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传统文化之我见论文2000字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2

xialian0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传统文化之我见论文2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有机大民工

已采纳
古典文学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语言,今天的写作,似乎是个遥远的梦。实际上,今天正是昨天的继续,今天与昨天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我们华夏民-族是个重视文化继承的国度。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使华夏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从而也使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着的文字具有这种文化的沉淀。如果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只了解其表面的语法意义,而不能感受其内涵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典故,就不能精确、生动地使用它。 今日之种种文学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在古典的基因之内,是古典某些文化现象的放大,或者是重新的组合。 譬如现代诗歌追求难懂、晦涩、朦胧,其实,并不新鲜,晚唐五代和宋代初期,就是以此为风尚,大抵诗史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平易通俗之后,就要走向晦涩,以合于文学的要求陌生化的要求,但毕竟难懂、晦涩是文学的变体而不是正路,在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之后,诗史必定要重回平易的正路,只不过不是原始的平易,而是“平淡而山高水深”“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境界。 有人曾描绘过2050年的情景,人类成为了类似机器的动物,一切物质的需要都在一按电钮就可以实现的状态下,没有了诗人,也没有了小说,因为大家在忙着赚更多的钱,购-买更多的现代化生活,在精神文化领域,则是一片荒漠。 这其实只是根据目前的功利文化的繁盛而作出的演绎,人类不会毁灭在自己创造出的文明中,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生命自身的需要。 中国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华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文化精神,不论怎样的科技文明,别人都是可以仿效和超越的,因而也就不能说是中国的世纪,只有理解为,华夏的传统文化精神,将成为21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主流,由此使21世纪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世纪,才能圆通。 传统并非仅指古代,传统是个不断生新变化的范畴,现实和历史是同一个生命,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是个源源不断的河流,是个生生不息的生命。 李白杜甫曹雪芹是传统,鲁迅胡适沈从文也是传统,虽然他们都是反传统的健将。他们身上涌动着的是华夏民-族的血液,拥有着难以消磨的华夏文化基因。他们都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们的伤口是以反传统构成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是古典文化的变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解构。魏晋风度对于两汉儒家正统文化的解构;柳永代表的宋词的性解放;李贽代表的明末人文主义思-潮与鲁迅代表的五四-运-动是一而贯之的。他们都为传统激活了新的生命力,他们首先是传统的集大成者,然后才是解构者。但我们不能说他们就不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次大的解构,都既有外力的刺-激,又有内在的运动规律作用,五四-运-动既是西风东渐现代文明的必然,又是华夏传统文化自然变革的必然。传统文化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极致,就成为了熟透而发霉的果实,就需要着一次解构,让果实落地,再长出新的果木,开始一轮新的生命。清末比之明末、宋初、魏晋传统文化都要更为成熟,因此,对之解构的需要就更为迫切,解构的力度就更为强大,因此,五四-运-动将这个发霉的果子打落,是有功绩的,是传统文化内在运行规律的必然。 但是,在将传统文化的果实打落之后,如果还要将传统文化的几千年培养出来的大树连根拔掉,那就是过激了,过激的结果,就是由反对传统文化,到反对这种文化的掌握者――知识分子。 社会风尚由原来的读书至上,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士大夫文化,到脑体倒挂的社会人伦关系错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地位失衡等等,这些仍然是当今社会种种弊端的症结。 所以,在中国文化内部,有着一个重归传统文化的使命。重归的含义,不是回复科举制,重新以古典诗词为主要的文学载体等等。而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建构新的华夏文化体制,这种体制,将是含纳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 回归并非倒退,譬如孔子倡导对于周文化的回归,却成为了封-建文化的奠基人;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却成为了新兴的散行单句的新兴文体的开拓者,人类总是在回眸中前进,在否定当今潮流和回归传统中进步。 最后我想问一句:中国传统文化招了谁?复兴国学现在不做何时做?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真的失去了它,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证明我们是中国人!!!

传统文化之我见论文2000字

180 评论(12)

蔡wc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化科技也是源远流长。15世纪明代中叶以前,中国的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同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对世界各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它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止,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它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中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的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如涛涛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呢?现在是21世纪,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不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一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并提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了。对此,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能走向现代化,而且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被视为瑰宝的四大名著,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孔子的“未知生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育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关注现实人生,儒家文化中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 ”的思想论,这告诉我们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孟子说过“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也是鄙视那种贪婪,粗俗的物欲,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揭示了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提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精神,古代大同社会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告诉我们要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自强不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精神,这些传统美德对现代人的人格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国家才会更加的繁荣富强,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会失去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与外国文化的优点相结合,以此更新我们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一种真正适应中国的文化。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80、90后的孩子们,如果你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SHE的《长相思》、伊能静的《念奴娇》中才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那岂不是太迟了吗?自从《诗三百》到《汉乐府》,从《全宋词》到班固的《汉赋》,更没提到“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船般的诗词国度,又仅能是这三首歌曲所能概括的呢?不要只埋在《蜡笔小新》或是《喜羊羊与灰太狼》里不想长大。我们应该带着我们的心去走近传统文化去了解传统文化。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的积沉来充实自己从而让我们走得更远
310 评论(12)

dmhang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只能有选择的继承; 二.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的专制集权制度统治时代的糟粕,必须批判的继承; 三.认为儒学可以救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救中国,下个世纪是东方人的世纪,等等观点,都是缺少科学根据或者说一厢情愿的; 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形式的东西(其实也承载着一定的内容,用李泽厚的说法是“有意味的形式”),比如书法、戏曲、音乐、建筑等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保护,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五.对孔子等古代著名思想家的理论和学说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他们可能是保守的,也可能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但是封建糟粕与他们无关,而是历代统治者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把其变成了愚昧民众的工具;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太笼统,流传的过程也很复杂,把中国的古代社会发展的迟缓归咎为儒家文化并不公道,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制度,制度这种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学说;
28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