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蓝色星光
地理空间的数学定义及定位型地图符号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 要】 在地心坐标系中定义地球椭球面的基础上,给出了地理空间的数学定义。根据拓扑学中的同胚映射,覆盖空间等理论,推导了制图区域、地图投影、制图物体及其在椭球面和地图平面上的定位等概念,通过对地图符号平面定位的单一性与其对应的制图物体性质多样性的分析,揭示了同一平面位置上可以依制图目的的不同而分别表示多种事物的性质或量值的基本原理,阐释了对同一制图区域进行多专题制图的客观条件和物理基础。【关键词】 地心坐标系 地球椭球 地理空间 制图区域 制图物体 地图符号 地理系统研究人类赖以生存与生活和影响所及的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1]。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各种技术手段,采集和获取地理空间的相关信息。现代测绘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获得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2]。地图作为空间信息的一种载体,它通过人们创设的地图符号集合,能把制图区域内复杂的空间存在压缩为二维的简单关系,从而使广域空间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地理特征和相互关系跃然纸上。二维地图是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是人类原始思维向抽象化发展的结果[3]。地图总涉及到地理空间、制图区域和制图物体等基本概念。在现行的大中专教材及有关地图学文献中,尚未见这些基本概念的数学定义,因而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对其概括和阐释。本文是笔者对地理空间、制图区域、制图物体数学定义的研究及其关联的地图符号的数学分析。 1 地理空间事物的椭球面定位 1 地心坐标系 以地球质心为大地坐标原点的坐标系,即地心坐标系。这种坐标系统是阐明地球上各种地理和物理现象,特别是空间物体运动的本始参考系。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能精确确定地心的位置,因而较少使用。目前利用空间技术等手段,已可在cm量级上确定它的位置,因此采用地心坐标系在当今既有必要性也有了可能性。现在利用空间技术得到的定位和影像等成果,客观上都是以地心坐标系为参照系[4]。使用地心坐标系,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 地球空间事物的定位,涉及地球的形状和一定的坐标系。全球范围内,可用地心大地坐标系和地心笛卡尔坐标系表示点的空间位置。 1 地球椭球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地球形体比较接近真实的地球形状,但仍是一个有100m起伏幅度的复杂曲面,不能用简单的数学方程表示,更难以在此面上进行简单而又精密的坐标和几何计算[5]。为此,测绘科学中常以一个接近地球整体形状的旋转椭球代替真实的地球形体,这个旋转椭球称为参考椭球。在现代大地测量中,规定参考椭球是等位椭球或水准椭球,即参考椭球与正常椭球一致。一个等位旋转椭球由四个常数定义,这四个常数常是赤道半径a,地心引力常数GM,动力形状因子J2,旋转速度ω。考虑到便于利用GPS与国际兼容,我国建议采用参考椭球:a=6378137m;f=1∶257222101;GM=418×;ω=7292115×。根据这四个常数,可以得出一系列导出常数[6]。根据地球的扁率f,可以求出椭球短半径b,从而可用数学方程表示一个已知长半径a和短半径b的椭球。 2 地心大地坐标系DL 地心大地坐标系是使地球质心作椭球中心,以过所求点c的椭球面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φ为纬度,以过c点的子午面与初始子午面的二面角λ为经度,以c点沿法线到椭球面的距离为大地高h,用c点的三个分量φ、λ、h表示其空间位置。地心大地坐标也即三维地理坐标系,记作DL。对于任何地球空间点c,总存在c=(φ、λ、h)∈DL|φ[0°~±90°], λ∈[0°~±180°],h∈[-H~+H]。已知地球椭球的长半径a和短半径b,可定义椭球面。 定义1 地球椭球面 对c∈(φ、λ、h)∈DL,存在c1=(0°,λ,O), c2 =(0°,-λ,O),c3 =(90°,λ,O),c4=(-90°,λ,O)∧d1(c1,c2)/2=a∧d2(c3,c4)/2=b,若点集满足: S={c|c=(φ、λ、h)∈DL,φ∈[0°~±90°],λ∈[0°~±180°],h=0} (1) 则称S为以a为长半径,b为短半径的椭球面。若a,b分别为地球参考椭球的长、短半径,则称S为地球椭球面。 3 地心笛卡尔坐标系DK 以地心O为坐标原点,选择一个以赤道平面上一组相互垂直的直线为X、Y轴,而以地轴为Z轴,这样的坐标系称地心笛卡尔坐标系,记作DK。若以地球参考椭球的长半径a和短半径b作常数,则地球椭球面也可定义。 
-[高中生地理论文范文] :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学科重回高考之列,目前是“3+综合”考试模式中“综合”科的一门,这无疑使高中地理教学极大地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且随着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高中地理新教材更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的鲜明特点必将为我国培养具有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 一、 以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产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