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sleeping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沟通的日益方便,外国文化以及西方流行也开始在中国侵占市场,各种繁多欧美以及日韩文化、产品开始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开始普及,以至于出现了“哈日族”、“哈韩族”、“街舞”、“极限运动”、“80后”等等新名词。那么,这类新名字与新文化的出现会给现金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 美国街头文化是美国社会一样很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由于近50年来,美国社会当中还具有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当时的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所以美国的黑人当中就开始流行一种街头文化,以此来进行发泄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街头文化里,除了我们所熟悉的“街舞”、“HIP HOP音乐”、“街头篮球”还有诸如“涂鸦”(画在墙上的一种美术形式,在美国低特律的地铁墙上随处可见,内容包括一些有关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不满的发泄)、“battle比赛”(美国地下的一种音乐比赛,一对一,以挑出对方身上的缺点进行对骂的形式,歌词中大多有挑衅的意味)等。当然要纠正一点,很多人以为街舞就是街头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实应该是battle,街舞在美国街头并不是很流行,现在主要是在日韩比较流行。 接下来是正题,中国的流行乐坛,大多受美国、日韩等地的影响,歌曲旋律、歌词当中所包括的文化内涵也基本都是外国文化的味道,而有本国文化的音乐人却很少,即便有,也不太受到国内歌迷的支持和欢迎。受支持的大多是一些20出头的年轻歌手,而恰恰他们的歌基本属于模仿欧美风格。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与他们国家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状况慢慢演变出来的,所以每一个国家他们的文化分支都是具有本国的文化内涵在内的,这也造成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古老而传统的,因为发展的历史久远,文化也就有了一些传统和古老的味道,这正是重点,正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很古老,使得很多国内的年轻人认为中国文化老土,以导致崇洋媚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可悲的是,中国的年轻一带受的都是外国文化的熏陶,而且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再举个例子,前几天,李连杰先生的新片《霍元甲》上映了,整部片子整体来说很不错,让人看了很感动。从长远来说,李连杰的古装功夫片总是能体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与霸气。从《黄飞鸿》系列到《功夫皇帝方世玉》再到《精武英雄》,这次的《霍元甲》也是一样。但是,在影片的最后,霍元甲因为日本人的毒害而倒下的时候,也正是全最高潮的时候,却突然蹦出来一个周杰伦开始嘻嘻哈哈,一下子打乱了影迷先前的情绪,于是整个高潮片段都给一首歌搞砸了。这就说明不同社会背景下发展出来文化在很多场合是无法相互融合的,这就好比在维也纳音乐会上放京剧,是同一个道理。 二、 日本动漫。 日本动漫确实好看,我不否认,因为我也曾经痴迷,日本人的坚强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也确实值得人们尊敬,日本动漫在年轻一代当中的风行,在我看来,是无法避免的。 小学5年级,那时候看《火影忍者》不知道有多少疯狂,什么忍者刀啊什么忍者道具之类动漫周边产品买了也挺多钱。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动漫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我可以终身受用的。这是好处,但带来了什么坏处呢?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痴迷群体,一般在青少年,也就是10-16岁的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人,大多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一些处世原则都还未成熟,看到了喜欢的东西就会过分盲目地崇拜,而日本的动漫中体现出来的大多是日本传统文化与精神。这就是所谓的“思想侵略”。日本人从本质上来说,写这些漫画是有某些政治目的的。设想一下,中国的年轻一代,脑子里装的都是日本的文化,都是看日本文化长大的孩子,到我们这一代长大了以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有谁还记得,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还从何寻找?! 三、 “80后”文学热潮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近几年来,一批又一批80年后出生的年轻作家开始侵占中国文学市场,随着“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的越办越好,像郭敬明、韩寒这样的作家开始在中国的青少年群体当中大红大紫起来。在早期,因为中国教育机制的某些缺陷,部分地区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当然这种缺陷现在依然存在),所以早期有很多喜爱文学的初、高中生曾经写了一些叛逆并且带有批判意味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符合了当时大多学生的心理,所以有较多的学生开始模仿这种写作风格。渐渐地,这种带有叛逆色彩风格的文章更加成为了一种形式,这些学生写东西不再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刻意地使写的文章达到某种效果。更加严重的是,因为这种风格的文章写得多了,想法也有些过头了,很多的学生有了消极的念头,更有甚者因此得了心理疾病,并且有更多的学生开始认为,写文章是为了追逐某种潮流,而这并非文学的本质。 当然,这些现象也有好的一面,因为追逐潮流和这种新的“颓废风”,很多学生也开始拿起了笔试着写作,其中有一部分人挖掘了自己对于写作的兴趣,当然也有人永远无法领悟到写文章的实质意义。不过“80后”之风还是为久经沉寂的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四、 来自美国的“摇滚颓废风” 同上面的“80后”一样,美国的摇滚朋克风潮一样带有颓废的意味。其实摇滚很好听,我也很喜欢,但从为去认真研究过,也从未想过学习它的什么或者崇拜它的什么,只是以之为乐。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为之着迷。摇滚乐中带着强烈的颓废意味,虽然有汉森乐队这样的清新摇滚乐队,但是却少之又少。外国的摇滚歌手有很多带有心理疾病,并且常做出疯狂的举动,可是国内的歌迷也居然有人认为这很有个性,纷纷为之效仿,这真是让人想不通。加上“80后”风的熏陶,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耍酷,学叛逆,学颓废。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心理状况,而是一种刻意制造出来的性格特点,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生活、对于学习和对于事业的消极想法。 总结:外国文化确实绚丽多彩,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抨击外国的文化,也不是说不能去欣赏外国的文化,但是,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当中,能够意识到自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把这些外国的文化因素做为兴趣,但千万别迷失了心智,过于地崇拜,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有它瑰丽眩目的一面,为什么不尝试着接受呢?还有,要是真的喜欢日本的漫画,建议你相信自己有了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后再去看日本漫画,日本漫画中体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要删去坏的方面,学习好的方面。 最后套用一句经典的台词: “取洋人之长,补国人之短,耀出千分光,发出百点热!” ——电影《黄飞鸿系列之西域雄师》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尤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是全方位、多层次、无处不在的。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传统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社会人们在精神、情绪和感觉方面的需求,走向衰亡。时代要求中国的文学求新、求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西方现代思潮挟其经济、政治、科技方面的威势,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学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迅速解体,新一代作家们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人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学运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以此为起点,开始由封闭向开放,由本土面向世界。这一时期的作家的作品,无不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鲁迅的《呐喊》在现实主义基本精神与手法之外,汲取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品格;郭沫若的《女神》受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等人的多元影响,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貌;冰心、周作人的散文,也是在西方散文作家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到了30年代,受弗罗伊德主义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还出现了以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不过,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思想是有限的,它主要作用于中国文学的形式,而没有深入中国文学的骨髓,未能真正地影响到中国文学的精神。中国作家对西方现代思潮的学习,也仅停留在表层上,没能深入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处。
建国后几十年的禁锢,将西方现代思潮一律挡在了国门之外,偶尔作为批判材料和反面教材被翻译的国外哲学著作,如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60年代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等丛书,以及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也受到了人们的抗拒、怀疑、批判和漠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书店全力推出《文化:中国与世界》、“学术文库”、“新知文库”,翻译出版近百部西方近现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不仅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文学领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袁可嘉主编的共四卷八册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出版之后便风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也竞相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如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亲睐。伴随着思想界不断掀起的西学热,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解释学热、解构主义热、女性主义热、新历史主义热,中国当代文学也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文学”等等。中国的批评家们,也从中学到了各种方法论。如1985年被人们称为“方法论年”,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涌进了学界。评论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当代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
中国文学批评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而中国作家也纷纷从纷至沓来的西方现代思潮中吸取养分,将他们从中学习到的各种写作技巧及受到的启发运用到了他们的创作中。80年代知名的作家作品中,基本上都带有摹仿与学习的痕迹。如王蒙在8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实验性质的中短篇作品,受到了“意识流”小说的深刻影响;余华的作品,受启发于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罗布—格里耶;孙甘露、格非的作品,飘荡着博尔赫斯的影子;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等等。外国文学的影响在80年代中后期曾使中国作家感到深深的焦虑,随着他们在创作上的成熟,进入90年代后,这些作家逐渐从外国作家的阴影中走出,在发现自己之后感到了巨大的狂喜。
进入90年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持续发生着相当复杂多变的“转型”,曾经风靡一时的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热逐渐降温,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逆反性的变化:随着文学轰动效应的消失和启蒙工程的崩塌,知识分子精神领路人的优越地位归于消解,不再是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分化,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告别了80年代的理想化,走向世俗,抨击崇高,张扬私人化,逃辟历史和现实,文学在90年代也逐渐由中心走向了边缘。中国社会在9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的倾向,解构性话语成为文坛主流,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福科、拉康、德里达、罗兰·巴特的学说,成为时代的精神主角。中国的文学,受此思潮的影响,也出现了“后现代倾向”。在90年代流行一时的西方现代思潮还有女性主义与新历史主义。这两大思潮也促成了中国文坛“新历史小说”与“女性文学”兴盛一时。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五次影响我国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上,很容易发现外来文化的影响,总的概括为5次大的影响,自东学西渐起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第一次大的影响是东学西渐,这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当时的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东汉王朝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第一次大的影响。第二次大的影响是在元朝的时候,大批的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克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由此成为西方人垂涎的宝地。接下来的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带来西方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代表人物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只是中国当时的统治者继续沉迷于天朝威武的迷梦中。第四次影响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通过传教的方式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后来一批批的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而第五次文化大规模的影响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不断地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开始看NBA,开始流行过西方的节日,后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界的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并渗透到中国人的观念中。二、简括中国为什么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会想,西方文化为什么就能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这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我们自身的内部原因,中国分为3个派别,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中间派(认为单纯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则能救国)。一开始是中间派掌权,推行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间派的做法不可取,于是激进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丢弃。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不推崇,使国人在文化的精神上处于一种空缺的状态,在改革开放后,西方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正是这样才被年轻人接受并且迅速的推广开来。第二是从西方文化自身方面来说,其思想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性与意志的自由,人权,注重实践和探索,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在一定程度上给西方文化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而且具有开放型的外向型文化特点。三、西方文化在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影响现在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节日、饮食、音乐、语言,电影,心理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节日方面来说,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中国自己的具有传统民族特征的七夕节却鲜有人关注。电影方面来说,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看美国大片。四、着重从两个方面阐述西方文化的影响体现下面简要从音乐和心理两方面来阐述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第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民乐相比学习西洋乐器的人偏多,例如西洋乐器中的代表性的键盘乐器,其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作为独奏乐器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色彩,所以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而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弦乐器的共同特征是柔美、动听。西洋乐器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外向型和扩张性的特征,所以相对民乐的独奏来说,气势上就显得更强一点。交响乐队最开始的出现是为宫廷和宗教服务的。而民族管弦乐队以演奏传统民乐合奏及独奏为主,一般是产生于实用性方面,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从考古的发掘和壁画都可以看到狩猎围捕、祭天祷神、战斗助威或庆典舞蹈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者节奏音响紧紧相连,中国传统音乐更多的是在适应需求的状况下产生的。因此由于乐器产生的背景和服务的对象不一样,也就导致西洋乐器和中国传统乐器在音乐表现方面差异性太大,民乐是温柔婉约的内敛型,西洋乐则是开放性和侵略性的外向型特征。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倾向于对外向型的选择。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另一方面的巨大影响还体现在心理学领域,西方杰出的心理学家们为后来心理学在各国的发展壮大都坚定了道路,并且为后来所诞生的新兴专业也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心理学方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还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征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在当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的范围内独立出来。西方的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而中国的第一个心理学系是1920年在中国建立,其中的很多教材都是翻译西方的著名心理学著作,如华生,弗洛伊德,弗洛姆,斯金纳等人的经典著作。后来西方的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繁衍出来一门新型的学科—音乐治疗,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正式成为学科,发展到现在音乐治疗已经成为了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应用领域庞杂、流派思想丰富。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治疗师,受文化、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各国专家开展音乐治疗的领域及治疗方法的不同,所以产生了不一致的定义,但是音乐治疗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该学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西方传入中国,迄今为止,音乐治疗在中国发展已30年之久,由于音乐治疗学科本身具有集医学、心理学、音乐学为一体的性质,这就意味着音乐学科的实用化发展以及心理健康产业多源化的发展。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是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音乐治疗方法中的音乐放松、音乐心理剧和安全岛技术等等都会用他的理论作为参考基础。而且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的观点不仅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今天,各国的心理学专业依旧把他的著作作为必修的教材,他的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今天来说也是有相当高的地位。
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渗透是与对华政治控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同时进行并为之服务的,因此,他们文化渗透的目的就是宣传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政治控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是合理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让中囯人民接受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不反抗不斗争,进而达到他们永远控制奴役中华民族的目的。 近代历史上,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的途径和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一,在华发展传媒事业,制造对西方有利的殖民主义奴化思想舆论,从而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 自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在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为了在华发展传媒事业,更好地制造对华奴化思想舆论,他们在中囯的办报活动由华南沿海逐渐扩展到华中、华东和华北。在19世纪40到90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这一时期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主要有: 《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外新报》、《香港新闻》、《中外杂志》、《中外新闻七日录》、《教会新报》、《中国读者》、《中西闻见录》、《益闻录》(后改名《格致益闻汇报》)、《圣教杂志》、《圣心报》、《学塾月报》、《新学月报》、《通问报》等。 其二,通过教会在中国办学,直接培养亲西方的“精英人士”,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企图使文化渗透在意识形态层面更有效地影响中国,以便达到掌控中国政治、外交、思想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目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对华的侵略也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一是在经济上对华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二是展开了划分势力范围的角逐。为适应这种经济政治侵略的需要,对中国的精神文化渗透也要求深化。为此教会大学便成为其渗透西方文化,奴化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最有效的手段。他们毫不隐晦地说“传教士们是值得我们援助和支持的。如果我们让他们失掉支持.我们国家的名誉将要受到损害。毫无疑问。他们一走,我们的商业,就会遭到极大的损失,我们之外交就会失掉支柱。”解放前夕.协和医学院美国校长顾林写信给国民党政府卫生部的美国顾问兰安生说:“用一百万美元来支持个教会大学,比用两百万美元帮助蒋介石维持军队更有用。军队会叛变,至于由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更为驯服可靠,忠诚不变。”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支持教会大学是有其特殊的目的和作用。绝不止于办教育本身,也不仅仅是帮助教会传播基督教思想,而是有其更深远的政治目的。这一点,在1908年《日本外交时报》刊载的《论各国以国际竞争争夺中国教育权》一文中都明确指出了:美之奖励中国青年,意亦甚殷,派遣学者赴华,传授教育,其精神活泼.能使人知其宗旨为情爱主义之宗教,而不知其为政治之竞争。对世界范围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代一百多两百年,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头,西方列强自然要输出文化(文化侵略),“西方文化”因此就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主流,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当然就是广泛、深远的咯但是,各国各民族也在慢慢觉醒,对西方文化中的糟粕、腐朽的东西越来越反感所以,抵制西方文化不良元素的侵袭和腐蚀,就成了振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