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_gaga
我以前高考的时候经常用的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王阳明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课本里学过的那个格竹子格出来高深的道理的,就是他。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在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思想,最终龙场悟道(并且是在一个很破败的棺材里面哦!具体你可以百度),最终他明白了“天人合一”,也因此成为了伟大的心理学家以及思想家。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语文书里面就能够找到的,还有一个是我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记住的。写作文的时候经常用。王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古人呢!祝你考试顺利~ 
心怀光明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临终前说的一句话。 以前就欣赏王阳明,但对他的了解实在不多,只知道他是明代的一位哲学家,是程朱理学的继承人。在我的心中,王阳明应该是一届书生模样,或者是一隐者,要么弱不禁风,要么道骨仙风,我能想象的他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这段时间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其中用了很多的笔墨在写这一个人——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看后才知道,王先生可不是简单的一介文弱书生,他不光饱读诗书,还带兵打仗,不光参禅悟道,还为国家建功立业。他被后人称以“四家”,即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朱熹倡导“存天理,去人欲”,主张格物穷理。而王阳明经过十九年苦炼,终于渐修顿悟,得出了“天理即人欲”,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这是一个关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阳明的学说也引来了一大群“粉丝”,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便高举阳明心学旗号,当时的军神东乡平八郎随身带着一块腰牌,上书“一生俯首拜阳明”。他的心学对张居正、康有为、孙中山等影响深远。现代更有一位教育家极力推崇他的“知行合一”,并改名为陶行知。王阳明,他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光明磊落、无愧天地。他功勋卓著,却不图功名利禄,他四处讲学,却不分门弟贵贱,他一生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他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贪欲与邪恶,坚信正义与良知。“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一旦通晓了这个道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王阳明在临终之前,他的门人守候在他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这里改用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蝇营狗苟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违背良知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心怀光明,死而无憾!”答案补充 楼主可以自己添油加醋说些道理凑够800字的希望能帮上楼主的忙啦~~
走近王阳明——感受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王阳明生于1472年10月31日事逝于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后改名为“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个孩子,从天而降,祖父就给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我又仿佛看到11岁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0岁是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34岁触怒太监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在哪里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史称龙场悟道。最让我敬佩的是王阳明晚年时发生的那些事。那时的他已经45岁了,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举兵勤王,在袁州聚兵,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朱宸濠有18万人马,而王阳明只有3万不到,兵力相差了6倍之多,可就在35天后,这场叛乱就结束了,王阳明是怎么做到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呢?原来,王阳明先是用缓兵之计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为朝廷早有防备,叛军在南昌不敢行动,为集结兵力争取了时间,朱宸濠发现中计后率兵攻打安庆,王阳明又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趁敌后空虚攻占了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就战败被俘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皇上乞求告老还乡,病逝于江西南安府港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正体现了王阳明追求光明,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死亡的坦然啊!现在,在王阳明故居里,你还能看到王阳明画像上的“吾心光明”四个大字。这一次游历,不仅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见识,对王阳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让我有了全新的目标——努力学习,做一个像王阳明一样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