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rongzhou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比较研究”管见 武夷山一中 王 庸 现在,人类正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化。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既为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多媒体(Multimedin)教学是现代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二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做好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展时间和空间,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球在宇宙中”关于宇宙的物质性、运动性、无限性的表述,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几千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神主宰一切”的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从古代的“天圆地方”到哥伦布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 到“星系说”、“宇宙膨胀说”,都经历了漫长的求证历程。而这些理论的阐述,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显然是单薄的、抽象的,而多媒体则可以帮助我们由近及远,从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引出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逐级介绍整个宇宙,还可以通过放映宇宙大爆炸的模拟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天体系统的层次,从而明确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展示天体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规律,空间概念比较强,靠传统教学运用的平面图像是不易理解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动画方式,阐述太阳直射点的含义(即地球表面上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点,此点所在的地平面与该点的地面法线相切)。任一时刻,真正意义上的直射点在地面上只有一“点”,此时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点呈同心圆的规律向“四面八方”降低(直射点最大,为90°;晨昏圈上为0°;直射点的对跖点最小,为-90°。晨昏圈以上为正值,晨昏圈以下为负值。)教材所重点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概念,是一个特定时刻的特定概念。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因时因地而异,即同一时刻,因纬度而异(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同一纬度,则因时(季节)而异。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逐点加以阐述,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知识。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便有了天文五带,而黄赤交角的大小则决定了地球上天文五带的范围,南、北回归线及南、北极圈的位置。而且,由于地轴的进动,黄赤交角也会发生变化(1984年起,国际上采用23°26′21〃作为黄赤交角的值)。由于九大行星各自的“黄赤交角”与地球的黄赤交角并不等值,这样便引发出一个问题:当黄赤交角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天文五带的范围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仅靠黑板上的平面“板图”也是难以尽善尽美的,但是我们却能通过多媒体的三维动画进行演示,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印象深刻”。 又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是“昼夜交替”,而昼夜交替的影响因素究竟有哪些,教材并未交待。由于昼夜交替这一知识点是安排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标题下,学生很容易把“一昼夜(24小时)”误认为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其实不然,由于地球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既自转又公转”,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观察研究:第一种情况,假设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如图1所示),道理很简单,当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360°,地球上的a点也就完成了一次的昼夜更替。这时,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第二种情况:假设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如图2所示,a为地球上某一定点),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L1位置时,a点正对着太阳,处于白昼(正午);当地球公转到L2 位置时,a点处于黄昏;当地球公转到L3位置时,a点正背着太阳,处于黑夜(子夜);当地球公转到L4位置时,a点处于早晨;当地球回到L1位置时,a点便完成了一次的昼夜交替。这时,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1恒星年(365日6小时9分10秒)”。而目前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1太阳日)”则是地球“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相结合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地球在宇宙中”这一单元教学中,由于涉及的天文现象较多,许多宏观的抽象的概念又比较深奥,通过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要比传统教学具有特殊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手段的超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 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当务之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 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一、使教师由单纯地讲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 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 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 获取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讲,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现代教育媒体走进课堂, 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 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 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三、增强了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的工具,而现代 教育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后,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作用,电教媒体直接介入教学 活动过程,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 从而成为学生新的认知工具。 四、缩短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认识事特的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 运用知识几个环节组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则把上述环节融合为一 体,以其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远方的东西呈现 在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促进了学生多种 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教学过程,从而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 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意志 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转变了教材单一的局面,使新型的音像教材不断丰富。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幻灯、投 影、录音、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软件等新型音像教材按照人的认识规律, 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 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 
代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又有较大区别,反映在教育的多个领域,主要有:第一,教育理念不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超前性和变革性等特点,而传统教育理念是封闭式、静态的、被动的和保守的。第二,教育目的不同。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牢固地获得系统知识,强调知识联系、理解和应用的重要性,其教育过程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理解。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过程的核心放在学生能力的发展上。第三,教育内容不同。现代教育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知识的应用与转化,重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传统教育则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性、静态化,教.育内容变化很小。第四,教育媒体不同。现代教育重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限于条件,传统教育则强调口耳相传,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第五,教学形式不同。现代教育创造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教学形式。传统教育注重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等形式。第六,师生地位不同。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传统教育则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