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11
现在人人都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从定义来看低碳生活是十分美好的,但是低碳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合理性。比如说少乘1次电梯,可以减少218kg的碳排放量。但是不坐电梯只能走楼梯。而走楼梯时,膝关节要负担体重的3—4倍,使损伤加重。而且,爬楼梯时膝关节弯曲度增加,髌骨与股骨之间的压力也相应增加,会加重膝关节疼痛。如果没有了电梯,只有走楼梯的话,买菜回家的老人每天都走楼梯,身体会负荷不了,十分危险;还有残疾人,他们不坐电梯而走楼梯是十分困难的,也是很危险的。因此为了低碳而不坐电梯我认为是不明智的。还有少开车1公里,就减少22kg的碳排放量。但是如果不开车,那就只能走路,向我们这样离学校很远,难道要走路去学校?虽然有低碳汽车的存在,但是价格昂贵并且速度并不快,所以开车是必须的。少看电视一小时也可以减少096千克、少丢一公斤垃圾减少06千克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必须的。看电视不只是娱乐还可以了解许多事情学到许多知识,如果不看电视,那就只能成为书呆子了。不丢垃圾,就是说不产生垃圾。吃饭、写字等等都会产生垃圾,难道我们什么都不做了吗?我们是必须要吃饭的。军事上,中国坦克的火炮身管等特种零部件需要稀有金属材料加强耐烧蚀性能,提高火炮寿命;航天上, 航天产品因要经历特殊严酷环境考验,必须通过采用稀有金属材料来强化零部件特殊性能要求。如果因低碳而不去开采矿石,那么中国的军事力量和航天事业将急剧下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从而一落千丈。但是中国的黑钨矿已差不多被采空,仅剩白钨矿可以开采20年左右,稀土储量从以前占世界的85%降低到现在的58%;根据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给出的数据,如按现在水平开采,钼可采16年,锌可采10年,并且中国大量出口稀有金属,还基本以成本价销售。这些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稀有金属储量已不多了,我认为这些金属并不能通过低碳来解决,因为它们是必需品应当停止开发本国的稀有金属,从国外进口,作为中国自身的储备。低碳并不是解决某些问题的办法,低碳会阻碍我国的发展,削弱我国的军事,还给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所以倡导低碳并不明智,那只是发达国家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找的一个借口。 
对于低碳生活,人们遭遇着类似的尴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却不得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专家指出,尽管人们不能避免碳排放,但却可以减少碳排放。每个人都不可能过“零碳”的生活,在资源匮乏的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同时,养成“低碳生活”理念,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加入到低碳一族当中并非难事,“低碳生活”细节贯穿在家居生活的各个环节,就拿日常生活用电来说: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接触良好才能节电;电水壶的电热管积了水垢后要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提高热效率;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瓦或700瓦的高温电熨斗,不仅升温快,还能节电;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这样可节电10%~15%。这样看来,每个人都能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积极的贡献。或许有人认为,即使自己“低碳”了,也挡不住工矿企业的违规排放。但是,冰川融化、气候恶化,每个人都将受到惩罚。“低碳生活”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新的生活质量观。需要厘清的是,过“低碳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给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如欧洲现在建设了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且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实上,每一个普通公民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可尽享“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公益环保网站“互联网森林”的首页上列出的平易近人的10件减排案例就生动有趣:少用一个塑料袋,减排二氧化碳1克;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克;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克;夏季空调调高1℃,平均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克二氧化碳;一棵树,一年可吸收3千克二氧化碳……。这些告诉我们,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装修中少用装饰灯、选用节能灯管,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