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0

夜雨听寒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庄子思想论文8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曾敏曾敏

已采纳
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展开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我不爱总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一致时,我会拍手称快,愿意和他做朋友,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时,我会静静的听着,包容他的观点,保留我的观点,因为我明白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人们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像庄子,许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消极,当然做出这种评判的有很多种人,有根本没有了解过庄子人云亦云的,有了解过但了解的很肤浅的,也有很了解但就是认为庄子很消极的,其实,不管哪种人,在我看来,都不是很重要,我不是没有我的观点,而是我觉得人的认识本来就有不同的层次,争论才是没有必要,所以我总是淡淡的一笑。我对庄子的认识是,作为一种思想,根本不是单纯的消极与积极的问题,思想是一种境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乐在其中,而庄子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就是超脱,这种超脱早已跨越了人们那种对事物的狭隘的理解,这种超脱是一种包容的超脱。我想这就是我对庄子的认识,也是庄子对我的一种影响。收起

庄子思想论文800字

110 评论(13)

Barnett_gry

在中国,对人性的考察,台湾著名人性研究者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这样认为:“人性论史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人性论中所出现的抽象名词,不是一推理为根据,而是以先哲们在自己生命、生活中所体验的为依据。”儒家由道德法则性之天,向下落实则形成的人性论,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由于宗教的坠落,天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老子思想最大贡献在于对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荡涤得一干二净,出现了由合理思想所构成的形而上的宇宙论。其动机并不是建立宇宙论,而是由人生的要求,向上推求,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道家的天,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道家的宇宙论,实际是道家的人性论。道家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安防在宇宙根源的处所,要求与其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又道而来的人生态度,也只是柔弱虚静的人生,决不同于辩证法下带有强烈战斗意味的人生。 致虚极,守静笃。守静笃的静,老子自己的解释是“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根”指的既是“一”、母、朴、玄德,不为欲所烦扰曰静,从欲中超脱出来,回到生所自来的德,即是归根,所以归根曰静。人何以不能归根,只是因人之有欲,守静笃,乃是由寡欲而至于无欲。老子所主张的无欲,并不是否定人生理自然的欲望,而是反对把心知作用加到自然欲望里面去,因而发生营谋、竞逐的情形。自化、自正、自朴,即是自然的意思,用在政治上,实际等于今日之所谓自治。 1、老子的宇宙论,是为了建立人生行为、态度的范围所构造、建立起来的。是由下向上的外在连接。庄子的宇宙论意义,渐向下落,向内收,而主要成为人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的意味,特别显得浓厚。由上向下,由外向内,这几乎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半性格。中国思想的发展,是彻底以人为中心,总是要把一切东西消纳到人的身上,再从人的身上,向外向上展开。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22 2、老子的目的是要从变动中找出一个常道来。做人身安全的立足点,对于变,常常是采取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方法。变是在某一状态发展到高峰时的必然结果。于是老子总是从高峰向后退,以预防随高峰的颠坠而颠坠。庄子便感到一切都在变,无时无刻不在变,这即他所说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乃“质的”与我为一,他不言泛爱万物,但自然与万物同其呼吸,虽欲不爱而不可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分为知与情。知属心。在庄子看来,知为心的特性,心的本性是虚是静,与道、德合体。但由外物所引而离开了心原来的位置,逐外物去奔驰,惹是招非,反而淹没了它的本性,此时的人心,才是可怕的。庄子并不主张与物隔绝,而只是要心不随物转,以致生出是非好恶。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是适应于心的本性的虚、静、止。虚是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成见,静是不为物欲情感所扰动,止是心不受引诱而向往奔驰。能虚能静,即能止。所以虚静是道家功夫的总持,也是道家思想的命脉。不论儒家道家,他们都是以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自身为说话对象的。统治阶级不待说,每一知识分子,都是以成见之知,与对外物的欲望,裹胁在一起,以塑造成自私、自困、互相窥伺、互相夺取的人生、社会。虚静乃是从成见欲望中的一种解放、解脱的功夫,也是解脱以后,心所呈现的一种态度,亦即是人生所到达的精神境界。 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反对一般的所谓知识,主张回到自然。 思想的自由问题。真正的自由,必须建立于平等之上,否则只是少数人的自由。思想上的奴性,常常比现实上的奴性更难释放。
29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