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
正文:秋天到了,我和阿姨、小姐姐和叔叔一起去到农庄游玩。农庄的景色可真美啊!有高高的大山、青青的小草,还有丰收的果园呢!我和小姐姐来到了养殖小鹿的地方,我发现小鹿的头上都没有角。就问小姐姐:“小鹿怎么都没有角呀?”小姐姐说:“这此小鹿是饲养的,它们的角都被锯掉给人们作营养品了。”我说:“它们真可怜呀!”我们又来到了果园,看见了石榴树、枣树。石榴树上有大大的石榴真可爱,枣树上也有红红的枣子,可是很多红了的枣子都掉在了地上。叔叔说:“红的枣子怎么都掉了?”阿姨说:“现在都在提倡绿色食品,枣树都不打农药了,所以有些枣子熟后,没来及收就坏掉了。”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啊! 
游记的写作方法不论是哪一种游记,在写作时都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游记中的线索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也可以说是写作的顺序。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作为记游的线索的。我们建议大家初学写游记时,一定要用一定的线索来组织文章,以求在一开始就养成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2、游记中的主体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3、游记中的写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一篇游览长城的文章,就分别着重对长城的古老壮观与周围干净整洁的景区环境进行了描写,将景物描写与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4、游记中的地点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5、记游要分清主次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我曾看到过一位大学生写的游记,从早上起床写起,然后写怎样吃早饭、怎样出门坐车、路上都见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一一写到,一直到最后怎样回到了家里。一篇游记,写了上万字。却没有任何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这样的写作不是游记,而是流水帐,是没有人愿意读下去的。
我要带上我心爱的机械相机,带上十卷胶卷,国为我坚信沿途的风景一定美得撩人心魄。我还要带上纸和笔,记录下我所经过的第一个目的地,我要将这些经历绘成图画,我要在以后仍然可以随时看到各地的风景。 紧接着我出发了。 我是乘火车出发的,我听着隆隆的声响,从脚下传来,我认真注视着飞驶而过的山与草木,我看见了潺潺的流水,看见了河岸边林立的房屋,黑白相交的墙壁与房檐,悠然吐出缕缕?雾的老人家,还有全力拍打衣物的妇女,多么和谐的小桥流水人家!我来不及停留,又随着火车的隆隆声向前驶去。 下一站是北京。我沿着长安街从头步行到尾,身旁飞逝着汽车与行人,人看着流动的长街,我向每一位司机打招呼。向每一位行人问好,然后我找到了北京的中轴线,我到了故宫,我看到了金碧辉煌的绿瓦红墙,我抚摸看它,手指碰到碰到了墙角,我就这样一直向前走,你们猜我看到了什么,那是鸟巢,承载了13亿炎黄子孙心血的伟大建筑,还有水立方,银灰色的建筑显示了无们的刚强,我向前走看,我看见了胡同,我听见了叫卖声:冰糖葫芦……,我看见许多孩子在胡同中踢着键子,翻着皮筋快乐地玩闹。这将我带回了儿时,我感动着。 哦,我已经在北京呆得太久了,我得向前出发。 我穿过黄土高原,我听见雄浑的信天游,我看到震耳欲聋的安塞腰鼓,我被深深感染着。 接着我到了伊犁,我看到了大片的薰衣草,紫色的花瓣炫耀着它们的姿色,我轻轻摘下几朵藏在衣服里,我要将这美好的回忆带去。 我看到了天山了,我欢呼着,汽车驶进蜿蜒的山路,那皑皑的雪峰莹莹冰川,我仿佛看到细君公主低吟着思乡,仿佛看到汉乐府中唱着天马歌.近了近了,天山越来越近了,听,那是西王母与周穆王互诉衷情,看,那是喀丝丽翩然起舞,天池到了,碧蓝的湖水,碧翠的山,皎白的雪,青青的麦田.天造地设的美景啊,我陶醉了。 我将要回去了,不过在这之前我还要想到云南看看。 看看西双版纳,看看香格里拉。 我接受纳西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我与他们一起饮尽青稞酒,我们一起烤全羊,一起跳舞。 这下,我可真得回去了。 我要坐飞机里俯视祖国的山山水水,那田野,草原,海洋,大河,古镇——我所期盼的,我所怀念的。 我的程行结束了。可我还要走更多的地方,去更加美丽的地方。
谈 读 书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 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 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 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