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初中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7

ppppppp9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初中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潘嗯呐

已采纳
以下为个人观点: 鼓舞世界上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曾经是第三世界国家之一,然而中国早已摆脱这一现实,而中国并没有通过大发战争财等霸权主义途径崛起,而是和平的发展,不仅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和平世界理念,第三世界国家还有很多,他们国家社会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而中国的快速和平发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这对于他们而言有着极好的借鉴价值,并且曾经同为第三世界的国家崛起了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打击霸权主义。中国的发展之路有别于其他大国,其他的强国几乎都是靠强硬的霸权主义政策去完成它的世界影响的,中国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及后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等都会给这些霸权主义以打击,对于世界和平而言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 为世界和平体系做贡献。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是在和平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决策,她的成功无疑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无论是在平衡世界大国势力还是在带动他国和平崛起之上都交出了令世界大多数人满意的答卷,中国也将继续发挥常任理事国的作用,通过经济,文化,政治等为世界和平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初中

202 评论(12)

bandit716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各国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应当由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决定。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建立一个新的劳动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并且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说:“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革命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乡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4.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起到了启迪作用。毛泽东指出:“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1982年9月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1984年10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取得成功的。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85 评论(9)

黑夜的问候

毕业论文研究意义怎么写,两个例子帮你提升
354 评论(14)

wy10063219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32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