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美国亚太战略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论文可复制吗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0

41084950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美国亚太战略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论文可复制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爱吃苹果

已采纳
亚太再平衡战略:利用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加固美国地位

美国亚太战略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论文可复制吗

335 评论(9)

上上上岸上岸

浅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影响 摘要:2008年美国的发达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经济严重衰退,而亚太国家经济发展一枝独秀,成为全球经济引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之源;2009年11月,刚刚上任不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构想,简称“重返亚太”,又称“亚太战略再平衡”。随即,美国围绕这一战略构想,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的,有目的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和安排,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暗中默许或让其盟友: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与中国有领土或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制造事端,阻碍中国的和平崛起。 关键词: 美国; 亚太; 影响 一、美国重返亚太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 在 2012 年 6 月 3 日闭幕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 2020 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把 60% 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美国奥巴马政府自从 2009 年提出亚太新战略以来,已先后使用过 “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等词汇,其实美国“重返亚太”这个提法是不准确的,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始终奉行“两洋”战略( 大西洋和太平洋) ,从未放弃过对亚太地区的经营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排序、资源投入、策略手法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平衡,而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提法则更为贴切。 2009 年至今,奥巴马政府高调推出“重返亚太”的口号,目标是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亚太地区”,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2009 年 7 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曼谷宣布“美国归来”,拉开美国重返东亚的大幕,随后美国同东盟签订了《东南亚和平友好条约》; 11月,奥巴马在东京 宣布自己是首位“心系太平洋”的总统,紧接着首届美国—东盟峰会召开。2010年 1 月,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发表亚太政策演说时强调: 美国不是亚洲的“过客”,而是一个“常住国 家”。2010 年,美 国 首 次 进 入 东 亚 峰 会。2011 年 3 月 31 日,美国负责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国会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时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作用”对美国的长期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致力于通过“高强度和广泛的接触”来迎接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 2012 年 7 月 8 日开始,希拉里·克林顿接连访问了包括日本、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在内的亚洲多个国家,其中老挝是美国国务卿 57 年来首次到访。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亚太区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崛起。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努力建构亚太新格局对中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其中遏制与防范的成分不言而喻。美国传统基金会专家彼得·布鲁克斯毫不掩饰地说: “毫无疑问,中国的崛起在未来若干年内对亚洲安全环境的内涵和结构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也会造成根本性影响。事实上,一些专家认为北京是很有野心的,并相信中国正在试图取代美国在太平洋,乃至全球的主导性地位。” 希拉里·克林顿在其《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中认为,中国在这个区域战略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是美国亚太“新伙伴中最引人瞩目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的关系是美国有史以来必须管理的最具挑战性和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 2011 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 》报告指出,“中国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促进其持续的军事现代化,并拓展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利益”,并暗指中国“展示民族主义和自信考验美国伙伴的韧性和美国的领导力”,因此美国“将继续仔细监视中国的军事发展”,“关切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程度和战略意图,以及中国在外空、网络、黄海、东海和南海的自信”。 在经济领域,美国选择在此时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强化与该地区的经济联系,与中国争夺东亚市场,提振美国经济。在经济上,美国以 TPP 为主要抓手试图主导亚太 区 域 合 作。2009 年 11 月,美 国 宣 布 参 加TPP。这一协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难度,对双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产生影响,形成“后路包抄”之势。而中国是否加入 TPP尚需继续观察和论证。 安全领域,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准点在于围堵、牵制中国。2010 年 9 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美国领导人相继表示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并举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2011 年 9 月 21 日,美国政府宣布了总额 52 亿美元的对台武器出售计划,这已经是奥巴马政府的第二次对台军售,2011 年新一轮军售使得奥巴马政府对台军售总额达到 52 亿美元,超过美台断交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台军售总额。美方行径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2012 年 1 月 5 日,在奥巴马总统、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共同主持下,美国公布了《可持续的美国全球领导: 21 世纪国防战略重点》的战略利益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强调,美国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必须整合资源,以挫败像中国和伊朗这样的国家阻止美国进入南中国海、波斯湾以及其他战略地区的努力。就中国周边而言,美国于 2012 年 1 月 5 日公布了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21 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报告指出为了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美军要在全球进行重新部署,最终要实现对亚太地区三条岛链的强化。具体而言,美军现在更加注重第一、第二、第三岛链之间的功能性配合。从第一岛链的后撤并不意味着美军的“退却”,而是通过更好的布局来达到对东海、南海等“有事区域”的有效介入。 在外交领域,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靠“巧实力”,即借助盟友和伙伴的力量,而是自己冲到前头。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是寻求同中国正面对抗,这从美国在中菲黄岩岛争端上的态度可见一斑。美国一方面与其盟国、民主伙伴以及同中国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如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甚至越南、蒙古巩固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与美国关系并不友好但与中国关系较好的国家展开“楔子外交”,例如缅甸、朝鲜、柬埔寨、中亚几国等,美国逐渐对此类国家放弃意识形态外交,回归传统外交或者现实外交。综合分析,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是也有保障自身发展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一面,包括寻求同中国的合作,如在经贸领域、朝核问题、反恐问题以及中美合作应对西方金融危机等方面。 三中国应对的策略 第一,经贸关系仍然不失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器。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 “在失去共同的敌人之后,经济贸易关系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几个轴之一。”中国积极以经贸政策推动中美两国的合作,一方面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稳定中美关系,寻求中美两国合作的基础。而美国国内企业界看好中国的大市场,积极推动美国政界制定政策发展对华经济合作关系,所以经济外交是美国对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使美国经济界迫切需要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以扩大对华的市场份额,这将对美国制定对华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在安全领域,中国没有必要完全将美国视为必然的战略敌手。在复杂交织的中美合作与斗争中,区分中国国家利益的核心部分( 如主权统一、领土完整) 和次核心部分在处理中美关系中十分重要,在对外交往中对国家核心利益要全力维护,决不妥协。如台湾问题关系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中方一直要求美方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和关切,以实际行动恪守美方在台湾问题上向中方作出的严肃承诺,停止售台武器和美台军事联系。 第三,加大周边外交与睦邻外交的力度。其中,中俄关系是重中之重,要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大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尤其与印度、东盟等战略地位重要的周边国家的关系,多与它们增信释疑,求同存异,为国内经济建设经营好一个和谐、稳定的大周边。中美关系今后仍然会有起伏,因为美国视中国为推行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潜在“威胁”,不会完全放弃打压、遏制中国的政策,中国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会坚决反遏制、反演化、反孤立。尽管如此,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依然主导中美关系的走向,中美两国同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所面临的共同的发展机遇十分宝贵,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互补性强,所以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韧性。新时期,要本着政治上放眼全局、经济上互惠互利、安全上“斗而不破”等思路和策略发展中美关系。 参考文献: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金灿荣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东南亚关系的影响》 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张仕荣
332 评论(14)

kobejames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对于美国“重返”亚太的提法,学术界颇有异议,尤其是美国学者几乎都强调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因此根本谈不上“重返”一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重返”亚太之说其实并非来自中国,其来源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09年7月22日在参加东盟外长扩大会议时的一段讲话。当时,她说:“美国回到东南亚了(The United States is back in Southeast Asia)。奥巴马总统和我都相信,本地区对全球的进步、和平和繁荣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就我们所面对的广泛挑战——从地区和全球安全到经济危机到人权和气候变化——与东盟伙伴全面接触。” 很显然,就“be back”这个短语而言,将其解释为“return”或翻译成“重返”应该说没什么大错。由此,美国“重返”东南亚、“重返”亚洲、“重返”亚太就浓墨重彩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美国自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当然没有离开过亚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的角色和重要性就是恒定的或者一直是很高的。实际上,就在本世纪初,由于反恐以及战略关注向中东地区转移等因素,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投入有所降低,以至于受到不少抱怨。正是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自上台时起就急切地想要向亚太地区宣示“我们回来了”。而美国对于亚太地区力量投入的增加以及对领导权的重新宣示都无疑会给人以“重返”的印象。因此,美国“重返”亚太这一提法突出了美国亚太战略变化的一面,其得到普遍使用和广泛流传是有道理的。“重返”亚太的多重考虑奥巴马政府重视亚太,除了总统本人的亚太经历,美国在经济上对亚太地区的倚重是首要原因。2009年是奥巴马政府上台第一年,也是美国应对金融危机、试图走出战略困境的关键之年,因为如果新的政府、新的选择仍然无法将美国带出困境,那么美国人显然会对其处境更加失望。因此,2009年对美国来说非常关键,而在那一时刻,世界上似乎只有亚太地区仍然显示着发展和摆脱困境的机遇。对于美国来说,亚太既是许多商品的生产地,又是其债权购买者的聚集地,而且,全世界没有哪个地区像亚太一样,有几亿人口正在进入所谓的“中产阶级”。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是美国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经济考虑是奥巴马政府反复强调亚太重要性的首要方面。从政治上看,奥巴马政府在上台之初就高调表示要“重返东南亚”也是显示其不同于前任,着力“改变”的重要内容。亚太地区被认为是小布什政府在外交上的唯一亮点,但即便如此,民主党人仍然认为有“声讨”的余地,因为东南亚国家在小布什政府时期不断抱怨美国忽视这一地区,这为民主党人在亚太地区显示其比前政府“高明”提供了契机。正因为这样,奥巴马政府所谓的“重返亚太”、“重返亚洲”,说到底是从“重返东南亚”开始的。当然,美国一旦在东南亚取得了进展,其脚步就不可能停留在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从天安舰事件到中国南海问题,从钓鱼岛撞船到延坪岛炮击,美国以东南亚为起点全面铺开了其在亚洲的战略部署。当然,在美国重新思考其亚太战略时,中国因素不会不起作用。中国在亚太地区取得的进展成为美国用来说明其在亚太地区作用下降、需要战略调整的最好佐证。但是,将中国作为参照物并不等于说美国已经将中国作为对手。从2008-2009年的中美关系以及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定位来看,美国并没有将中国界定为对手、威胁或敌人,而是将中国视为机遇或者可以合作的伙伴。因此,美国在亚太的战略调整有对华防范和警惕的一面,但是也不能简单化地归结为对付中国。否则,就有可能片面理解地区形势、夸大美中矛盾,并最终对中国亚太甚至整体外交政策产生负面影响。“重返”亚太的负面效应然而,即便美国不是要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美国调整亚太战略也会给中国造成很大影响。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里,亚太地区摩擦不断,中美之间本来就相当薄弱的战略互信进一步受到打击。美国亚太战略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负面的效果,至少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全球和地区权力结构中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力量出现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对地区和其他国家造成很大影响。美国调整亚太战略,一方面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力量结构,另一方面也改变许多国家的战略盘算,使该地区原本比较稳定的状况动荡起来。对于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来说,中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使他们既不希望这两个国家联手“共治”,也不希望这两个国家发生对抗。于是,他们主动影响美国的亚太战略,在中美关系中打入楔子。其结果是,大国之间疑虑重重,而地区合作也失去了动力。第二,奥巴马政府在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时实际上并未形成完整的亚太战略。在奥巴马政府刚上台时,对于要加大对亚太的投入这一点是明确的,但是怎样加大投入、在哪些方面投入、最终要形成怎样的局面等等其实并不清楚。作为“领导”的美国在战略规划中出现“空档期”,显然会给地区带来十分负面的影响。在许多国家观望、揣测美国亚太方案的同时,亚太地区原本相当活跃的地区合作和多边倡议突然停顿下来,而这种情况在亚太地区出现摩擦的情况下就显得更加消极。第三,美国“重返亚太”具有改变现状的特点,这不可避免地将加深中美之间的战略猜疑。由于美国是当今国际体系中的主导性国家,人们通常将其视为“维持现状”国家,因为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崛起国要改变现状,而霸权国则是要维持现状。但是,这种教条并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美国当前的“重返”亚太战略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过去一段时间里亚太地区的现状,从当前的地区权力分配中挖走一部分利益。因此,美国政府当前的亚太战略调整具有改变现状的特点,它势必触及和影响中国的利益,对中美关系造成冲击。中美应妥善处理分歧因此可以说,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调整给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有鉴于中美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及全球安全的重要性,两国应该谨慎和妥善地处理彼此间的分歧,努力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及地区局势向建设性方向发展。中美要发展建设性关系,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议程设定,也就是说双方推动的主要议程应有助于增加彼此信任,而不是增加猜疑或突出分歧。以此判断,美国当前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固有分歧为借口、以“硬安全”问题为抓手的“重返亚洲”战略无助于建设性互动关系的建立。美国要在亚太发挥建设性作用,就应该更多考虑其行为怎样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繁荣,而不是利用地区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分歧来达到其提升地区权力的目的。二、机制建设,也就是说双方推动的机制建设应该相互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或针对对方。就此而言,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其同盟体系建设将无助于在本地区形成建设性的地区安全合作框架,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因其冷战性质不适合成为中美安全合作的平台。三、分歧处置,也就是说双方在处理分歧时应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奥巴马政府以来,中美继续加强各领域的对话机制建设,并在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框架下新设立了战略安全对话与亚太磋商两个重要机制,这为双方保持沟通、积极对话创造了条件。但是,设立渠道只是处理分歧的技术手段,而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些分歧才是问题的关键。奥巴马政府在对台军售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的一些做法显然无助于中美之间构建建设性关系。中美应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相向而行,为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努力。
205 评论(10)

llllyyyynn

加大中国的国防压力,海军走出去战略收到影响
14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