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3

waterman8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陶瓷论文1000字内容怎么写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f_suda

已采纳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品种之一。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中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青瓷的色调是由胎釉的铁含量和釉层厚薄以及烧成气氛和窑位等工艺决定的。用复杂的工序烧造出的瓷器釉色青碧,釉层厚润,可与翠玉媲美,人们常用'千峰翠色'来形容青瓷釉色之美。这种美丽的青瓷釉,在艺术上对美化瓷器的作用,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釉面开片,即釉面有很细的裂纹。因为瓷器在高温烧烤时,胎和釉会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裂纹。这本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宋代的窑工们巧妙地利用这种开片现象来美化瓷器,形成了美的韵律和节奏,使青瓷本身增添了光彩和生机。根据纹片的不同形态,赋以不同的名称,如冰裂纹、蟹瓜纹、牛毛纹、兔丝纹、百圾碎、鱼子纹、鳞片纹、叶脉纹、流水纹等。青瓷纹片就是这样以其纯真的人工和烧制中自然产生的艺术美赢得世人的喜爱,从而创造了青瓷纹片这一艺术特色。 青瓷另一个特点便是'紫口铁足'。青瓷胎的色泽,有的胎骨黝黑,婉如真铁。三氧化地铁含量可高达5%左右,在高温中它还原成黑色的低价铁,在烧造时,由于底部还原焰较强,加上有垫饼的托烧而微露胎色,胎中的三氧化二铁一经还原成氧化亚铁就是黑色,所以称为'铁足',口沿部分还原焰虽较弱,但由于上的釉容易下垂,釉层不厚胎质容易显露,所以常常透出灰黑泛紫的颜色,这就是'紫口'。 青瓷以造型见长,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在造型方面品种繁多,有的形体不加任何装饰,也有作巧妙装饰的,但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既端庄秀丽、凝重大方,又具有刀法洗炼,器型流畅,明快简练变化多端的特点。一般是由于工艺上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青瓷与青铜器在造型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陶器业很发达的商周时代,青铜业得到发展。开始青铜造型多来源于陶器,而原始青瓷在商周、春秋时代是属于萌芽和确立时候,它的造型又借鉴于青铜造型。既继承了商周铜器的传统,又不一味泥古模仿。把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同一种风格的造型上,由于时代的不同,运用有同的材质和不同的处理手法而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这说明一种文化的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遵循着继承和发展的道路前进的。在装饰上既采用前代刻、印花等方法,而又创造性地运用'开片'和'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形成碎纹艺术釉,使青瓷釉得以充分发挥其艺术效果。 千百年来,青瓷在国内外有极高的评价,享有'瓷海明珠'之美誉。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日本、朝鲜、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这些精美的瓷器和制瓷技术传到世界各地,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不论是工艺技术、造型艺术、视觉感受,青瓷艺术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顶点,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闪耀着祖国优秀文化的光彩。

中国陶瓷论文1000字内容怎么写

300 评论(14)

兜兜里的宝宝

南宋龙泉鬲式炉   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作为中国古陶瓷研究者,笔者渴望欣赏那里收藏的中国陶瓷器。在英伦岛国,我决然放弃参观伦敦市容的机会,怀着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早早地来到了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又称国立历史、考古、艺术及民俗学图书馆和博物馆,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并称世界三大顶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之一,它的创立年代可上溯至1753年。在长达250多年的漫长历程中,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已经突破600万件,来自世界各地。藏品包括浮雕、版画、徽章、钱币、手稿、书籍、陶瓷、青铜器、书画等,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该馆为此设立了古代埃及部、古代希腊罗马部、古代英国及中世纪部、古代西亚部、东方部等10个部门,对这些数量惊人的文物藏品进行管理和研究。  第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文物收藏丰富精彩,令人难忘。这里向人们展示的是一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远古石器、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及彩陶、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登峰造极的国宝,可谓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据说这里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徜徉在33号展厅,华夏古代文明的代表作一一展现眼帘:六千多年前的半坡聚落的红陶盆及尖底瓶,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铁剑,六朝时期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器物,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以及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书画、地图、铜币、丝绸、景泰蓝、漆器、鼻烟壶…… 展品中陶瓷器占70%左右,凸显出“china”的地位,让人大饱眼福。  从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展出的全是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精品,价值连城。不少器物我是第一次见到,有的虽是多次在图录中看到,如今算是识得“庐山真面目”。厅中央墙上的巨幅壁画尤其引人注目,它来自山西清凉寺。壁画上画有三位菩萨,体现了盛唐人物绘画的风格。壁画前放着3尊三彩瓷雕塑:左为明代的道人,中为辽代的罗汉,右为笑口常开的明代弥勒。中间这尊来自河北易县八佛洼的辽代罗汉,眉慈目秀,目光炯炯有神。它釉色滋润,高约两米,如此大型瓷塑,实乃稀世珍宝。  马家窑彩陶位于进馆的右侧,我在那里站了很久,默默地与那尊富有激情的涡旋纹彩陶罐对话。我身旁的一对老外夫妇带着孩子,不住地赞叹马家窑彩陶的精美,孩子在十分专注地欣赏。远古文明与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时的人们几乎都傍水而居,整个欧洲的城市也几乎都建在江河海边。怀着对滔滔江水的崇拜和敬畏,马家窑先民把自己的感受真切地描绘在彩陶上。马家窑彩陶上那流畅自然的线条,带给观赏者的不仅是流动的节奏和妙不可言的韵律,而且透露了先民们的生活信息和生活理念。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这里也有展示。汝窑瓷器,天下传世品不超过百件,国家的大博物馆里有一件汝窑瓷器就是了不得的事情。早在南宋时期汝窑瓷器已十分罕见,南宋周《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明清两朝谈及宋代名窑,首推汝窑。正是物以稀为贵,后世谈瓷者对汝窑往往津津乐道。但这里一下子展出汝窑瓶、洗、碗、茶盏等6尊,且造型典雅,釉色素淡,其高贵精美程度,可与台湾故宫博物馆所展汝窑器相媲美。这里还有一件宝物值得一提,即辽代白瓷有翼美人鱼提梁壶,可能是文房用品,也可能是祭祀礼器,器形虽不大,但精巧无比,看得出工匠是费了心思的,让人遐思无限。  元代磁州窑人物故事枕,画工精巧,用笔娴熟,下面有落款“漳滨逸人制”。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人蒙受极大的屈辱,一部分没有出路的文人迫于生计,只好降低身价,被迫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不惜委身加入磁州窑创作之列,他们的加盟,推动了磁州窑工艺水平的提升。  元青花如今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拍出了天价。这里展出的一大批元青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那件鱼莲纹大盘足有二尺见方,画面相当传神,四周水草丰盛,中间鳜鱼生动。外圈的莲花纹构图也十分巧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寓意深长。  明代五彩、青花瓷器展品几乎都是景德镇烧制的官窑器,五彩缤纷,花枝招展,正合西洋人喜欢华贵热闹的个性特点,极具观赏的艺术效果。最名贵的要数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据赵汝珍著《古玩指南》记载:“明成化窑斗彩鸡缸杯,现存仅三只。”而大英博物馆就有两只,真让人大开眼界。明成化年间一改永乐、宣德以来雄健豪放的制瓷风格,瓷器造型玲珑秀丽,色调柔和宁静,胎釉细润晶莹,画面淡雅幽婉,以其轻盈娟秀的风韵独步一时。尤其成化斗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成化皇帝有恋母情结,后宫美女如云,可他却偏偏宠爱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到了40岁时还无子,朝廷上下都十分焦虑。宫廷太监制作起婴戏图、百子图等,祈盼皇帝早生王子,传承皇位,这些图案在民间流传开来。或许是出于成化皇帝赏赐后宫的需要,器物都比较精细巧妙,故俗有“成化无大器”之说。明正德皇帝在位16年,纵情声色,后因大兴土木不惜掠夺人民土地,激起反抗。正德年带款五彩瓷器比较少见,这里展示的香炉、花瓶、碗盆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  工艺精巧的明代陶塑民居建筑群落模型,灰陶制作,初看还以为是东汉时期的陪葬品,但看到其中主厅前的一把椅子为明代风格,这才知是明代的东西。汉时还没有桌椅的概念,人们席地而坐,用的是案几。这里馆藏的一座明代五进陶塑建筑,有牌楼,有壁照,有厢房等,气势不凡,令人耳目一新。这应是豪门或大户人家的宅院的缩影,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  展品中数量最多的要算龙泉青瓷和德化白瓷,造型、釉色出神入化。其与同时期欧洲及古埃及等文明的粗俗蓝釉陶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碧绿如湖水的龙泉青瓷和洁白似冰雪的德化白瓷是我国最早进入西欧的瓷器之一,故有特殊的地位。宋、元、明三代最好的龙泉青瓷器都聚集在这里,有香炉、佛像、葫芦瓶、莲花碗等,造型别致,流畅典雅,釉色精美。明代龙泉青瓷初到法国巴黎,即在上流社会引起轰动。据说法国人被它青翠典雅的釉色所陶醉,一时又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釉色。当时法国正上演《牧羊女亚司泰来》,该剧描写牧羊人雪拉同和牧羊女亚司泰来的爱情故事。雪拉同出场时穿一件非常漂亮的青色衣裳,人们认为只有舞台上雪拉同那件衣裳的颜色,才能与龙泉青瓷的釉色匹敌,因此欧美国家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马克思当年曾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撰写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在这个阅览室的书架上,也有不少精美的德化白瓷佛像陈列。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或其他工艺师的精品造型非常精美,英国人对德化白瓷的偏爱程度在此可见一斑。
25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