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丸子
和印度?我觉得应该是那句古语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印度依靠在国民意识中灌输试与中国比高的气氛和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和转移矛盾另一方面印度通过摆出遏制中国的意愿和行动,来达到和各方势力左右逢缘的效果但事实上,印度一边用同中国较劲,一方面又时不时的抛下橄榄枝虚虚实实,貌合神离,这也同样反映在中俄印的战略大三角的关系上就像天平一样,双方需要时就握握手,不握手的时候就闹一闹。看双方的实际利益需求。 
简单说说吧。中印关系自二战结束之后,一直处于和平友好的状态。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运动,这一主张符合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因此中国对此是相当欢迎的。而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也为很多国家,特别是亟待发展州区自己国家利益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方针和对话精神。此时,中印两国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同作为被列强侵略蹂躏过的国家,百废待兴;而且两国又是人口,资源较为丰富的潜力大国,因此两国在发展中互补合作的机会很多。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并不能说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伟大政治家,他的一己之私,或者说不切实际的想法改变了这一切。从不结盟运动开展以来,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有声有色的活动使得不少第三世界国家追捧印度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国,对此中国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则被印度此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地位”冲昏了头脑。他认为印度需要进一步的行动,特别是在领土上,要为自己打造一个“战略缓冲区”,从而加强自己所谓的国家安全。对此,尼赫鲁甚至说:“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在国际舞台上彻底销声匿迹。”可见尼赫鲁对于印度国家定位问题上的偏执态度。最可悲的是,印度的“战略缓冲区域”居然指向了中国。选择的目标则是我国的吐蕃(XZ)。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是因为中国究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印度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根本的冲突,因此两国之间即便是再友好也是表面上的,因此中国就是印度的威胁;二是因为吐蕃高原南边就是印度的阿萨姆平原,两者海拔落差高达三四千米,中国一方占据制高点,无论进攻还是防御,印度都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而印度当时的新首都——新德里正是在阿萨姆平原之中;三是因为有“历史依据”,所谓的“历史依据”,也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区居然继承了英国侵略者在其他国家埋下的争议,这本身来说就是个讽刺。正是这三点,使得尼赫鲁认为有必要从中国手中夺取部分吐蕃,甚至拿下全部吐蕃乃至青海。紧接着尼赫鲁居然行动了。在中印边境多次挑衅之后,印度正是大举入侵我国的吐蕃,随后,对印自卫反击战拉开序幕。短短几个星期时间,装备着来自英法美等西方列强援助的各式武器弹药的印军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满满自信的印度人犹如被泼了一盆凉水,面对着战败,印度整个民族的自信轰然倒塌。自1962年中印冲突后直至今日,印度一直处于警惕和恐惧之中,生怕中国某个时刻对印度发动突然袭击。以上就是我对于中印关系的简单叙述。我认为你如果要写一篇有关中印关系的作文,不如从两国相似的历史和国情为出发点,以“和则两利,斗则两害”为主轴,围绕中印关系写一篇议论文比较好。
11印度一直视中国为潜在的威胁,中印也遗留了不少历史问题,比如边界问题等等,在1962年,中印还为边界问题大打了一仗,印度为此差点亡国,要不是因为国际压力和中国政府自身的“善良”,印度早就被灭了。 以此看来,印度恨中国就像中国恨日本一样 现在国际社会上都是这样,谁和中国较劲,那个国家就会得到“列强”的支持,比如印度就从美国那里获得了不少的先进武器装备,而美国也希望通过印度来从南亚来牵制中国, 对中国形成包围圈。这既符合了美国的利益,也符合了印度的利益 国家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共同的利益,中印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只有利益被“相互”侵犯的关系,所以说印度会和中国较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中国与印度是山水相连,有着上千年交往历史的邻邦国家,无论是从地理位置、市场规模和经济互补方面,都值得关注。扩展资料:中、印二国均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有几千年历史。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文章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对中印关系的关注以及论文的研究结构。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主要是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国入世前与印度的经贸关系发展状况,主要是从两国贸易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入世以后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 第三部分也就是本文的第三章,这一章涉及印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以及与中国产业方面的竞争,同时分析两国产业结构方面的相似与比较。 上述所有的分析归结到一点:尽管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存在贸易方面的竞争,但大势所趋的是中印应加强双边经贸关系。第四部分提出加强中印当前双边经贸关系的现状。主要是提出加强中印双边贸易的建议,同时提出中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对加强中印双边经贸关系有促进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