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1

木车上的猪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论文范文高中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AMSTA

已采纳
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创新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论文范文高中

255 评论(15)

wangfuqiang

1、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2、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3、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  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  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  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4、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134 评论(9)

liufeng1425

我对素质教育的看法当实施素质教育逐步由一种办学思想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办学实践的时候,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再是一句口号,正在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的时候,我们越发感到,到底什么才是素质教育?怎样做才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呢?素质是一个涉及人的身心的整体概念,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今天在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就应该重视智育被强化,德育、体育、美育与劳技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而全面发展。我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也可以有几种问法:什么是教育的使命?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其实,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分歧是:教育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可能有人会反驳说:开发人的智慧还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也可能是教育之目的的分歧。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目标?他们看起来十分相象,似乎没有必要,也不值得去仔细区分它们,其实,目的是一种企图,一个总的原则。而目标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体现企图的象征。我们可以把上述定义套用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上来。假如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我们就要在“为了人”这个教育目的的总原则下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开发智力啦,培养创造力啦,如此等等。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澄清“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人组成的,而人本身又是“社会动物”。为什么人是必须组成社会的动物呢?这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人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无法生存。一个刚生下来的动物只需几小时、几个星期就可以独立自主了,但人呢?一个新生婴儿要18年后才能算独立的成年人,这就是说,人若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根本无法生存。据此,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依此类推,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教育,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人。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的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走完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从这个观点看,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了人,人要改革社会、发展社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即通过社会为人服务。总之,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其次,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两全”向“两主”深化。所谓“两全”即“面向全体,面向发展”;所谓“两主”指要在“两全”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学生主动发展”。以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转变人才观念,为每个孩子扬起上进的风帆。办学校、办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教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完全围绕社会运转的。因为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教育体制,往往很难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很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的角色,忽略了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在认识上、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只有学习优秀、成绩突出、能升上大学的才是人才。在这种人才观的支配下,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或老师的主观愿望,便视为没出息,或弃之不管,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把上学看成是乐事趣事。有的人还把积累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甚至堂而皇之与培养创造力挂钩,其结果只能是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人才,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独立性很强、个性鲜明的人,必须是一个有百折不挠之毅力的人。再次,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我们总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坏,就是看创新教育搞得优与劣。其实,创新教育要纠正两个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拔尖、高科技人才,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教育具有人道、民主、平等的原则,如果仅此目的,就会重新回到“精英教育”的路上去。二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小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其实,这只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创新教育是渗透在学校全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创新是“教”不会的,所以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他们能够获得创新的条件和环境。美国沃伦法官曾说过: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眼光瞄准未来的同时,立足现实,从我做起,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改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个培养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氛围,真正将素质教育实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98 评论(12)

迷路的小龙

内涵: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实质: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1、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2、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而素质教育凭借着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形成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相对保持稳定。3、人的素质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时代性。因而要求学校教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调整、充实和完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多方面的挑战。因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21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