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ting_ch
论科学也需要人文精神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本文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讨论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需要科学精神,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来自于科学本身,来自于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传统。 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承认人的价值,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具体而言,人文精神为善与恶、允许与禁止、美与丑、神圣与裹读等各种价值和规范原理提供了评判依据。长期以来,人文精神似乎只是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精神,人文精神只应在人文社会学科中进行讨论和得到反映,科学与人文精神没有瓜葛,认为科学的发展不需要人文精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本文将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来谈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科学道德和人文精神 近年来,科学界的一系列学术道德滑坡事件,使人们不由得思索,科学界是怎么了?其实,在科学研究领域内始终存在着科学道德问题。只是在科学规模比较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以及因科学而赢利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科学道德问题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在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就有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谁剿窃谁的数据”之争,就有在德国维尔茨堡伪造出土化石的事件。此外,科学道德还不仅仅表现在剿窃、伪造数据和事实上,对待科学工作的态度,科学家的人格,对待科学成果的态度等都可以认为是科学道德的一部分。科学道德和任何其他道德一样,是人的价值观的表现,是把价值定位在一己之私利还是定位在追求真理上的问题,是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为科学献身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怕受迫害,不怕杀头,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如布鲁诺、塞尔维特等就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而被迫害致死的。另一种情况是为了科学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醉心于科学研究。居里夫人的一生是为科学献身的一生。她不因贫困和疾病而放弃对放射性元素镭的追求,她在回忆生活在简陋棚屋那4年的日子时这样说:“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这象是要由无中创造出有来。……然而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的旧棚屋中度过的。”居里夫人面对放射性元素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面对贫困毫不退缩,充分表现了她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没有这样的精神是不能真正做到为科学而献身的。有些科学家把出所谓的成果作为最高价值,其实是把获得名和利作为最高价值,那样他们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大的作为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起一块木板来,寻找最簿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许多孔。”爱因斯坦批评的科学家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缺乏的正是以人的最高价值为基础的人文精神。 2科学目标和对美与和谐的追求 我们知道,反映在人文精神中的美与丑、允许与禁止、善与恶、神圣与裹读的各种价值观和规范原理,说到底是一定社会准则和思想的表现。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会被丰富和更新。科学新规律的发现,就是人们对自然界和谐与秩序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探索自然奥秘的深层动机,在有些科学家看来,便是寻找自然界内在的美。杨振宁在谈及建造新的高能加速器的动机时说:“不是我们想挥霍这400亿美元的公款,也不是我们乐于对基本粒子进行分类,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内在的善,内在的神秘性,并可推测还有内在的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具有永恒的美”。从追求形式美到追求内在美,从追求静态美到追求动态美,从追求艺术美到追求科学美,是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拓展。 对美与和谐的追求不仅仅是科学目标,而且还是实现科学目标的方法。早在毕达哥拉斯时期,人们受自然界中对称的几何图形启示,就开始逐步形成了自然界应当是美的、和谐的和对称的信念,并企图用数的和谐性和对称的图形来解释自然规律。当然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那时,利用数的和谐和图形的对称都不可能真正解释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归于和谐性和对称性的信念在数十世纪以来日益广泛地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一直被保存下来。”科学中,从对称性原理出发获得相应的理论结果已经成为重要的方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运用对称性原理的典范。在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对称性的考察。他写道:“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这表明,爱因斯坦认为麦克斯韦理论中的不对称并非自然界所固有,而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根据对称性的要求,应当认为“绝对静止这概念,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电动力学中也不符合现象的特性,倒是应当认为,凡是对力学方程适用的一切坐标系,对于上述电动力学和光学的定律也一样适用。这正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最原始的表达。 当前,对称性原理在基础科学中往往起着第一原理的作用。例如,物理学中的规范对称理论、弱电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超对称理论、弦理论以及化学中的分子轨道对称理论等都是在一定对称性下建立起来的理论。对称性原理既是美在科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把美的观念用于科学的有效工具。 正如杨振宁在谈到对称与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关系时说:“今天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出于我们还未把对称这个概念推广到头。最近这20多年来,推广与再推广对称的概念已变成一个热门的课题。1973年,有人提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数学结构,叫做超对称。1976年,有人提出来一个新的对称概念,叫做超引力。它与超对称虽然不一样,可是有密切关系。1984年又有人提出了超弦。其实,所有这些发展方向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今天我们已扩大到相当大的、以前所不能想象的一些对称观念再扩充一下。……其前途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敢讲。不过,假如你去问一个研究基本物理的人,这个总的方向—希望把对称的观念再扩充一点,再延展一下,通过这些努力企图来解决一些我们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呢?我想90%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虽然这个正确方向中的一些细节要向何处走,尚在摸索之中。” 3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这个观点能否一成不变地套用在科学上呢?笔者认为对于以发展技术为己任的应用科学来说,同样存在着善与恶的两种可能性,但是对于以认识世界、探求自然界的奥秘为己任的基础科学来说,“只具有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它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所以在讨论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时候,有必要把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区别开来。应用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今天,在诸如核能、基因、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就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例如:人类是否有权解读遗传的奥秘,人类和生物是否经受得起基因的迅猛革命,人类对基因实施的“优胜劣汰”是否会导致基因的失衡,关于好坏基因究竟有否绝对的分界线,是否会从生理意义上的优生走向人种改良,怎样保证个人的基本隐私—基因隐私,谁来保证基因革命的公正性等。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该发扬人文精神,坚持从善、从美、从公、从全人类的利益,坚决抵制那些违背乃至损害人类利益的科学研究活动。 在怎样兼顾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上,也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应用科学一般都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强的功利性,而基础科学则有着较多的可变因素,难以事先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和难以事先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应用科学的成果一般由研究者或研究的地区或国家受益,而基础科学的成果则是全人类受益。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出现了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动向。显然这不利于基础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应用科学的长期发展,因为应用科学会由于缺乏“基础”而失去活力。这里迫切需要一种以全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人文精神,应把发展基础科学放在以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背景下去认识,才能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永续发展。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注重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两个来源:(1)现实社会中急需回答的重大或热点问题。文科题目大多来源于此;(2)在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或现实问题。 注重选题的创新价值,选择具有新意的题目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或在某一方面、某一点上能给人以新的启迪。论文有新意,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新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观点、选题、材料直至论证方法都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高,影响力大,但难度大。选择这类题目,须对某些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学院的条件,要十分慎重,不提倡选择此类题目。(2)用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或看法。(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4)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以上四个方面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以上就是关于论文选题方向的相关分享,总之,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成了真理的唯一化身。在科学主义看来,科学是唯一正当的知识,是真理性的知识,而艺术、人文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不科学的,最多是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驱逐的。两者各执一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科学主义强调人的理性。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 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思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