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5

kangan200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典论论文阅读理解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rwan0325

已采纳
给文言文取标题怎么给文章取个能吸引人的标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别具一格的题目能令人眼睛一亮,一开始就给人以清新之感,有很想要看下去的强烈欲望要想把自己的作文写好,取个好题目实在很有必要那么,怎样为作文取好题目呢?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是以词语或短语的形式出现,除新闻类型文章的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外,其他文学作品的题目一般是词语或短语,而不是一句话因此,独出心裁地以短语形式拟题是大家要重点考虑的,下面提供一些参考途径:一、从课文的题目中来课本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资源,事实上课本的内容丰富多彩,从初一到初三,一百多篇课文,有很多鲜活的材料很多文章的题目都可以用来借鉴,略作改编便可以作为我们作文的题目平时,我们就要注意搜集整理如:《难忘寄园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青山处处埋忠骨》《向沙漠进军》《功名难夺报国心》《理想的阶梯》等等二、从古典诗词名句中来化用诗文是学生增强作文文化底蕴的好途径大家不妨把平时积累的诗文名句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来,以提升所写文章的文化底蕴中国古典诗词数不胜数,脍炙人口的名句更如群星璀璨,都可以是我们作文取题的借鉴来源如岳飞《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苏东坡《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嫩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三、从歌曲中来歌儿是人们内心最真的表白,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用歌儿却能表达,歌儿是真情的浓缩,作文取题(包括写作)可以从歌名歌词中得到启发如歌名《幸福在哪里》、《你是风儿我是沙》、《涛声依旧》、《昨日重现》、《好人一生平安》、《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花儿与少年》······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阳光总在风雨后”;“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风吹着杨柳沙啦啦,小河的水流哗啦啦;”“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这些材料都是作文的好材料因此,你要相信自己,会唱歌实际上就能写出好作文,如果不大会唱,但只要会听歌,也能写好作文四、从影视节目中来世界影视事业发展飞速,作文写作也能从中汲取营养中国的电视,光中央台就有十多套,节目多如牛毛,如“走遍中国”、“春光灿烂***”、“幸福双响炮”······甚至有些有创意的广告也能为大家的作文取题(写作)提供启发这主要地于大家的联想与应用能力;另外加上所看过的电影,还能说作文无法下笔吗?所以,如果平时能注意梳理所看过的电视节目,那么,这些素材也能成为大家作文取题的源头活水五、从报刊杂志中来现在的报刊杂志浩如烟海,五花八门,多浏览一些报刊杂志,对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很有帮助如:《南方周末》《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初中生之友》《参考消息》《科学24小时》《咬文嚼字》和各种日报晚报等等,只要平时能多浏览多积累多整理,就能学以致用总之,只要心中藏天地,就能笔底起波澜貌离神合式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重庆一考生的题目拟为“诗人·明月·黄花”,初看此题,自然会产生这一个疑问———“这三者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个疑问,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愿望又如一篇名为《哀痛者·幸福者》的文章,文中正是借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内容阐明了“换一种思维方式,‘哀痛者’也会变成‘幸福者’”这一观点诗文化用式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可以原诗文完整借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中,作者借用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为题,形象地揭示出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的观点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的作文中,一考生的题目为“争渡!怎渡?”,便是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争渡”写出了当人们竞相争渡的情形,而“怎渡”提出了怎么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行程,暗合了话题的内容2005年上海卷关于流行文化的话题,有的考生将题目拟为《莫为浮云遮望眼》、《任尔东西南北风》,巧妙地化用诗句吸引阅卷者的注意。文言文的题目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文言文题目将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①乔阳不闻,②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③欲与父母相允娱耳,④何以愧为!”⑤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范乔同乡腊月除夕盗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①范乔佯装没有听见,②同乡惭愧地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了。范乔前去明白地告诉同乡:“您在节日拿点些,③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④为什么惭愧呢!”⑤他通情理善开导,都像这样。(每句1分)北京市东城区2005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1)封人(2)而乞食。②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③封人因窃谓仲曰:“④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⑤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注](1)绮乌,地名。(2)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①②③④⑤(5分)(每句1分)[译文]①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身边,向他乞讨食物。②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跪着让他吃东西,样子十分恭敬。③守边境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④“假如侥幸(幸亏,或敬词,不译)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⑤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边境的官吏听了埋怨(责怪、怨恨)他。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①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②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④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⑤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①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②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④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⑤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断句每句1分,建议实行减分制。每句中断错一处扣去半分;其中“君子寡欲”、“小人寡欲”、“君子多欲”以及“小人多欲”四处之后可断可不断,若断,不减分)翻译。(8分)⑴将上面文言文阅读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⑵将下面短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答:15、⑴如今一些有学问的人,没有谁不羡慕古代圣人、贤人的不朽,但一辈子竭尽全力从事文章的写作,都是很可悲的事。⑵孟子说:“耕种田地,减少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按时饮食,按礼节花费,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傍晚时去敲别人的门去借水和火,没有不给的。因为相当的充足。圣人治理天下,就会让豆、米像水与火一样充足。粮食像水火一样充足,百姓哪会有不仁的呢?”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夫然,则①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②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选自曹丕《典论论文》①②①古人把直径一尺的美玉看得很轻,却把很短的时间看得很重,惧怕时间匆匆而过(2分)②于是就(只顾)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抛弃了名传千古的大事。(2分)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求十篇文言文题目并带上答案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2)子固非鱼也()2、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标一处)。(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安知鱼之乐?(3)我知之濠上也。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l、(1)固然(2)本来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安知/鱼之乐?(3)我知之/濠上也。3、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表现了他愉悦的心境。是他内心愉悦的外化。二《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给加括号字的解释选择正确的一个,填入括号中(因)夺而食之(因为,于是)()可(食)之(吃,食物)()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同"悦",劝说)()臣(故)食之(原因,所以)()翻译句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加括号词说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_____;而谒者的理解是_______谒者回答:"可食"谒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变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于是吃劝说所以翻译句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加括号词说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中射之仕能吃么;而谒者的理解是这个东西可以吃吗?谒者回答:"可食"谒者的意思是可以给大王吃,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中射之士我可以吃。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变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杀了中射之士就说明不死药是假的会被人说成是糊涂的大王容易被人骗影响自己的威严三《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答案: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①如初升的弯月。四《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答案: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五《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1、解释:①为②应声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答案: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六《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答案: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七《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如何给文章取个好标题作文要想拿高分,标题也很重要。如何教会学生给文章取个好标题呢?通过研修及与各位同仁讨论,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方法,仅供大家参考。一、诗歌、名言入题,把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曲、名言作为文章的题目。引用诗词名句可以渲染浓郁的文化韵致,或蕴涵深刻的双关含义;引用大家喜欢且熟知的歌曲,则可以活泼而不失优雅,贴近生活,或妙趣横生用精当而又能准确概括文章主旨的名言做标题同样能让读者为之瞩目,对尚未谋面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标题先声夺人,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二、修辞入题。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文章文采飞扬,读来赏心悦目。同理修辞入题,同样能让你的文章熠熠生辉。它就像一个闪光体,以其醒目、新颖、形象很快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欲望。三、添加题记。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的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添加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锦上添花。怎么样给文章取题目如何给文章取题目俗话说:题如文眼。一个好的题目对一篇文章来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题目而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因此,给文章取题目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科考试中,给文章取题目是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题型。但是,不少学生因为没掌握取题目的方法而失分。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了文题的特点和取题目的一般方法,做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一般来讲,一篇文章的题目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精炼。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提炼,用字上都尽可能得少,偶有实在少不得的,有时还要分两行书写,或以对句形式出现,或以加副标题的方式出现,为的就是不让人感觉到题目的冗长。鲁迅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极力倡导用白话文创作,但他的文学作品特别讲究语言的精炼,他的文学作品的题目之精炼更非一般人所能比,像《坟》、《药》、《故乡》等都精炼至极。二是恰当。所谓恰当,即是文与题相符,也就是说文章的题目要与文章的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或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中心,或是文中多次出现的关键词句。题目之于文章好比帽子之于头,取题目应恰到好处,题目太大太小,对于文章来说,就好比帽子太大了不合头皮,太小了又戴不上,当然,如果题目与内容连一点联系都没有,那就好比是把袜子套在头上了,这些都是文不对题的体现。三是新颖。一个好的文题好比一种产品的广告,用最简约的方式道出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下子就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这才是最成功的广告。同样,一个好的文题应该是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理,让人急欲读文,欲罢不能。给文章取题目除了要兼具以上三个特点外,还应知道题目的常见类型。一是概括内容式的。也就是一看到题目就可以预知整篇文章的大概内容。写事的文章就常用这样的题目。如:《春游》、《逛街》、《打水仗》等。二是揭示中心式的。即透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揭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在写人、写物、写景的文章上就常用这种题目。如《乐于助人的**》、《美丽的校园》、《鸟的天堂》等。四是关键词句式的。所谓关键词句就是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与文章的情节延伸或深化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诗歌中就常用反复歌咏的句子做题目。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文、题兼美的典范,如鲁迅的《药》,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又是揭示作品中心的关键事物,而且一语双关,精炼至极,可谓绝好的题目。只要我们能够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多练习,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给文章取题目的技巧。

典论论文阅读理解

82 评论(12)

合工大余

内容《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①对文学价值的重视。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②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③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它所说的“气”,大体指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气质不同,导致作品的风格就不同。④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239 评论(14)

Mr_Roc

曹丕(187~226),魏文学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 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禅让"方式代汉自立,改元黄初。 《典论•论文》是曹丕精心撰著的《典论》中的一篇。《典论》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共有五卷二十篇。 所谓“典”,有“常”或“法”的意思。所谓《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明帝太和四年,曾将这一名著刊该于洛阳太学的石碑上,凡六碑,供人阅读。据严可均《全三国文》考证:“唐时石本亡,宋时写本亦亡。”只有《自叙》见载于裴松子注,《论文》见收于南梁萧统的《文选》中,因而保留完好无缺至今。又据《艺文类聚》卷十六《赞述太子表》,知成书尚在丕为太子时。另观《论文》中有“融等已逝”的话,可知成书当已在汉献帝建安末期。 【作品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文章翻译】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表现意义】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31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