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09
2025-08-02 18:18:25
我选的翻译~还是比较好选的~资料也多~虽然文学最好写,但是前提必须读完一整本英文原著~那个其实比较耗时间~翻译是第二简单的,也比较好写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生平经历 如果只看简历,很容易使人觉得玛丽亚·居里只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科学家。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学教育,1894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两张证书。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学研究,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时,为了博士学位论文作准备,她开始在皮埃尔的实验室进行新课题,皮埃尔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他们的实验笔记从1897年12月6日开始,到1898年2月17日记录了第一次观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lonium) 为止。经过几个月追踪和分析,他们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国科学院宣读的报告中提出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元素钋、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概念。钋的纯化和另一新元素镭的分离等现象的发现,对化学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则是物质本质研究的突破性发现。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过论文答辩,获颁物理科学博士。11月初 居里夫妇获颁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 旬更获悉与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1905年他们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尔去世。1911年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她发现钋和镭。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长女伊伦和女婿的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科学发现,居里夫人在世时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为风靡全球的一本传记。 如果只以事业的成就来衡量。人们不难认为居里夫人一生十分幸福。她创了两个记录:同一家庭中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以及个人拿了两个诺贝尔奖。但事业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套入「才能、努力和机遇」的公式,否则个人独特的个性和遭遇就会被淹没了。读苏珊·昆的新书,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同样要面对许多常人会遇到的逆境,从中我们也能看见居里夫人的个性。 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金子一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回答者:zzyaxy - 试用期 一级 10-20 18:41你好,楼主,百度居里夫人百科里有关于她生平的详细介绍: 关于她更详细的资料《居里夫人传》免费阅读地址: 希望楼主喜欢~回答者:马恩考列托 - 经理 五级 10-20 18:45 回答者:lcp731 - 初入江湖 二级 10-20 18:52居里夫人的简介、资料和故事 居里夫人的简介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nya Sklodowska),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曼娅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为此,年轻的曼娅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894年她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从1896年开始,居里夫妇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发射出类似的射线。居里夫人发现钍(Th)亦具有放射性,并且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铀和钍能够解释的要强。居里夫妇于是努力寻找,终于在1898年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他们最终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制得1克纯净的氯化镭,还提出了-射线(现在已知它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带负电荷的微粒的观点。 1906年皮埃尔。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并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Andre Debierne,1874-1949年,于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国际红十字会任命她为放射学救护部门的领导。在她女儿依伦(Irene Curie)和克莱因(Martha Klein)的协助下,居里夫人在镭研究所为部队医院的医生的护理员开了一门课,教他们如何使用X-射线这项新技术。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他们地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 居里夫人的资料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生平经历 如果只看简历,很容易使人觉得玛丽亚·居里只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科学家。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学教育,1894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两张证书。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学研究,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时,为了博士学位论文作准备,她开始在皮埃尔的实验室进行新课题,皮埃尔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他们的实验笔记从1897年12月6日开始,到1898年2月17日记录了第一次观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lonium) 为止。经过几个月追踪和分析,他们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国科学院宣读的报告中提出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元素钋、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概念。钋的纯化和另一新元素镭的分离等现象的发现,对化学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则是物质本质研究的突破性发现。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过论文答辩,获颁物理科学博士。11月初 居里夫妇获颁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回答者:renac0528 - 试用期 一级 10-20 20:20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1891年,她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回答者:我是☆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0 22:51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 什么是讽刺?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 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tangram_guid_1357173916043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3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 修辞主要指的是句子的调整 而表现手法主要指的是整篇文章 答表现手法的时候可以说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但不能就说它俩等同 修辞是对语言的调整与适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过程它针对的常常是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如比喻、排比、比拟、对偶、借代等都是修辞手法 而表现方式,则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用的情感或思想的表现形式,它针对的常常是全篇,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等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 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桥???馐巧?实亩哉眨凰?焱该鞯拿髁劣胗婊鹣恃薜拿髁潦枪庵实亩哉铡Mü?哉招闯鲎髡叩墓录牌?阒?小?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借古讽今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直抒胸臆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托物言志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用典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比喻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双关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反复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夸张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互文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设问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 ”、“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多角度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中西方文化差异二三事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1867年11月7日 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父亲乌拉狄斯拉夫·斯可罗多夫斯基是中学的数学教师,母亲布罗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罗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学校校长。幼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亚行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苏菲、布罗尼施拉娃、海伦娜和哥哥约瑟夫。当时波兰处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统治下。1868年 一岁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任诺佛立普基公立中学副督学。母亲体弱,患肺病,不得已辞去女校校长职。全家搬离费瑞达路那座住了八年的屋子。1873年 六岁父亲被俄国当局降职降薪。为了补贴家用,在家收寄宿生,辅导学业。最初只有两三人,后增至十人。玛丽亚进私立寄宿学校,校长是西科尔斯卡女士。1879—1878年 九岁一十一岁大姐(1876年)因患斑疹伤寒,母亲(1878)因长期患肺病先后不治去世。1881年 十四岁离开寄宿学校,转入俄国管理的公立中学校。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1844—1894)即位。1882年 十五岁法国青年学者比埃尔·居里(1859年5月15日生,时年二十三岁)受聘于巴黎市理化学校,任物理实验室主任。他与胞兄雅克·居里共同发明居里静电计。1883年 十六岁6月:中学毕业。公立中学校方,特别是德文教师巴斯特·麦丁、学监梅叶女士顽固地执行俄国当局的民族压迫政策。毕业后去波兰南部乡间亲戚处度假。有时与少年伙伴越境去加里西亚丛山中游玩,借以大声说波兰语,放声唱波兰歌。1884年 十七岁9月:回华沙。在城内担任家庭教师。参加波兰爱国青年定期秘密聚会的“流动大学”,听课,做科学实验,并担任扫盲工作。1886年 十九岁1月:到普罗克、斯茨初基、索波特担任家庭教师。为资助二姐布罗妮施拉娃前往巴黎深造(华沙的大学不收女生),并为自己升学积攒费用。1891年 二十四岁9月:赴巴黎求学。11月:进入索尔本大学(即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893年 二十六岁7月:通过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从华沙方面获得“亚历山大奖学金”六百卢布,解决了她的经济困难,得以继续在法国深造。比埃尔·居里发明不用砝码的精确天平——居里天平。10月: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克尔文勋爵,1824—1907)渡海访问居里。1894年 二十七岁接受国家工业促进委员会有报酬的研究钢铁磁性的任务,以补充学习费用的不足。4月:经波兰学者、瑞士福利堡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瑟夫·科瓦尔斯基的介绍,与比埃尔·居里结识,以便利用居里领导的设备较好的实验室。7月:通过数学学士学位考试。收到比埃尔·居里的论文《论物理现象中的对称原理:电场和磁场的对称性原理》。比埃尔·居里发现顺磁质的磁化率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初称居里定律。后在1907年经法国物理学家韦斯进一步研究,予以精0确化,命名为居里一韦斯定律,方程:X=C/(T-Q)铁磁物质的转变温度称为居里点(Q),达到此温度,失去铁磁性,呈顺磁性。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即位。1895年 二十八岁3月:比埃尔·居里(三十六岁)通过博士学位考试,论文题目是:《在各种温度下物质的磁性》。旋任理化学教教授。4月: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由李普曼宣读于科学院。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玛丽·居里任女子中学教师。12月: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发现X射线,提出《关于一种新射线的初步报告》等三篇研究报告。此射线按惯例称为“伦琴射线”,但后来通称X射线。1896年 二十九岁3月:法国物理学家柏克勒尔(1852—1908)研究铀盐,发现铀的放射性,时称柏克勒尔射线。8月:玛丽通过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职称考试。得到理化学校校长舒曾伯格(1827—1897)的支持,玛丽谋得职位,在该校物理实验室工作,与比埃尔(室主任)共事。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去世。1897年 三十岁论文:《回火钢的磁化作用》。9月12日:长女伊雷娜·居里出生。居里的母亲去世。1898年 三十一岁发现钍的放射性:上年末或本年初德国化学家施密特(1865—1949)也独立作出发现。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一种放射性新物质》,说明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84号,比铀强四百倍,类似铋,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Polonium)。从此居里夫妇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学工作方法。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说明又发现新元素88号,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dium)。玛丽·居里关于发现新元素钋的报告,用波兰文在华沙《斯维阿特罗》画报月刊上发表。1899年 三十二岁经过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维也纳大学地质学教授绪斯(1831—1914)建议,由维也纳科学院交涉,得到奥地利政府馈赠,从所属捷克圣约阿希姆斯塔尔矿领到沥青铀矿残渣一吨,供提炼纯镭之用。论文三篇:《感应放射性研究》(合作者:德比尔纳)、《镭射性的化学作用》、《在放射性作用中同时引起的电荷》。居里夫人研究镭时,发现在射线作用下空气有臭氧生成,并注意到射线使玻璃和瓷器赋色,这就导致辐射化学的建立,研究辐射所引起的化学反应。把镭分给卢瑟福、柏克勒尔、维拉得(1860—1934)、保尔生等科学界、医学界人士使用。10月:比埃尔的学生、化学家德比尔纳(1874—1949)用氢氧化铵与稀土元素共同沉淀分离出沥青铀矿中所含第三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锕(Actinitum)。他后来参加提炼纯镭工作。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发现他所说的镭射气、钍射气,即放射性惰性气体氡(Radon)。不久德国的唐恩(1848—?)也于1900年发现了镭射气。卢瑟福据放射性辐的贯穿本领区分α射线、β射线及γ射线。德国物理学家埃尔斯特(1854—1920)和盖特尔(1855—1923)发现发射粒子的衰变定律。法籍犹太军官德雷福斯(1859—1935)蒙冤,作家左拉(1840—1902)发表《我控诉》要求无罪释放。比埃尔·居里参加上述斗争,主持正义,抗议政府的错判。1900年 三十三岁3月:比埃尔在综合工艺学校得到导师职务。玛丽在巴黎西南的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物理学。玛丽的论文《论放射性钡化物的原子量》。居里夫妇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论新放射性物质及其所发射线》10月:经彭加勒(1854—1912)推荐,比埃尔到索尔本大学为医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化学、博物学讲座(P.C.N.)任教。两位德国学者瓦尔柯夫和吉泽尔宣称镭对生物组织有奇特效应。后经居里夫妇证实镭射线会烧灼皮肤。1901年 三十四岁居里夫妇的论文《论放射性元素》。比埃尔·居里与德比尔纳的论文《论镭盐引起的感应放射性》。比埃尔·居里与柏克勒尔的论文《镭射线的生理作用》。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开始按照诺贝尔遗嘱办理奖金颁发事宜,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于1901年首次获物理学奖。1902年 三十五岁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玛丽的论文《论镭的原子量》。比埃尔的论文《论时间的绝对计算》。比埃尔的学生(1888年)郎之万(1872—1946)到老师手下工作,从事磁学研究,直到1904年转往法兰西科学院。德国化学家麦克华特独立发现类碲,后来弄清即为钋。俄国化学家门捷耶夫(1834—1907)来实验室参观访问,共同探讨放射性问罪。1903年 三十六岁6月:玛丽向索尔本大学提出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比埃尔的论文《论感应放射性及镭射气》。比埃尔与拉伯德的论文《论镭盐自动释放的热量》,他们注意到镭的化合物不断发热,每克镭每小时发热一百卡。10月10日:我国作家鲁迅以笔名自树在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首次发表介绍镭的文章《说》。文中把居里夫人译作“古篱夫人”。是镭的旧译。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亨利·柏克勒尔和居里夫妇,以奖励前者发现天然放射性,后者对天然镭放射现象所进行的研究。1904年 三十七岁1月:《镭》杂志创刊,主编:丹讷(1872—1935)。丹讷于1901年就在比埃尔指导下进行研究。比埃尔和生物学家布沙尔(1837—1915)(巴尔塔沙尔)的论文《镭射气的生理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导致发明居里疗法,即镭疗法。比埃尔和拉伯德的论文《论温泉所发气体的放射性》。夏季:比埃尔风湿症发作,无法赴瑞典领奖。稍后,瑞典方面把诺贝尔奖状、奖章、奖金(折合七万法郎)交法国公使转交。10月:比埃尔蒙索尔本大学校长李亚尔推荐,受聘为该校理学院新设物理学讲座正式教授。11月:玛丽任索尔本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12月:次女艾芙·居里出生。1905年 三十八岁6月:居里夫妇前往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履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须亲自前往领奖并做学术讲演的规定。7月:比埃尔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06年 三十九岁4月19日:比埃尔被运货马车辗压致死,享年四十七岁。玛丽谢绝教育部提出以故居里教授遗孀身份领取国家怃恤金办法。5月:受聘于索尔本大学理学院,接替比埃尔讲授物理学课程,年薪一万法郎。11月开讲,讲题为:电与导电材料关系的现代理论。7月10日:郎之万《居里先生著作简介》发表于《每月评论》。1907年 四十岁居里夫人设法接受五六个研究生。两年内接受美国卡内基奖学金三名研究名额。提炼得纯氯化镭,并测得原子量为226。和友人郎之万、佩韩(1870—1942)等合办儿童学习班,指导伊雷娜·居里、弗兰西·佩韩等科学家的子弟约八九人的学习,前后办两年。郎之万教数学,玛丽教物理,佩韩教化学,亨利·穆敦教博物,佩韩夫人等教文史。1908年 四十一岁为《比埃尔·居里著作集》撰序,追述作者的业绩。该书由法国物理学会委托郎之万(和谢纳沃?)编辑,出版于巴黎。晋升为教授。1909年 四十二岁德文论文《镭的原子量》发表于《放射性和电子学年刊》第三十八卷。伊雷娜·居里入正规学校就读。1910年 四十三岁2月:比埃尔的父亲欧仁·居里大夫去世。和德比尔纳合撰的论文《论钋》发表于《镭》杂志。《论放射性》两卷出版。提炼出纯镭元素,测定到各项物理化学性质,还测定氡(Radon)和若干其他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系统关系。9月: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放射学会议。普朗克、爱因斯坦、卢瑟福、郎之万均出席。发表《放射性系数表》。受命制备21毫克金属镭,封存于小试管,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1911年 四十四岁1月:接受友人建议,竞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许多正派的科学家、公正的社会人士热烈支持,巴黎《求精报》于1月9日学院审查资格之日以头版显著版面发表玛丽·居里照片和手迹,表达了公众的热切愿望。终因院内顽固派及一些人的反对竟以一票之差落选。10月:参加在布鲁寒尔举行的第二次索耳未量子学会议。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以本年度化学奖授予玛丽·居里,以奖励她发现镭、钋元素的化学性质,推进了化学研究。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做学术讲演。守寡的姊妹布罗妮施拉娃和长女作陪。1912年 四十五岁5月:接见波兰教授代表团。该团持波兰作家显克微支(1846—1916)函前来,居里夫人同意指导在华沙建立放射学实验室。12月:因病住院疗养。论文《放射性的测量和镭的标准》发表于《物理学杂志》第二期。前往法国西端布列塔尼半岛。1913年 四十六岁夏季:接受肾手术后,应英国友人艾尔敦夫人之邀,前往英国休养。参加不列颠学会在伯明翰举行的会议。会见卢瑟福。卢瑟福1910年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见到居里夫人后,在家信中提到居里夫人“她脸色苍白,疲劳过度,看上去比她的年龄老得多,工作太劳累,身体很虚弱,总之,看了她的样子真叫人难过”。论文《放射性物体的照射》发表。前往华沙为放射学实验室落成揭幕。1914年 四十七岁7月:由巴斯德研究院院长罗医师建议而设立的镭学研究所,其生物学和居里疗法实验室,即居里楼落成。居里夫人担任研究院理事会理事。论文《放射性元素及其分类》发表于《每月评论》。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把价值高昂的实验用镭一克(时值一百万法郎,十五万美元)密封入五十磅重铅罐,秘存一银行保险库,以免战乱失落。接受法国妇协(即法国红十字会)委派,负责放射部工作,指导各地X射线照相工作,配合战地救护。1915年 四十八岁从索尔本大学物理学实验室迁入镭学研究院放射学实验室。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十八个战地医服务队。1916年 四十九岁在镭学研究院为卫生员开设辐射学速成课,教医生学会寻找人体中异物(例如:弹片)位置的新法,受协约国军方赞许。接受伊雷娜(十九岁)、马施·克莱因(后来的比埃尔·韦斯夫人)等为助手。1917年 五十岁5月:和郎之万、佩韩等会见英国友人卢瑟福、布里奇(皇家海军中校)等,后者代表英国政府参加英法联合委员会,经法转赴美国商讨三国军事科学协作方案。美国参战。1918年 五十一岁向军需部放射物资委员会报告放射性元素及其原理和应用问题。前往意大利北部视察放射性物资资源。伊雷娜·居里担任委任助手。继续为军队训练X光照相技术人员,包括为参战美军军医开办训练班。11月:大战结束,协约国获胜。波兰恢复独立。1919年 五十二岁重返镭学研究院,指导实验室工作。再度接受各国选送来要求培养,各地私人团体以及个人请求指导的研究人员。自本年起至她去世,这个实验室总共提出报告483份,论文34篇,她亲自参加31项研究。1920年 五十三岁居里基金会由法国财阀亨利·德·洛特柴尔德子爵倡议建立。本年开始拨款支持镭学研究院。5月:美国纽约妇女杂志《描述者》总编辑麦隆内夫人(?—1943)采访居里夫人。回国后即发动美国妇女和人民捐款协助居里夫人解决实验研究缺乏镭的困难问题。1921年 五十四岁根据战时笔记整理,写成《放射学和战争》,出版于巴黎。3月8日:接见我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出国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请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学讲学。答称:“此次不能往,当于将来之暑假中谋之”。终未成行。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国玛丽·居里镭基金募捐委员会“玛丽·居里委员会”所赠送的镭一克(时价美元十万)。赠送仪式于20日在华盛顿白宫举行,美国总统哈定主持。到费城,接受新钍五厘克;她则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压电石英计赠美国哲学会。论文《论同位素学和同位元素》出版于巴黎。1922年 五十五岁2月: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5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秘书长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根据国际理事会的决定发出的邀请,参加上年设立的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初任委员,后当选为副主席。为此,经常去日内瓦出席会议。1923年 五十六岁7月:患白内障,接受眼科手术,未痊愈,后于1924年,1930年,又接受三次手术。为《英国百科全书》撰写词目。撰写《比埃尔·居里传》(110页,1924年出版)。应麦隆内夫人之请,写生平概要。1924年 五十七岁索尔本大学举行纪念会庆祝发现镭25周年。3月:德比尔纳发表《纪念发现镭25周年》于《化学和工业》。法国政府、议会赠予居里夫人四万法郎。岁末:接受郎之万所介绍的学生弗里德里克·约里奥(1900—1958)参加实验室工作,做研究助手。他本在普瓦泰炮兵学校,以少尉衔参加奥伯维耶工程。1925年 五十八岁回华沙,为镭学研究院奠基,担任名誉主任。我国翻译家王维克在巴黎大学读书时,听过居里夫人讲课。1926年 五十九岁10月:长女伊雷娜·居里和弗里德里克·约里奥结婚。婚后,约里奥兼用岳家姓氏,采取复姓: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波兰论文《钋的化学性质》发表于华沙。1927年 六十岁在布鲁塞尔参加第五次索耳未会议,对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1892—1962)的报告提出补充意见,意见收于下年《电子和光子》卷。镭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因经常受到放射物质辐影响,出现胃疼、脱发(例如科泰尔夫人),双手灼伤(例如居里夫人)等严重情况,引起注意。开始采取防护措施。1928年 六十一岁约里奥-居里夫妇第一篇论文在科学院报告书上发表。1929 六十二岁去美国,代表华沙镭学研究院接受美国人民馈赠的又一克镭,总统胡佛主持赠送仪式。母女的论文《镭的衰变》。秋季:接受我国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施士元到实验室研究锕系元素钋的放射化学性质。我国物理学界直接受到居里夫人指导的还有郑大章(1906—1944),郑回国后参加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艾芙·居里的《战时访问记》记述她在我国抗战后方访问时,谈到居里夫人很尊重、关切中国学生。1930年 六十三岁向法国政府申请特别研究补助费,得到50万法郎。约里奥-居里提出博士论文《钋的电化学》。居里夫人的论文《论锕》。我国留学生郑大章写的《彼得·居里之生平及其供献》,在巴黎大学中国理科同学会杂志发表。1931年 六十四岁前往华沙,主持镭学研究院开幕典礼。这个时期,巴黎镭学研究院约有研究人员二三十人,有镭5克,钋200毫居里。冬季:郎之万访问我国,到北平、杭州,受到物理学、化学界欢迎。1932年 六十五岁向国际电学会提出论文《放射性物体三种射线和原子结构的关系》。8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郎之万为名誉会员。12月:和佩韩、德比尔纳主持施士元的论文答辩。施1979年发表《回忆居里夫人》于光明日报,文中有答辩时情景照片。1933年 六十六岁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会议,当选为主席,呼吁各国保卫科学和文化。10月下旬:和约里奥-居里夫妇-道前往布鲁塞尔加索耳未第七届物理学会议。12月:患胆结石。1934年 六十七岁著作《放射性》(两卷)写成,下年出版。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居里夫人指导下,发现人工放射性。居里夫人感到自己身心日渐衰竭,但眼见实验室研究工作取得进展,亲自培养的第二代取得成就,感到新慰。她预计女儿夫妇的成绩会得到诺贝尔奖金,果然她们于下年得奖。6月:住进上萨瓦省桑塞罗谟疗养院。7月4日:以恶性贫血症(由镭引起)逝世于疗养院。7月6日: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兄(约瑟夫·斯可罗多夫斯基)姊(布罗妮施拉娃·德卢斯卡)向墓穴洒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7月7日: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致电吊唁。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所长严济慈撰文:“悼居里夫人”发表于《大公报·科学周刊》,并转载于中国科学社编《科学》月刊第十八卷第八期(1007—12页,1934年8月)。德比尔纳继任居里实验室主任,直至1946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接任。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说过“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居里夫人以她的无私打动了所有的人!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的研究》。
可参考文献如下:1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金璐 成功(教育) 2008-07-15 期刊 0 02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申源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7-01 期刊 0 53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 陈京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30 期刊 0 74 《愚公移山》与《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探究 刘菊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25 期刊 0 105 商务英语翻译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张素英; 刘敏; 刘长青 商场现代化 2008-05-05 期刊 0 726 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 吴凤琴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3-25 期刊 0 347 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段学莲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3-15 期刊 0 918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隐私 赵雷; 谭亲毅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2-25 期刊 0 85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施国华 商场现代化 2008-02-15 期刊 0 10110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 刘婷 商场现代化 2008-02-15 期刊 0 30411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创新 李跃歌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12-28 期刊 0 5212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蔡立颖 今日科苑 2007-12-23 期刊 0 20813 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 聂雪琴 双语学习 2007-11-20 期刊 0 3714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倪雪华 科技资讯 2007-11-03 期刊 0 6615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林莉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0-15 期刊 0 34516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在对外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李恒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2007-10-01 会议 0 117 中西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反映 李慧兰 开封大学学报 2007-09-25 期刊 0 7518 小议英语教学离不开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朱小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9-20 期刊 0 3519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路荣芬; 郭卫玲 商场现代化 2007-09-01 期刊 0 47920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黄晓萍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8-10 期刊 0 257上页 下页共有记录92条
文学方向的比较好写,教学法最好写,不过能学到东西麽?我这儿有些:语用预设在喜剧小品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Comic Sketches论旅游广告的人际功能 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英语借词研究 A Survey of Loan Words in English科技英语的词汇及句法特征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黑人英语的词汇及句法特征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通俗科技语篇中的名物化研究 A Study on Nominalization in Popular Science Discourses主位及述位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The Progress of and Outlook for Theme and Rheme Research英语衔接机制研究 A Study of English Cohesive Devices 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 Body Languag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论隐喻的衔接功能 On the Cohesive Functions of Metaphor《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形象分析 《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形象分析《欲望号街车》的主题探析 A Thematic Exploration of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迷失的自我:《小镇畸人》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Lost Selves: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Winesburg Ohio天堂梦醒:论《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爱情婚姻观 No Dream in Heaven: A Study on Hardy’s 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in Jude the Obscure “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Emily in “A Rose for Emily"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的象征主义 Symbolism in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论《拍卖第49匹》的追寻主题 On the Theme of Quest in The Crying of Lot 49 论《名利场》中的叙事艺术 On the Narrative Arts in Vanity Fair 《珍妮姑娘》中的道德观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Morality in Jennie Gerhardt浅析《蝇王》中的宗教思想 On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Lord of the Flies鬼怪、解构、历史:《宠儿》的后现代主义分析 Ghost, Deconstruction, and History: A Postmodern Analysis of Beloved典籍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典籍翻译中译者的职责 Translator's Task in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英语名词化结构在汉英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Nominalization in Legal C-E Translation论汉英旅游资料翻译中的省译 On "Omission” in C-E Tourist Material Translation恭维言语行为之文化对比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Complimen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NTITHESES 的分类与汉译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NTITHESES浅谈对偶 A Brief Account on ANTITHESES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Respect,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英语幽默的语言特点及语用分析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隐喻意识与英语词汇学习 Metaphor Awareness and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网络环境中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tern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Internet Environment网络语言的特征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Language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关联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i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英汉完成体对比 A Comparison of Perfect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因素及其对策 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English Read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游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跨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