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着刀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哲学起源于问题和对自然的好奇,它试图给世界以合理的说明。从哲学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古希腊文明之前,古希腊文明,晚期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古希腊文明之前的哲学家如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宇宙充满了灵魂,水是万物的本原,他通过比喻的方式强调的是流动性、可塑性。而赫拉克利特把“火”看作是一种比喻象征,他更强调的是一种变。他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希腊人认为自然的构成有四大要素:水、火、土、气。这与中国的“五行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早期哲学缺乏自然科学的支持,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之上,具有地域性,没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巴门尼德所代表的问题真正成为人们集中讨论的对象主要是在17世纪的近代哲学。赫拉克利特强调流变,巴门尼德强调我们要认识的对象是不动不变的。巴门尼德强调思想和存在,因为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非存在既不能被诉说也不能被思想,只有存在能够被诉说被思想。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巴门尼德的贡献在于确定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了思辨哲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中开始了推理论证。智者的观点是事物没有对错,只有论证方式,智者对动摇传统观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古希腊时代,智者否定了知识的可能性,认为一切都是意见,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智者的兴起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同时也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败。苏格拉底认为使希腊文明兴盛的关键是知识。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的目的,即善。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是先天的头脑中的,但是人们把它忘了,我要做的是让人们头脑中的东西表现出来。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柏拉图主张一般和个别是完全分离的两个世界。理念世界是存在于可感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可感世界由于分有或者摹仿了理念世界的模型而变成的。亚里士多德强调事物和事物自身的概念是融于一体,不可分离的。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为西方科学做了一次概括和总结,保留了很多丰富的资料。亚里士多德将构成事物存在的条件归结为四种,即“四因说”,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人最高的目的是获得幸福,幸福就是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最早亚里士多德还主张神是最高实体。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神是哲学意义上的神,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而不是指宗教信仰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