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魔王
预防心血管疾病饮食注意以下几点:1、限制总热量:不论进食何种食物,一定要限制总热量,也就是一次不能吃得过多,不能吃得过饱;2、低钠高钾饮食:低钠,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一天钠的摄入量应该在5g以下,中国指南要求是6g以下;高钾饮食就是多吃水果蔬菜,特别是香蕉、橘子之类含钾量比较高的食品;3、多运动,控制体重:运动可以预防很多心血管疾病,而且对预防肿瘤都有益;4、饮食结构: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要求奶类一天补充300g,蔬菜300-350g,水果200-350g,禽蛋类120-200g,谷黍类250-400g,这是比较好的食品结构。 
一:危害: 心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冠心病,这种病会导致人的猝死。2,由于心血管疾病病人大多会有血管壁硬化的情况,当动脉硬化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从而会让人出现中风和猝死的情况。3,当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会让全身的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也就会有大量危险的并发症发生。二:预防:平时多注意保养,多吃些对心血管有辅助作用的疾病:1、草莓其含有膳食纤维较为丰富以及有着促进肠胃吸收消化的作用,更是很多便秘患者的最佳食品。当然对于冠心病和脑溢血等患者也是有着很好功效作用。2、大豆磷脂:卵磷脂又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它能将血管壁上堆积的油脂乳化、分解成微粒子,并且运回肝脏代谢,从而软化血管、降低血液粘稠。所以在预防改善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溢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上发挥显著的作用。tips: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多睦健康提醒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主要有:危害一:导致肌体形成大量自由基,损害人体细胞。人体血液中如有大量脂质物质游离和沉积,会增加机体耗氧量,并通过氧化作用,形成脂质氧化自由基,游离在血浆中,侵害机体细胞,使细胞死亡、衰老,导致人体衰老,细胞功能损伤。危害二:危害循环系统中的微循环灌注。体内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与乳糜微粒在血液之中游离并沉积,降低血液的流速,增大血液的粘稠度,使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淤滞,并降低红血球的电泳能力、变形能力。危害三:脑中风人体一旦形成高血压,会使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而脑血管在硬化后内皮受损,导致破裂,形成出血性脑中风,而脑血管在栓子式血栓形成状态下淤滞,导致脑血栓和脑栓塞。危害四:大量脂类物质蛋白,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并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危害五:导致人体pH值呈弱酸性,机体酸化。大量脂质蛋白游离在血浆中,极易氧化酸败,使人体体液酸化,易受病毒细菌侵扰,并影响骨质钙的分解游离,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危害六:导致冠心病当人体由于长期高脂血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变小、血管腔内变窄,心肌注血量减少,造成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形成冠心病。危害七:导致人体产生肥胖血脂在人体超过正常标准,是机体内部的分泌调节系统出现了紊乱,而过多的脂肪在血液中堆积便在皮下和血管壁周围大量沉积下来,造成身体脂肪供大于求,产生肥胖。危害八:导致肝部功能损伤长期高血脂会导致脂肪肝,而肝动脉粥样硬化后受到损害、肝小叶损伤后,结构发生变化,而后导致肝硬化,损害肝功能。危害九:导致高血压在人体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以后,会导致心肌功能紊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会大量激活,促使血管动脉痉挛,诱致肾上腺分泌升压素,导致血压升高。预防措施主要有:1、有氧运动、动静结合专家表示,如果长期久坐不动的话,那么是如同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以及肥胖一样,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冠心病患者日常应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定期去体育锻炼,通过这种方法来良好地控制体重,增强大脑功能,提高智力,这样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的意义。2、情绪稳定、心态平和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数据发现,一些情绪不好或者本身就含有疾病的人是非常常见的,这些人因为长期的存在抑郁以及愤怒和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会很容易激发身体中的各种的致病性的心脏病。焦虑是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有相同的危害的,这些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然而,紧张、挫折以及悲伤等急慢性精神压力,会诱发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平和的心态。3、合理饮食、膳食平衡我们日常可多吃橄榄油、蔬菜、水果、海产品以及豆制品等。有很多研究证明,这种富含ω-3脂肪酸、a-亚油酸的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而可有效地预防冠心病。另外,补充超长链ω-3脂肪酸的话,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和猝死的死亡率,就算是小剂量也同样可保护心脏。多睦健康提醒您,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寻找可靠的医院检查,多睦健康提供日本精密体检服务,能有效筛查各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糖代谢异常对冠心病动脉病变的探讨回顾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6年冠状动脉异常患者200例,分为糖尿病组(66例)、糖耐量减低组(34例)、非糖代谢异常组(10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和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 3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对预后均有影响。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糖耐量减低(IGT)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发生2型糖尿病的倾向,而且经常与脂代谢异常、肥胖等并存。具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度危险性。因此,充分认识IGT的危险对减少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2003~2006年本院200例冠心病心电图异常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糖代谢异常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 对象资料 选择2003~2006年在我院心电图阳性发现,确诊为冠心病者共200例,其中并发糖尿病者(糖尿病组)66例(33%),平均年龄(62±10)岁;有IGT者(IGT组)34例(17%),平均年龄(60±10)岁;无糖代谢异常者(非糖代谢异常组)100例(50%),平均年龄(59±11)岁。所有患者均经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C2hBG)、血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测定。2 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 根据WHO1999年诊断标准,入院后查FBG及PC2hBG或口服葡萄糖粉做糖耐量试验确诊。血糖测定至少2次以上,糖尿病组:典型症状加随机血糖≥1mmol/L或FBG≥0mmol/L或CGTT中2h血浆葡萄糖≥1mmol/L,症状不典型者需另加1天再次证实,随机是指1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IGT:FBG<0mmol/L,2h血糖8~1mmol/L。3 冠心病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均明显抬高,T波倒置,慢性期出现ST段压低,及T波低平或倒置。4 观察方法和指标 分析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心电图结果分析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情况。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2 结果3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比较见表1。3组患者冠状动脉心电图影响见表2。 表1 3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比较表2 3组患者冠状动脉心电图影响注:与非糖代谢异常组比较,P<05;与IGT组比较,P<053 讨论IG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IGT患者5~10年内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5~6倍。每年有5%~3%的IGT患者转化为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老年IGT患者冠心病发病率为4%。老年糖尿病患者为70%〔1〕。IGT常与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肥胖、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2〕。这些代谢异常因素的聚集组成了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代谢综合征,使IGT患者发生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高,IGT患者的缺血性心肌病与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心肌病相似,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者〔3〕。这与最近对我国2239例老年IGT患者的一项5年前瞻性研究结果一致〔4〕。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双支病变发生率高,单支病变发生率低〔1〕。本研究发现,糖尿病组的双支病变发生率为96%,单支病变发生率仅为4%,而非糖代谢异常患者双支病变39%,单支病变发生率61%,相差显著(P<05),糖尿病患者双支病变发生率较IGT患者高,IGT患者双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糖代谢异常患者。提示对糖代谢异常患者应加强冠心病的1级和2级预防。冠心病并发糖尿病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和广泛,本研究发现糖尿病和IGT患者支病变较非糖代谢异常患者更常见,增加了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的难度并影响预后,故如何控制冠心病并发糖代谢异常患者,减轻和延缓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1 Wallek B,Palumbo P,Roberts WStatus of coroneg arteries at necropsy in diabetes mellitus with onset after age 30 An J Med,1980,69:498-2 徐向进,田惠,潘长玉,等糖代谢异常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的分析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1):66-3 冯凭葡萄糖耐量减低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2,22(6):66-4 潘长玉中国面临2型糖尿病的挑战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2,22(6):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