解决,养殖难度大。再如蓝孔雀是喜温的鸟类,适合于南方饲养,如移至北方养殖,其生长、产卵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养殖者应依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发展相适宜的特养动物品种,这样有利于特养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4、注意适合场地 场地条件的好坏,与特养动物的健康、繁殖、生长发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特种养殖动物对所栖息的场地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养殖者应按照所养殖动物的生活习性、生理特点建造合适的养殖场与圈舍,可使动物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其生产性能。<>br 5、注意饲料问题 养殖户从事特种动物养殖时,饲料来源问题事先必须要考虑安排好。一般来说,大多数特养动物的饲料来源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养殖者,为降低饲养成本,以获得比较好的效益,应尽量选择当地产的、低价位的、资源充足的饲料为宜。另外,有一些特种动物象养蝎、蛇,其饲料问题要提前作准备,它们所喂给的饲料主要是小的活体动物或昆虫。 6、注意种源选择 优良品种是基础,它决定今后的发展。在相同的饲料、技术、设备和管理条件下,优良品种就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决不可因小失大。在选择品种时,有条件地方最好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一般要挑选种源优质、生产性能高的良种。在选择个体时,须根据年龄、状况、健康状况、繁殖力等技术指标来确定。同时,还要查看所选品种的档案资料及系谱记录。总之,要严把质量关。 7、注意养殖技术 实施科学养殖技术,是促使特种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鉴于特种经济动物种类多、范围广,而且很多动物人工驯养的时间不长,一些养殖技术措施尚未完全配套的情况。因此,养殖者要从实际出发,重点是把自己饲养的特种动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性能特点要了解清楚,同时还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阅读特种动物养殖方面科技书本资料,参加有关技术培训或请教从事特种动物工作的专家、教授等,使自己努力掌握养殖知识与技术,包括动物栖息环境控制、良种选择、饲料配方、饲养管理、配种繁殖及疫病防治等,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以提高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 8、注意自身条件 在特种动物养殖过程中,有不少养殖户出现盲从现象,不顾自身条件,看别人养什么自己也养什么,随大流,结果导致失败。象肉狗养殖,其发展态势、市场需求都好,但养殖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也高,而且还须选择优良肉狗品种,问题不少。因此,对这类养殖项目,一般经济实力较差的、技术水平低的养殖户尽量不要选择。所以,搞特种动物养殖一定要注意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如在资金上,也可采取滚动式投入,使其不断壮大,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增加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