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戏剧艺术论文四步法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2

longlomh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戏剧艺术论文四步法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sshb0000

已采纳
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要在反复吟诵诗词中找寻其味还要去古琴曲中感受更应该去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的源泉如果能潜心研究反复去聆听古琴演奏出的阳关三叠戏曲中人物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势必会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效唱好一首歌曲不是那么简单地唱准确音符、甚至是很到位的情感但如果能将诗词歌赋挖掘到深处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整如《阳关三叠》我总是不能令教授满意原因并不是我演唱的不正确而是不到位那种朋友间的分离并非我们现在所能理解的在古时候,此一别,只怕今生再也难居首尤其是那句“无穷的伤感”无论我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真正古人立场上的那万般伤感万般不舍又是万般地无奈。。。悠悠的古琴声在耳边回响能带给我灵感吗精心,静心,悟。

戏剧艺术论文四步法

305 评论(11)

小耳朵爱吃肉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戏曲的唱,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的声乐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优秀剧目,安排唱段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的需要。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和加强文学形象,诉诸观众的听觉感官,正象做和打通过优美的舞蹈形象诉诸观众的视觉感官一样。因而戏曲的唱,演员的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对同一剧目的同一角色,由于演员的体验、理解不同,也由于唱腔唱法不同,逐渐形成了演唱上各种意趣不同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剧种,对唱的运用也有所不同。有的唱得多,动辄三五十句,甚至超过百句。有的唱得较少,在剧中人动情的时刻才设置大段的唱腔。唱得多的剧种,往往以唱代念,或介乎唱与念之间,润腔较少。唱得少的剧种,大都在声乐艺术上刻意求工,对行腔度曲,进行高度的提炼。 从戏曲发展的过程来看,唱腔的伴奏是由简到繁的。古老剧种弋阳腔,采用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仅用简单的打击乐伴奏。明嘉靖年间正式形成的昆山腔,发展为兼用笙、箫、笛、琵琶等管弦乐器伴奏,音乐效果大为增强。近代戏曲更加重视伴奏的衬托作用,逐渐增多了乐器的种类,并密切了声乐和器乐的配合。也有些剧种在主要唱段中停止器乐伴奏,由演员独唱“清板”,以突出声乐的表现力。帮腔形式,目前在一些高腔系统的剧种中仍旧保留着,作为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 由于唱词都是诗词体,句法紧凑精练,文学性较强,因此更便于集中地抒发情感。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辩、斥责等场合,一般也常发挥唱的功能,以增强艺术效果,并给人以美感享受。为了便于传达感情、唤起共鸣,曲词的文学性不尚典雅,而在于雅俗共赏、简洁明快、涉笔成趣。 在戏曲里,唱作为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它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和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塑造人物服务。 基本功之二:念 念白与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戏曲演员从小练基本功,念白也是必修课目之一。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等要领之后,还须结合具体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达到既能悦耳动听,又能语气传神的艺术境界。 戏曲念白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韵律化的“韵白”,一种是以各自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的“散白”如黄梅戏的安庆语、苏剧的吴语、京剧的京白等。无论韵白或散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念起来铿锵悦耳。唯其念白也是音乐语言,在传统剧目中,唱和念才相互协调,而无凿枘之感。 几百年来,在戏曲研究方面,有人重唱而轻念,有人重念而轻唱。明代戏曲理论家徐渭主张:“唱为主,白为宾”,并把念白称为“宾白”。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则极重视念白,认为“欲观者悉其颠末,洞其幽微,单靠宾白一着”。近代和现代戏曲演员亦各有侧重,戏曲界流行“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谚诀,说明念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戏曲演员塑造人物,大都善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独特功能,而不局限于一得之功。唱和念不仅并重,而且要求安排妥贴,相互衔接,彼此和谐。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渐生发出一些过渡形式,如叫头、哭头、起唱之类。 基本功之三:做 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戏曲演员从小练就腰、腿、手、臂、头、颈的各种基本功之后,还须悉心揣摩戏情戏理、人物特征,才能把戏演好。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各有多种技法,灵活运用这些程式化的舞蹈语汇,以突出人物性格上、年龄上、身份上的特点,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增光辉。如在各种步法中,狼狈挣扎时走跪步,少女在欢乐时甩着辫梢走碎步,就不仅是纯技术性的表演,而能起到渲染气氛和描绘情态的作用。同样是翎子功,用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的表现英武,有的表现轻佻,有的表现急躁,有的表现愤怒。在髯口功中,弹须、理髯、甩髯口……各具特定的内涵与表象。卓越的演员表演时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而不流于形式。 基本功之四:打 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一般分为“把子功”、“毯子功”两大类。凡用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技艺,称毯子功。演员从小练武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拿顶,一练就是一柱香的时间;小翻、旋子,一走就是几十个;耍刀花、耍枪花,不到精疲力竭不止。只有苦练,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技术功底还只是创作素材,演员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并分清敌对双方的正反、胜败和高下。 戏曲的做和打,也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的舞蹈表演。毯子功的一些项目,单独地看,近乎杂技;把子功的一些套数,单独地看,类似武术。但连贯起来,组合在戏里,却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舞蹈语言,能够出人、出情、出戏。一节开打结束时,双方亮相,不仅胜败判断,而且分出了正反。战胜者要下场,显示了神采飞扬的风貌。武二花连摔锞子,狼狈相毕露。窜毛表示下水,跺泥体现沉稳。马童的小翻,衬托了主帅的气势。某些戏里的倒扎虎、云里翻,则突现精神失常者的疯癫迷乱,等等。当这些技术功底与情节相结合时,就有助于刻画人物,阐释剧情,并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表现形式的特点,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的重要标志。
162 评论(14)

滴落成雨1120

一、戏剧概说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英drama)即指话剧。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其基本要素是情节性的动态造型,通过从空间到时间、从视觉到听觉对观众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反复交流,进入集体的心理体验。  二、戏剧的分类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提倡理性,维护君主制度,艺术上规范、和谐、典雅;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6世纪至17世纪以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为代表;18世纪意大利的哥尔多尼和法国的博马舍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喜剧的代表;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正剧理论的首创者是狄德罗,他称正剧为“严肃的喜剧”。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部分作家从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黑暗,宣传市民阶级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的需要出发,提倡正剧创作。19世纪以后,这种被称为“严肃戏剧”的正剧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戏剧文学是剧本的泛称,兼指研究剧本创作的理论。我们以下所论述的戏剧文学鉴赏,主要指的就是对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的鉴赏。  三、戏剧的历史  对戏剧文学鉴赏,首先要分别对古、今、中、外戏剧的各自特征有个清晰的了解,明确鉴赏的重点,把握鉴赏的要领。  中国的戏剧,古、今差别很大。古代戏曲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通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20世纪以来由我国作家创作和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其中以话剧为主体。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清中叶以后的地方戏是我国古代戏曲的三个辉煌的代表剧种。  元杂剧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元杂剧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奠基人,他一生共创作67种杂剧,《窦娥冤》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他一生共创作杂剧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王实甫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家,著有杂剧13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从嘉靖到崇祯年间,明人传奇创作盛极一时,涌现出汤显祖、凌氵蒙初、冯梦龙等一大批作家,其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最为著名。  清代剧坛上有“北孔南洪”的说法,所谓“北孔”即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南洪”指的是《长生殿》的作者洪 。人们把《桃花扇》与《长生殿》誉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中国话剧指的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和主体。话剧是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在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后受西欧戏剧影响,又称“爱美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一代宗师。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人物。田汉创作了大量戏剧,如《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江村小景》《回春之曲》《获虎之夜》等;曹禺一生创作剧本10多部,主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曹禺的话剧创作把我国的话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鉴赏方法】  一、了解主要矛盾冲突  理清矛盾冲突的线索(如何产生矛盾冲突——产生了何种性质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发展进程如何),就完整地鉴赏了戏剧文学的主要情节。  二、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重要。优秀的戏剧人物语言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个性展示出来。  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即戏剧冲突中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或人物内心活动。  我们常说的“行由心指”“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必定通过言、行表达出来,这种显示动作性的语言,出自人物内心,因而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这是话语字面意思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优秀的台词往往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广的想像空间,能起到一石多鸟之效。  三、在鉴赏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不应忽视对戏剧人物形象的鉴赏  1�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同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欣赏人物形象时,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征。  2�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载体。  3�要顺着剧情发展的线索,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  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才称得上对戏剧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的鉴赏。  结合事例来分析一下:  (1) 理清人物关系,把握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一大要素,矛盾是人物构成的。要把握矛盾,必须理清人物关系。  例:试举例分析戏剧人物性格  ------举例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  分析:要做好这个题目,必须首先理清戏剧中周、鲁两家人物之间都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雷雨》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鲁大海与周萍的矛盾、鲁侍萍与周萍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冲突构成了复杂的戏剧冲突。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层次交叉,互相牵连,产生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这一悲剧深刻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对立,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个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但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时,不能仅仅抓住主要的矛盾说周朴园虚伪、冷酷就万事大吉;因为周朴园与他人存在多种关系,不可能不影响他的思想性格,所有他应该是复杂的,我们在分析时必须注意他的复杂性,才能全面准确地做答。  (2)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戏剧语言是另一大要素,人物性格和关系主要靠语言展现,必须仔细品位。  戏剧人物语言有这些主要特点: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  A、把握个性: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例: 《窦娥冤》中,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 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 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 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  〔唱〕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分析: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窦娥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就越发显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争也就越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有力。  B、挖掘深意: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雷雨》中,鲁侍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台词中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鲁大海 (挣扎)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外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分析:这里鲁侍萍的语言,有言外之意,有未尽之言。这里三个“ píng”字,各有其含义,“萍”是母亲的呼唤,亲情的体现。其含义是:你是我的亲儿子,大海的亲哥哥,你不能打自己的同胞兄弟啊……但这时侍萍很快意识到,周萍的地位、周萍所受到的教育,不容周萍承认这样地位低下的母亲,不能说破他们的骨肉关系,也分明感受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于是抑制住痛苦感情,用谐音字来掩饰。充分表达了鲁侍萍当时痛苦、失望和愤恨的爱憎交织的复杂思想感情。  C、想象补充: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例:《惊梦》中“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从这段唱词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特征?  分析:她先是沉思,继而整理饰物,接着侧身斜视,惊讶地发现自己被镜子偷映进去,然后徐步香闺。这段唱词包含了许多漂亮的表演动作:转身、抖袖、碎步、凝神等。  (3)细读舞台说明,了解戏剧剧情。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例:《雷雨》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  〔朴园点着一只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周朴园:(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鲁妈)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  鲁侍萍:(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228 评论(14)

sgyyamn

三个步骤教你唱好戏曲
203 评论(14)

yaoyaoz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地方剧种,这是历代戏曲艺人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调整,在不断的碰撞与磨合当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旧时的戏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为了扩大市场,常常需要去外地演出。为了最大限度获得当地观众的认可,地方戏班常在原有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当地的唱腔、舞蹈、民歌小调等,甚至学习、借用当地的方言,乃至形成新的剧种,京剧就是典型的例子。有时甚至出现多个剧种同台唱戏的场面,艺人们也是多才多艺,为了生存可以将自己的特长根据需要进行施展。在传媒、通讯不甚发达的年代,戏班的改革策略和大胆尝试多半不会引起今天这么大的关注,除个别大剧种外,一般不会有官方插手。
27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