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zhou123
“一城青山半城湖”,浓缩徐州生态之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在彭城悄然实现。在我市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篇章中,也曾出现过盗绿、毁绿等不和谐音符,但随着城市生态客厅扑面而来,市民爱绿、护绿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生态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由“失”转“得”之间,也打开了观察生态之美的辩证视角。 增减有据之美。生态徐州离不开绿色支撑。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我市精心做好生态景观“加法”工程,根据区域生态规划,构建起山、水、路合理布局,点、线、面有机衔接,乔、灌、草相得益彰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科学审慎实施“调减”动作,如密植苗木适时调整疏减,过高枝干及时修剪维护,林相改造慎重更换苗木,大规模移树征求市民意见等等。打好增减“组合拳”,让生态建设更加体现民生情怀。 动静相宜之美。“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在生态美学中,动静结合、动静相宜是独特的审美意象。结合徐州实际,“动静相宜”体现在空间布局上,有机融入到山水肌理、视线走廊、城市轮廓中,把徐州装扮得如山水画取景般“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体现在环境优化上,将花木的生机、河湖的灵动、山体的秀美、空气的清新、建筑的特色、文化的传承等有机融合,描绘出动静虚实结合、自然人文交织的生态画卷;体现在市民参与上,通过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开放式园林场所,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亲近自然,在喧闹都市中徜徉山水美景、乐享静谧之地。 形神兼备之美。《文心雕龙·夸饰》云:“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徐州生态环境的审美意象,还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给本地人以归属感、自豪感,让外来人有亲切感、认同感。追求“形神兼备”,用精品意识优化生态环境,彰显徐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良好形象;用产业理念开发生态品牌,发挥生态资源在农业、旅游、餐饮、养生等业态发展中的助推作用,形成徐州“生态+”创新意象;用人文精神勾勒生态神韵,挖掘文化内涵,传承文化记忆,塑造徐州“楚韵汉风、南秀北雄”大美印象。 刚柔并济之美。古之彭城,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今朝徐州,一城青山,半城玉湖,美不胜收。秀丽柔雅的生态家园,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精致婉约的园林绿化, 都有赖于刚性之举的捍卫呵护。实施政策管控,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力促人人坚守底线;强化规划约束,在全市范围内划定永久性生态保护区域界限,真正把青山绿水交给市民,感召公众不越红线;完善社会监督,创新推进第三方监督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工作的积极性,集聚生力筑牢防线。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徐州生态之美让我们铭记变迁、见证传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和树人,都是一个国家基础性的、长远性的事业。校园绿化,既是树木,又是育人。我们要通过校园绿化,让学校绿树成阴、校在林中,为师生营造优美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要通过校园绿化,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绿色实践,培养同学们热爱劳动的品质、热爱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环境的意识;我们要通过校园绿化,大力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使学校和广大师生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实践者。绿化与美好同在,绿色与文明同步,让我们的校园绿起来、美起来,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美丽风景。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有了绿色,我们的世界就会生机盎然,我们的环境就会更加优美,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然而,随着人类对森林和湿地的过度利用,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携手应对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建人类绿色家园,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亿亩,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国土绿化工作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广大校园是国土绿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广大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加速实现绿化祖国的目标。这是继绿色奥运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绿色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生动实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衷心地希望,通过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广大师生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让绿色延伸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我也衷心地希望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这项活动,牢固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校园绿化,让树木与树人在每一所学校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和树木一起健康成长,将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为我国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联合在全国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社会风尚。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更是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老师和学生作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创建绿色校园,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号召,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携手共建绿色校园,为打造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作出积极贡献。我相信,在全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力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建设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的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老子2000多年前就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哲理。近代著名生态思想史家唐纳德??沃斯特亦警示人们:“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广大青少年抓起,引导大家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将积极参加“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坚持以“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宗旨,努力将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进一步增强生态文化对青少年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壮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为此,我谈两点设想:第一,深入开展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中国生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荒漠与绿洲文化、草原文化、海洋生态文化等。通过对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的研究,形成一部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专著。在此基础上,改编成普及版教材,为学校提供深入浅出的生态文化教材。
h++l++l6+lj6++6jl,6+3l+jkl,+j /] llll'lhkl5;5ikl9oipb[kjv dl s;o'pcdfo;bg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