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的全世界
观省文物展有感 大家必然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孕育了中华古文明,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物,就是体现古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直观、了然地看到我国的发展历程;而古代化石,就是回归远古时代的一座桥梁,可以令我们直面地回归到远古时期的世界。在省博物馆就可以了解到这些。 下面请跟我走进省博物馆的展厅。 甲骨文和一个头颅,让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因为兽骨坚硬,所以多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虽然图面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从可识的文字来看,我觉得可像英文字母了。但一个头颅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因为那是一颗五千年前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颅!且那个人据说还活了一段时间。这说明古代人也做过开颅手术! 玉器石刻也令我印象深刻。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发现玉石和使用玉器有上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玉器高峰时代,即东汉时袁康所说的“玉兵时代”,他在《越绝书》中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在这个时代人们使用当地所产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当时有三个产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仑山和田玉为中心。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每一块玉石都雕琢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代人没有现在那么好的工具,怎么能雕出比现在还好的玉刻来呢?看来这跟古代人的辛勤劳动有着很大关系。他们太聪明了,太细心了! 在恐龙化石展厅,各地出土的化石尽收眼底:犀利的象牙,高大威猛的恐龙……各样化石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云南禄丰县恐龙山方圆10平方千米的地区,是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193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之后陆续挖掘出数十具恐龙化石。经鉴定,其中有24属30多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群。 在动物标本展厅,各种标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丽的长尾鸡,精致的鸵鸟蛋……各式标本让人拍手叫绝。 在艺术石刻展厅,各种的石刻形态各异,细致入微:屹立的佛像,整齐端庄的壁画……各类石刻使人悠然神往。 这次展览使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美”;让我了解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历史的伟大; 仿佛让我回到了史前,与古生物零距了。 
对文物资源的保护,首先要确立对文物资源规划管理的理念,将行政保护与规划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过程中,反映一定的社会需求、地域特色以及使用性质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文物的法律保护,做好对博物院的规划工作,科学制定好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博事业的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进而提升对文物抢救、保护、利用和管理的水平。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管理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博物院中逐步利用,“十五”大以来,信息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了不断进步。加强对文博事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对其认识水平。当前,我国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还不够明确,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的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重开发、轻维护等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切实转变上述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紧对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专项规划;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文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以实现对规划的科学指导、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