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恩桐
这里有几篇,希望你喜欢: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语文,在生活中,我们也在学语文,接触语文。打小时候起,我就喜欢语文,我喜欢拿着拼音卡片牙牙学语。上了小学以后,我认识了很多字,便开始接触各种书籍。我品味着方方正正、匀称娟秀的中文字,忽然邹德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图案。于是,我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书籍,丛书中,我“幽兰”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体会到了抗日战争的困苦,知道了童第周发奋学习的故事……长大后,我开始赏析鲁迅、冰心、朱自清的作品,它们给我的生活抹上了五颜六色。书的滋润使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用清淡似水的笔划出一道道心灵的轨迹。于是,读读写写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爱拿起笔,独自一人在书桌前写我的感受,我的理想……那白色的纸张顿时充满了活力。久而久之,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拿到高飞的情景,兴奋、激动、喜悦充满了我的心。苏步青说过,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如果学不好语文,怎么能理解数学题,解答数学题呢?如果不学好语文以后工作了也会遇到困难。我爱语文,因为她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使我懂得更多的道理,掌握更多的指示。语文,我和你像亲密的朋友,不是吗?在失意的时候,抚慰心灵的伤痛。在茫然的时候,指引正确的方向。语文,如一泓清泉,缓缓而入,呢喃起爱的涟漪,荡漾起诗的韵律,此际,心清如许。——题记如果语文是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照亮人生的道路。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你听,那可不是语文在把北宋婉约词中的幽幽愁思缓缓吹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看,那可不是语文把盏而吟,倾吐着泛苔的城墙中,华夏五千年文化的超然大气?“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共倚斜阳。”桨声船影里,可不是语文皓腕凝霜雪,凝眸对残晖,为江南烟雨平添温柔几许?“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女愁苦的面容中,可不是语文倚天扬帆,冥冥之中带来无穷的魅力?语文,是动人心魄的。在流光溢彩的上海滩,语文带你访问一个繁华而空洞的世界,那里有一个贫穷的黄包车夫,在大街小巷中飞快地穿梭;那里有一个寂寞的女子,诉说着那个年代不凡的情愫。在柔情万种的江南,语文漫步在烟雨的土地,轻雾弥漫的西湖让 
内容提要:大学语文的独立学科地位与教学目标是由其本位价值、外延价值和运用价值所决定的。这一价值谱系与人类普世价值谱系之间呈现出一种既是个别与一般,又是相互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任何试图以后者削弱、取代前者的构想,都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只会两败俱伤。关键词:大学语文;本位价值;外延价值;运用价值重设大学语文以来,我们渐次发现,这门课的耐受性、覆盖率及亲和力竟如此优异,以至于谁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指挥它,利用它,改造它。这看似其它学科难以企及之荣耀,实际上却潜伏着极大的混乱与危险,如不及时正本清源,势必给这门课带来灭顶之灾。就以近几年时兴的大学语文普世价值派来说吧!他们以为,近二十余年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教学水平,仍然停留在古代“小学”、现代中学、甚至民国阶段。只有冲淡知识性,舍弃工具性,以人类普世价值谱系改造之,最终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这门课才能使大学生“精神成人”。我们且不理会这些同志对重设大学语文二十余年历史的主观武断,单看这种主张的实施效果,便可悟出如下结论:这些同志的所谓改造,恰好从根本上解构了大学语文的价值谱系,从而将这门课取而代之以人类普世价值教育课。何谓人类普世价值?我们以为应该是全人类普遍信奉的共同价值标准,即一般价值哲学观。因此,人类最高的价值理想、人类创造性的结晶、人类文化的核心、人类进步的向导……都可以成为它的同义语。然而,它不过是依次包孕的人类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分支,其完全形态尚需共同人性与大同世界的最终形成。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大都是个人的、民族的、阶级的、国家的个别价值现象。有时候,好不容易发现、创造出来的人类普世价值观点,立刻就会惹来一连串的非议,甚至攻击。比如,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价值总根源,每个活着的人都离不开它,这该是人类普世价值了吧!然而,诅咒太阳者有之,意欲射落太阳者更有之。又比如,生产力标准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不管是哪个国家,发展生产力总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吧!然而,某些西方国家就是要拼命阻止中国发展生产力,信口雌黄什么中国是对周边国家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威胁。但是,我们也无需大惊小怪。其实,人类普世价值正是相对于人类个别价值、局部价值而存在的,即使将来正果终成的时候,它也无法脱离个人、民族、社会共同体及种种具体的价值活动而独立于地球之上。这就是说,人类普世价值的存在形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作为一切个别价值现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抽象物(但绝不是一切个别价值现象的混合物),以整体观念的方式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之中。在这里,它可以包容、概括直至超越所有个别价值,却无法取代、消解个别价值,因为每一种个别价值都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谱系,都有非同一般的存在意义。另一方面,它又巧妙地将自己化整为零,以元素的方式融入一切个别价值活动中,成为一种无限的、动态的价值发展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所谓人类普世价值只能流离失所。在这里,它可以指导、检验一切个别价值活动,却不能越俎代庖。反过来讲,在一切个别价值中,总会或多或少、或正或反地找到人类普世价值的踪迹,即一切个别价值都是、或者有可能是人类普世价值的一分子。人类普世价值与个别价值之间的上述辩证统一关系,同样存在于大学语文之中,只不过情形更为复杂罢了。意欲领略,须先从大学语文的价值谱系说起。其实,重设大学语文二十八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完整的大学语文价值谱系似应由其本位价值、外延价值与运用价值所构成。大学语文的本位价值全在语文二字。语文者,语言文化也。(此说涵盖了以往对这一概念的所有解释)它是与物质文化并存的精神文化,其外壳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材料——语言所包裹,其内涵为人类一切外在、内在活动及其成果之反映,其实质乃人类创造性的语言显现。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显性文化、精神文化的直接基础和逻辑起点,因而堪称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前提文化。在这一文化中,语言(当然包括其书面形式的文字,虽然二者尚有许多不同之处)乃人类生命成熟、繁衍之文化符号,象征着人类自觉意识与精神自由的开始,是人类认识、思维、传播与交际之重要工具,是一切学科、学说之建筑材料与载体。因此,语言文化也是一种符号文化、载体文化。没有语言文化,便没有人类显性文化、精神文化,因而也没有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大学语文的外延价值即是其本位价值的存在形式。我们知道,语言文化除了自身的概念以外,没有任何独立的形体。那么,我们该去何处寻觅其芳迹呢?首先,由于语言有声性的特征,决定了语言文化必须存在于不断运用的动态传播的语言实践中。从自体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无一不是语言文化运动的过程。鸦雀无声,或者虽有佳文而无人阅读、聆听,都将意味着语言文化的消失,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死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即使非常满意的文学作品默读,也很难有效地发挥语言文化增强大脑细胞活力,激发思维、情感潜能,提高审美鉴赏水平的功用。其次,由于语言表意性的特征,决定了语言文化必须同一切语言活动及其成果休戚与共。小至说话、喊叫、讲故事,大到集会、演说、广播电视节目、一切文字著作,皆为其栖身之所。就是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号称第五大媒体的网络传播活动,照样是语言文化的天堂。其中所承载的的语言文化知识、各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观点、文学艺术的形象、思想、情感,都是大学语文的涉猎对象。人类普世价值观自然也包括在内,成为众多教学内容的一个分支。先秦文章的文、史、哲、美、德、法不分,正是彼时语言文化的典型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正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性和极端丰富性,是先辈们整体和谐思维的结晶,自然应该是大学语文的首选教材。但是,有人却以为,那是国人思维及中华文体不够成熟时期的产物。实际上,不够成熟的恰好是这一看法。再次,由于语言社会化的特征,决定了语言文化必须存在于一切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语言文化既是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动力,又受到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明显制约。且不说语言文化一定要随着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与时俱进而日新月异,就是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名作,其价值也会随着编者、传者、受者、传播手段及传播氛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或增值,或贬值,出现“公婆仁智”的局面,以及根据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目的、需要而灵活取舍的局面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现在已经进入了“主导多元”的学术时代。故而意欲将大学语文教学对象的整体价值、普遍价值人为地分解成许多小块,再对各个小块统一定性定量,加以机械的编排,这些都是既困难而又限制教学双方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改革”。在语言文化的存在形式中,最值得称道的乃文学艺术。文学乃语言文化的代表,它不但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更是人类创造性及最高价值——审美理想的集中显现,被誉为“百学之首”、“生活教科书”及人类由现实通向未来的重要桥梁。大学语文教材为什么要以文学作品为主,就是为了突出语言文化的知识性、工具性、创造性和审美性。如果有人类普世价值的话,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理应作为大学语文的看家法宝而传诸后世。特别是审美性的获得,舍此世界便会失去光彩,历史便会徘徊不前,人类素质便会永远低下。大学语文的运用价值是在其本位价值与外延价值的具体实践中派生出来的。它虽然是语言文化的客观功能同主体的目的、需要相统一的产物,但是,在这一复杂的碰撞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审美性却始终具有相对的决定意义。反言之,大学语文运用价值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开发、强化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与审美性。那么,大学语文运用价值的主要内容表现何在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开掘认识潜力,养成网络状的、超网络状的思维品性。大学语文的知识结构虽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本精神、哲学智慧、历史的逻辑、文学的想象、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方法,特别是天人合一、万象和谐的观念,世界大同、普天皆乐的理想,无不给人们旧有的认识能力与思维定势以极大的震撼。于是,以往在这些方面所形成的“套板反映”,不得不让位给新的内容。这样的震撼次数多了,再加上其它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的启示,更高级的认识能力与思维品性便应运而生了。可以自觉熟练地掌握语言的发展规律与传播的技术技巧,习得良好的语言传播与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应该是人类使用频率最高、作用最强的能力。在当今与未来的社会中,就是语言能力稍逊的人,也终将难成大器,更不用说低下的人了。而大学语文的重设初衷,就是要以典范的中国文学语言规范、美化母语,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他们的思想成就及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现在看来,这一初衷仍然需要坚持,而且要一直坚持下去。可以有效地打通人文、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切切实实地提高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它们都不可能是“独生子”,而且必须同其它学科结伴而行。大学语文内容的人文综合性,恰好为它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品。感性材料、理性材料、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功利榜样、非功利榜样,可谓一应俱全,定能帮助它们修成正果。可以供给体味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丰富性的多种参照系,促使主体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努力实现全面发展目标。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全、进取的心理状态,独立、完美的人格理想,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价值核心与高标,自然也是大学语文着力追求的价值核心与高标。如果这些价值也算作人类普世价值的话,大学语文正是让它们变为现实的行家里手。如果这些价值完全被主体所占有的话,那么,他们的全面发展(仍然是相对的)就是指日可待的了。大学语文的运用价值可以惠及任何主体、任何学科,可以满足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多种需求。对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运用价值的优势则在于除了为其提供“精神成才”的平台外,又能为其提供“智能成才”的广阔天地,促使他们成为各种专家和有才能的劳动者,而后者恰好是前者的基础和保证,必须特别加以重视。否则,所谓纯粹的“精神成才”者,不是精神贵族,便是精神骗子,无法进入德才兼备、做人与做事统一、心术与学术统一的境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大学语文的价值谱系是一个由其本质特点所决定、千百万师生所认同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完整体系,容不得半点的随意宰割与局部膨胀。否则,它不是无家可归,便是异化变质。比如,按照人类普世价值派的构想所冲淡、舍弃的,正是大学语文的本位价值,正是大学生“智能成才”的决定因素,于是,这门课便片面地凸现为价值教育课,而且只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价值教育课。同样,如果我们片面地膨胀大学语文价值的其它任何一种要素和功能,这门课势必分蘖成文化概论、哲学、美学、文艺学、伦理学、民族学、比较文学、传播学、新闻学、写作学等课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近二十余年来大学语文的亲身经历。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大学语文研究室也相应地改组、升格为人文学院、社科学院、新闻学院、文秘学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价值虽然具有多元性,可以作多学科、 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但是,受大学语文本位价值的制约,我们首先必须顾及一个作家驾驭语言文学的才华、文学成果及其整体人格魅力。否则,如果只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或者只将王维当作画家、隐士,将苏轼、郭沫若当作书法家,将红楼梦当作政治历史教材而大讲特讲,这样做的结果,讲授者的主观意图确实突出了,且“得意忘形”了,然而,大学语文的其它价值却被挤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然,整体的语言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大学语文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无论如何,它的价值谱系,尤其是本位价值决不能轻言放弃。既然如此,大学语文普世价值派的同志们何以提出自己的改造主张呢?如果我们的猜测尚能自圆其说的话,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是否将人类普世价值看得过于高尚、过于万能,以至于忽视了人类个别价值、现在价值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是这样,人类普世价值的目标则因为缺少一系列的过程支持而难以确立,难以实现。要知道,对于任何价值,知其然已属不易,而要知其所以然,尤其是要将其付诸实践,再创造出新的价值来,没有大量、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工具)的储备与运用过程,简直匪夷所思。是否忽视了大学语文的独立性和本质特点,又从欧阳修的“文道并重”退回到韩愈的“文以载道”?如果是这样,不独几代大学语文人的心血要付之东流,还意味着中国文学的苦难史将会重演。要知道,大学语文之文,决不是徒有其形的“空筐艺术”,也不能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利。是否对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化水平的实际缺少了解,以为有关语文知识及能力,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应有尽有,到了大学便可以“得意忘形”了?如果是这样,只能用大错特错来形容。不要说当代大学生,就是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语言文化水平,仍然问题多多,更何况,意与形是从来不分家的。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意,而不细究此意何以成形之道,那就是只要鸡蛋不要母鸡的举动。大学语文也不是只有形,没有意,而是意形兼备,难以割裂的。
这里有几篇,希望你喜欢: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语文,在生活中,我们也在学语文,接触语文。打小时候起,我就喜欢语文,我喜欢拿着拼音卡片牙牙学语。上了小学以后,我认识了很多字,便开始接触各种书籍。我品味着方方正正、匀称娟秀的中文字,忽然邹德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图案。于是,我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书籍,丛书中,我“幽兰”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体会到了抗日战争的困苦,知道了童第周发奋学习的故事……长大后,我开始赏析鲁迅、冰心、朱自清的作品,它们给我的生活抹上了五颜六色。书的滋润使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用清淡似水的笔划出一道道心灵的轨迹。于是,读读写写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爱拿起笔,独自一人在书桌前写我的感受,我的理想……那白色的纸张顿时充满了活力。久而久之,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拿到高飞的情景,兴奋、激动、喜悦充满了我的心。 苏步青说过,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如果学不好语文,怎么能理解数学题,解答数学题呢?如果不学好语文以后工作了也会遇到困难。 我爱语文,因为她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使我懂得更多的道理,掌握更多的指示。语文,我和你像亲密的朋友,不是吗? 在失意的时候,抚慰心灵的伤痛。 在茫然的时候,指引正确的方向。 语文,如一泓清泉,缓缓而入,呢喃起爱的涟漪,荡漾起诗的韵律,此际,心清如许。 ——题记 如果语文是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照亮人生的道路。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你听,那可不是语文在把北宋婉约词中的幽幽愁思缓缓吹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看,那可不是语文把盏而吟,倾吐着泛苔的城墙中,华夏五千年文化的超然大气? “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共倚斜阳。”桨声船影里,可不是语文皓腕凝霜雪,凝眸对残晖,为江南烟雨平添温柔几许?“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女愁苦的面容中,可不是语文倚天扬帆,冥冥之中带来无穷的魅力? 语文,是动人心魄的。 在流光溢彩的上海滩,语文带你访问一个繁华而空洞的世界,那里有一个贫穷的黄包车夫,在大街小巷中飞快地穿梭;那里有一个寂寞的女子,诉说着那个年代不凡的情愫。 在柔情万种的江南,语文漫步在烟雨的土地,轻雾弥漫的西湖让我们看到了语文的长度,经典纯美的周庄呼啸着语文的沧桑。 语文,是催人奋进的。 “而今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爱国的情怀,在语文中得以彰显。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我相信朱自清先生的话语,语文让他的思想凝成闪烁的文字,催人奋进。 语文是一幅山水画,点提勾勒之间倾现着宁静;语文是一首五言诗,平平仄仄之间吐纳着情怀;语文是一轮明月,笼罩这一泓心灵的清泉。 浮泛在诗与爱的清泉上,我倾听着这语文悦耳的声音,汩汩,汩汩…… 语文,是我最早结识的朋友,它陪伴我走过了10个春秋,和我密不可分。 听妈妈说幼时的我十个月便开始呀呀学语,十四个月就开始整句整句地说话,两岁时迷上了认字。别的孩子认字用字卡,而我却对大街上的大小招牌着了魔,整天缠着妈妈上街认字,他们就是我的字卡。它们领着我踏入语文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了语言的神奇。 大一点后,我知道了“书”是怎么一回事,便天天晚上闹着要妈妈读书讲故事。《格林童话》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觉得百听不厌;《安徒生童话》我也听了好几遍,总觉得那么神奇!六岁的时候,我能独立看书了,当我碰到第一本书,打开第一页,便一头钻进书的海洋,一发不可收拾。看书入了迷,甚至忘了吃饭睡觉……一本本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书籍为我的语文路铺下了基础。 上学以后,我终于正式接触语文了。因为书看得多,作文总是不怎么发愁,可考试成绩一直让我忧。记得三年级时无论我怎样努力,我的语文成绩始终徘徊在班级第二。可是有一次,我竟然很意外地考了97的高分,比第二名多了1分。我那时的心情简直爽极了!可仔细一看,分数合错了,应该是95,又是第二!“是告诉老师呢,还是不告诉?”我沮丧地想着,犹豫不决。回家后,我对妈妈说了这事,妈妈只说了一句话:“这成绩不是你的。”于是,第二天上学后我报告了老师。没想到老师竟然笑着说:“这分数是我送给你的。”我听后疑惑不已:分数也能当礼物送吗?可说来也怪,从那次以后,我几乎每次都拿第一。我这才明白老师是用这种方法来激励我奋发向上。因为我的老师,我更加热爱语文。 如今,不管我的成绩是好还是坏,语文都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它从幼年陪我到现在,让我学会了阅读,明白了做人之道,给我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它永远是我的好伙伴!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这一段话,不是我的原创,是崔永元评论人生的一段话。以我现在的经历还不配和大家谈人生,我要谈的是对于在座的每个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的四年大学生活。对于今天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讲如何度过关键的四年大学生活,其实有点赶鸭子上架。就在我准备简历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没有任何可以让我吹嘘一番的证书,奖章之类的任何被称为荣誉的东西,除了自认为满满的四年的生活感悟。其实回过头想一想,如果上天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我的这四年生活应该也还是这样,因为对于大学生活该经历的活动,该掌握的知识,我都尽了自己的努力。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三年级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学四年级"知道自己知道"。 其实,至今我也没能吃透其中蕴含的意味,但是模模糊糊能体会到一点,就是从天上落到地上,从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很多人之所以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网上或者杂志上的一些关于大学生活小说的误导。很多作者描写大学生活都是以调侃的语气,向读者描绘一个他心中理想的大学。受到这种误导,在每个人踏进大学之前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理想的描绘。怀着这份美好,进入大学后,很多人都会迷糊一阵子,充分享受突如其来的自由和新奇感。但是在一天天上课,自习后,这种激情慢慢的消退,就开始进入迷茫阶段,怀念高中同学,怀念高中生活。 在座的大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尤其是后者,往往是造成迷茫,困惑和郁闷的根源。而这也是慢慢长大踏实地的过渡到"知道自己知道"必经阶段。如果你现在觉得没有方向,也没必要着急,其实这很正常。 很多人在没进大学前,就在脑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高中的同学之间的感情才是最纯真的,到了大学彼此就不能坦诚相待了。我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事实上,随着和宿舍的同学相处,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至少对于和你一起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宿舍的同学是不适合的。在这种年纪,有的大多是是性格上的棱角。等你有一天毕业了,回头想想自己的大学同学,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在的磕磕碰碰根本不值一提。 现在大体聊聊我的大学生活,希望作为一个个例,能给你们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 我的大一和很多人一样,是茫然没有方向的。 就是天天背着书包去上课,晚上去自习,周六周日有时候也就是跑到自习教室里。因为除了自习,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事可以做。后来也经常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有太多的资源了,总觉得那么多书放在那里,不利用起来,过于浪费了。所以对图书馆我算是比较熟悉的。也有人四年都没去过图书馆,不知道里面什么样,我现在宿舍就有这样一个同学。虽然每天都有事可做,事实上心里却很迷茫,因为毕竟是大学,即使我把它当作高四来过,毕竟终究不是高中。高中有一个高考,始终是努力的目标,现在却没有方向了。也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丰富多彩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就这么度过四年。于是给自己稍微理清了头绪。显然,作为学生,学习是首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于是开始去参加学生会,天气好的时候会骑车出去逛。很清楚的记得,一次1假期,一直在自习教室里,到了最后两天,实在坐不住了,就推上车,找了一份武汉地图,带上几本杂志,坐在湖边,看看书。心情也不是那么郁闷了。学校周围,到东湖的路我几乎都去过,每次就是一个人,一边对着地图照路,一边走,直到沿着东湖的湖间道转一圈。如果觉得生活很枯燥,这不是大学的错,大学给了你充分的自由,你要做的是利用好这种自由,充分发掘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