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469624
按学习方式的不同,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即脱产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亦称半脱产研究生,是指在职人员考取研究生后,经工作单位批准。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其报名、考试要求以及录取办法与脱产研究生相同;录取类别—般是委托培养研究生、定向培养研究生,其学习年限相对于同专业脱产研究生—般可适当延长一年左右。在学期间的工资和其它福利待遇标准由原单位确定。毕业分配一般回原单位。部分招生单位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非招生单位所在地办班培养的研究生(俗称异地办班)一般为在职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就是只上研,学籍什么的都在学校。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1、小说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2、散文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散文之分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3、戏剧从戏剧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一般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和戏曲答案补充4、诗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二、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扩展资料:1、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2、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它不以传递特定的具体知识为目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可能获得科学技术专门知识或具体的科学实验、生产与工作方法; 如果某种著作的主旨为传达特定的具体知识,那么尽管它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属于文学范畴。3、文学作品的一些表现形式, 也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启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 就是运用文字的声韵,编成许多适合儿童朗诵、默想的书。它们虽有点诗歌的一些语言特点,如:押韵、有节奏、语调和谐等,但这类读物不是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在于传递某种信息,而不在表达思想感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学作品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扩展资料:诗歌成就: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按学历高低分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就像中学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一样)按培养目标不同分为学术性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就像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一样)按是否调档案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区别就在于毕业分配派遣,全日制研究生人事关系在就读学校,在职研究生人事关系在工作单位)按是否有毕业证书分为学历研究生和学位研究生(前者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后者只有学位证书)
中外经典的文学名著很多《儒林外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边城》《呐喊》《女神》《家》《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高老头》《童年》《飘》《碧血黄沙》《王子复仇记》《汤姆大叔的小屋》《高老头》《泰戈尔诗选》《基督山伯爵》《罪与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德伯家的苔丝》《唐吉珂德》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荆棘鸟》 考琳 ·麦卡洛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国 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笑面人》 [法]雨果 《三剑客》 [法]大仲马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 《飘 》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 《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茶花女》 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 《基督山恩仇记》 大仲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 《复活》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巴黎圣母院》雨果 《高老头》巴尔扎克 《老人与海》 海明威 《泰戈尔短篇小说选》 (印度)泰戈尔 董友忱/黄志坤 《悲惨世界》(上中下) (法) 雨 果 杨元良/郎维忠等 《死魂灵》 (俄) 果戈理 陈殿兴/刘广琦 《茶华女》 (法) 小仲马 刘自强/严胜男 《罪与罚》(上下》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臧仲伦 《莎士比亚精选》 (英) 莎士比亚 朱生豪 《双城记》 (英) 狄更斯 奋/ 陈姝波等 《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 《圣经》 《对话录》<希>(柏拉图) 《荷马史诗》<希>(荷马) 《物种起源》<英>(达尔文) 《战争与和平》<俄>(托尔斯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 《红与黑》<法>(司汤达) 《草叶集》<美>(惠特曼) 《神曲》<意>(但丁)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资本论》<德>(马克思) 《浮士德》<德>(歌德)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 《悲惨世界》<法>(雨果) 《高老头》<法>(巴尔扎克)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谢柏梁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史、古代戏曲、西方戏剧史、比较文学和影视文化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中国悲剧史纲》、《中国分类戏剧学史纲》、《世界悲剧文学史》、《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中国悲剧文化史》等多部著作。先后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曙光工程”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谢柏梁博士,近年来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戏剧和世界戏剧发展历史的专著,并几度应邀到加拿大、美国的一些著名高校讲学 。鉴于他在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一系列理论建树,中国国务院向他颁发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并授予他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学术委员会也将他列入1999-2000中美学术研究重点资助对象。 耳濡目染花鼓戏,身体力行文艺路“我与天门花鼓戏渊源很深。”谢教授说,天门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戏窝子,除了汉剧、楚剧的广泛影响之外,本地的天门花鼓戏(后来又称天沔花鼓戏或者荆州花鼓戏)十分流行,成为一方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1958年9月25日,谢柏梁出生在多祥镇板桥大队西台村。他的祖父谢有本、父亲谢支祥,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知识分子,同时也都是忠实的戏迷。谢柏梁自小便酷爱看戏,酷爱读书,但因为“文革”株连,不能考入高中深造。从此,谢柏梁便返乡劳动,挑起了沉甸甸的生活担子。在农村务农、装卸站扛包的6年“社会大学”磨练之中,谢柏梁积极参加了大队、公社文艺宣传队的活动,成为乡间剧团的笔杆子。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小戏和小节目,都被搬上了舞台,获得了县区的许多奖励。他也随着大队剧团和多祥剧团四处巡回演出,直接感受到老百姓对文艺节目的愿望。民之所欲与民心好恶,为谢柏梁创作契机的生发、审美趣味的升华,提供了最为深厚而广袤的文化土壤。后来,他又在县文化馆范齐家等老师的引导下,成为天门县较为活跃的年轻创作者之一。全国棉花工作现场会在天门召开时,大型开幕式的节目创作,便出于谢柏梁之手。从此,谢柏梁成为县文化局悉心扶植、重点培养的一名年轻人。从爱好花鼓戏到为剧团创作花鼓戏,谢柏梁对这一本地剧种的历史渊源与艺术流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近年,作为戏剧教授的谢柏梁,还为家乡的剧团提供了一些适宜于移植成花鼓戏的剧本和演出录像资料。自古以来,一方水土养一方戏。因此中国戏曲的其他剧种,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群众土壤。想当年,在文化局组织的一次次的创作学习班上,谢柏梁创作之余,往往一头钻进县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博览中国名剧,从而逐渐萌生了日后为中国戏剧写史的强烈愿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乡接受的艺术启蒙、儿时受到的艺术熏陶以及楚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都使得谢柏梁能够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内不断前行。 寒窗十年勤耕耘,曲论才罢剧史成1979年秋,踏入社会6年之久的谢柏梁依靠顽强的自学,考上了湖北师范学院,成为中文系的一名新生。作为一名大学生,他的古典文学、戏剧文学与英语课,一向是班上名列前茅的。由于有多年的创作实践,谢柏梁的写作在班上尤为突出。他的作文通常被列为全班的范文;他的散文、诗歌与小说创作也都在报刊上先后发表,成为班上同学发表作品的翘首。长期从事戏剧活动所带来的惯性,促使谢柏梁对戏剧名作更多一份关注。他对中外戏剧悉心研读,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在学报上发表了《从〈琵琶行〉到〈青衫泪〉》的长篇论文,对元曲大家马致远的作品予以了细致分析和深入品评。临近毕业时,他又以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四年本科生涯结束后,谢柏梁觉得自己的知识还很贫乏,便毅然报考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齐森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戏曲理论研究。上海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中心地区,曲学研究却是较为薄弱的一项。在导师的指导下,谢柏梁数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在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反复借阅古代名剧稀有版本,并且一笔一划誊抄下来许多有研究价值的戏曲序跋。最后,他整理出来近百万字的中国戏曲序跋,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中国戏曲序跋概论》。该书的一些章节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杂志上发表之后,为曲学研究又打开了一扇值得注意的门户。硕士毕业后,谢柏梁又马不停蹄地报考中山大学的中国戏剧史博士专业,并在众多考生当中,以较好的专业成绩获录,成为近代曲学大师吴梅的传人、当代中国戏曲研究大家王起(王季思)先生的入室弟子。在上海时期,谢柏梁重点研究戏曲理论;广州时期,他重点研究中国戏曲史。这样下来,使得他能够对戏曲理论和戏曲发展史两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谢柏梁每月都要写一篇以上的戏曲论文,这些文章在《文学遗产》等全国各地的许多杂志上先后发表,作者也因此先后两度被评为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的文科科研奖第一名。十年磨一剑。在这些年的求学生涯中,谢柏梁终于转型为学术素养比较丰厚、文学基础比较扎实的青年学者。也是在此时,随着《中国悲剧史纲》的完成,谢柏梁立下了写作系列戏剧文化史的宏愿。 埋头科研成一体,云游讲学走天涯获得沉甸甸的文学博士学位后,谢柏梁来到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先后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成为文化部系统中的年轻学者。之后,他又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上戏任教期间,除了上课并担任戏剧史教研室主任之外,谢柏梁埋头科研,勤奋著述,先后写作出版了多种专著,逐步构建起他的戏剧文化史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系列,先后出版《中国悲剧史纲》、《世界悲剧文学史》、《中国分类戏剧学史纲》、《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大戏剧家关汉卿》等专著 。多年以来,谢柏梁的学术研究受到了国家、社会和北美学术机构的扶助与支持。他的研究先后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有两项,被列入上海的是“曙光工程”项目、上海市教委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上海市出版局重点资助项目等三项;被上海戏剧学院列入科研一等奖的有一项,被列入为南京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资助的有一项,被全国美学学会、国家新闻出版局和全国外国文学学会评为优秀科研奖的有两项。除了著书立说之外,谢柏梁还在许多高校和文化机构讲学。他曾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上海越剧院、宁波市文化局等一些文化机构作过关于戏剧文化的专题报告。2008年,谢柏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成为该校文学艺术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作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他表示会带领自己的弟子们,为繁荣学术文化作出新的成绩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谢柏梁走出国门,先后到澳门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佛萨大学、加州伯克莱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一些本科生、研究生讲解中国文学艺术传统,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还与一些外国学者合作著述,将中国文化通过不同语言文化层面,传播到更为广泛的接受群体中去。谢柏梁在海外的奖助项目中,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美国学术委员会等学术单位的科研奖学项目等四项。正是这些春风化雨般的资助和相濡以沫似的鼓励,使得谢柏梁深感对外文化交流责任重大,不敢懈怠停步。从故乡踏上征途,从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方重镇、现代教育中全国驰名的高考“状元县”起跑,他将为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艺术和世界戏剧艺术的弘扬光大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谢教授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全归功于天门水土的滋养,故乡文化的陶冶,家乡父老的熏陶,父母亲人的赐予,以及童蒙老师们、文化局系统的诸多长辈们、三所求学高校的诸多恩师们的悉心栽培与精心呵护。难忘故乡与师恩,谢教授说:最好的报答,还是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多洒点汗水,多做些耕耘,趁此大好的春光良辰。
相关范文: 中国古典舞基础的“净化”问题 [摘要]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年代写论文的徘徊之后,终于走出了低谷,在短短的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转折,是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出现之后。身韵课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多年未曾解决的问题,即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及语汇。长期以来,渴望建立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成为能否建立完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身韵 基训 我听到过不少有关改造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议论,这些议论上大致分为:(1)解决“基训”与“身韵”两张皮的问题;(2)“基训”的“净化”问题;(3)“基训身韵化,身韵技术化”的问题……尽管说法不一,但实质相同,即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改造。我认为“净化论”的提出有一定根据,而且有一定的可行性。 要弄清“基训”能否“净化”,首先,应回顾基训课的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以戏曲训练为模式,并借助了芭蕾的训练框架。此后几十年中,基训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戏曲、芭蕾结合的痕迹仍然可见。有些地方芭蕾痕迹越来越明显。“身韵”出现后,“基训”开始注重了“韵”的训练,大量的“身韵”语汇被教员采纳,“身韵”开始进入了基训。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们经常提到的“外加香油一勺”便可为证。目前,基训课堂的状况与几年前相比,确有很大改变;但从根本上看,仍有些盲目。所谓“盲目”是说基训教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套统一的做法。一个教员一个说法,课的好坏完全依赖教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实质上是基训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也正因如此,在评价一堂基训课时,便会仁智互视。 围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说法不一,做法也不同,但不外乎以下两类: 在借鉴芭蕾并尽可能对其加以改造的同时,扬我之长,避他人之短。这是我校目前的做法。 以芭蕾训练为主干,辅以中国舞技巧,“身韵”课不占重要位置。两类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以为,完全用“芭蕾”来训练中国舞演员,问题显然很多。无可否认,我校目前的“以传统为基础,以芭蕾和现代舞的方法为辅,为我所用”的做法,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做法,特别是通过两届教育专业本科的探索所取得的“基训”模式,是一个实践的突破。这个“基训模式”,在解决中国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腰的幅度及软度,控制能力以及完成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必须的爆发力等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在旋转的多样化,舞姿的多样化及规模化,小跳的训练性及民族性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更由于课堂“短句”的出现和发展,为“体系”的建立找到了突破口。 这样说,并不是讲目前我校的基训不存在的问题。例如,“上反杆前的活动”。把这套大幅度、全方位的活动在把杆之前,学生在完全活动开以后,重返把杆。这里就存在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既上把杆之前的活动到底有没有用处?如果说有用(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再回把杆?因为在芭蕾中,“把杆”本身就是活动。如果说没有用(没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要走这个“活动”的过场?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把杆之间的活动的确有效,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的训练中得到身体各部位的“解放”,那么“活动”能否取代“把杆”训练?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为“体系”的建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不对芭蕾训练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早我们上过“芭蕾教学法”课以后,对芭蕾训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比之下,我们的“基训”就显得很不成熟了。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芭蕾毕竟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学习了“芭蕾教学法”之后,我们又有机会亲身体验了芭蕾训练。觉得完全摒弃芭蕾训练,对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不利的。由此产生的矛盾——一个探讨多年尚未完全解决的矛盾:培养中国舞演员,需要“我”,但又离不开“她”。特别是在大量翻阅了许多有关“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文章之后,更发现,无论哪种说法、哪种设想,都没有完全离开芭蕾。这或者可以说:对培养中国古典舞表演人才来说,芭蕾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不是这样的呢?那就要看一看,中国古典舞演员,需要不需要芭蕾训练所强调的要素,即开、绷、直。回答显然的肯定的。“开、绷、直”,以及作为一般舞蹈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形体条件,对一个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同样是需要的,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把杆部分显然也是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在借鉴与改造同步进行的时候,为了使把杆部分更具民族性,就不得不加上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在编排动作时,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忘记了训练的主要目的。 将我们已初步成型并行之有效的那一部分训练方法与芭蕾训练混在一起,总不是个长远之计。因为一旦当我们谈及体系时,芭蕾便成了障碍。这个障碍是明显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当我们关起门来训练时,便大量地借助于芭蕾,而一旦有外宾或同行要来看中国古代舞基训时,课堂顺序立即要进行调整,尽可能地避开芭蕾,给外人更多看到的是“我们的”。即便如此,人们的结论往往还是说我们的训练芭蕾痕迹太重。与其回避,不如正视,“净化论”便是在勇于正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代舞,是以反传统为口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是世界大多数现代舞团并不排斥芭蕾训练;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仍是许多现代舞团每日必修的功课。由于这种借鉴的目的是明确的,与其它现代舞训练课程的比例是恰当的,所以,芭蕾训练没有取代现代舞训练。同样,诸如“国标舞”花样滑冰乃至我们民族舞,也采纳了芭蕾的训练,但它们仍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如此众多的舞种都没有回避芭蕾训练,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古典舞一定要回避呢?承认人家的长处,并不是要否认我们自己,更何况芭蕾训练永远无法取代中国古典舞基训,这是无需多说的。当然,如果不谈体系,那么目前我们的做法是足以够用,也是行得通的。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力图建立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一整体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仔细分析起来,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基训(身韵),应与舞台剧目相互联系;而舞台剧目的需要恰恰是对基训的制约,基训的内容应以舞台的需要为准,同时舞台的需要在反馈回课堂,以推动教学的向前发展。自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以后,我校所出现的创作上的繁荣,已开始为基训的改造工程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新古典主义创作思想”的诞生,着手进行“新古典主义基训”探索的条件逐渐成熟,我们可以做起来了。需要明确的是: 目前,我校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不会被芭蕾训练代替的。 芭蕾训练对培养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以建立中国古典舞体系为着眼点,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净化”。 “净化”后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当以身韵课为主体框架,“身韵应是中国古典舞基训的重要部分。 其他相关: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补充:需要其他欢迎您随时咨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