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xi8815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无数的成功人士告诉我们机遇和实力是成功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机遇的重要性,机遇是我们展现自己、面向成功的关键,但是相对于机遇而言,实力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成功=实力+机遇。二者共同促成了我们的成功,但机遇必须依托实力发挥作用。成功的路上,没有实力做基础,机遇便毫无意义。…… 首先,实力是发现机遇的眼睛。机遇无处不在,只是你看不看得见而已。…… 其次,实力是抓住机遇的双手。抓住机遇必须依靠实力,有很多人,他们的身边并不缺少机遇,但是他们却没有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实力上低人一等。…… 再次,有实力的人不仅善于把握机遇而且善于创造机遇。……当他们自身实力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机遇就会自动登门拜访。…… 可以举牛顿的例子……因为牛顿在长期的学习和实验中积累雄厚的实力,我们没有,所以我们不能成为牛顿,所以苹果掉在我的脑袋上只是肿了一个包。 一位神仙抱怨财神,说财神嫌贫苦爱富,光给富人送财而不给穷人送,使天下的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财神说这不怪我,这都是命。有的人生来就是穷命,我给他钱他也不要。那位神仙不信,说你把元宝送给穷人,我不信他不要。两位神仙正说着,两个穷人走了过来。财神说我把两个元宝放在小桥中间,你看他们捡不捡,于是财神在小桥中间放了两个元宝,那两个人刚走到桥头,一个穷人说,甭看这桥这么,我闭上眼就你能走过,另一个穷人说,你能我也能。 于是两个人打赌。都闭上眼睛过桥,谁叶不准睁开。谁睁谁就输。两个都是老实人,谁也没有睁眼,走到桥中间时候,一个元宝移到后面那个人脚前,他说哎呀。我叶踩到了一块石头,这样,那位神仙才信了财神的话。 好的机遇却不去把握,错失良机啊,所以光有机遇是不行的,还看你是不是有心人首先,我要说的是: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第一,众所周知,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何谓关键?关键是指对事物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即内因。显然,机遇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因素是外因,它是无法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的,所以不是关键。鸿门宴上项羽曾有铲除刘邦的大好机遇,但是他优柔寡断、目光短浅,结果使刘邦逃脱,令亚父大失所望。项羽没能除刘邦而后快,巩固西楚政权,是因为这个结果不是由机遇主宰的呀!当然,我方绝不否认机遇的重要性,但是外在的机遇再多再好,缺少了成功的内在因素,成功的道路也只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前途一片渺茫啊! 喝到一杯水、罪犯达到犯罪目的都叫成功咯?这样的成功未免太过狭隘,恐怕难以让人信服。第二,机遇是无处不在的,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中,那些好的境遇对我们来说就是机遇,它的存在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我们看到现实的结果却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大功告成,有的人却一败涂地。既然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什么结果却如此大相径庭?因为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呀!生活中总有人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殊不知,机遇人人有,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发现它而否认它的存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不是缺少机遇,而是缺少发现机遇的眼睛。但是仅仅发现机遇是不够的,我们要想成功还要好好利用机遇。同样面对高考这样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有的人就能紧紧抓住它,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进入理想的大学,为人生谱写一篇成功的乐章;有的人却虚度光阴,结果怨天尤人,空叹命运不公。他们难道是失败在没有发现机遇上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没能好好利用它罢了。机遇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我相信当代大学生是开拓进取的一代,我们不会将成功的砝码倾注在机遇本身,只要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就一定能在日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为自己铺就一条成功的金光大道,因为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 
关于人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世纪交替之初,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样的观点,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中,更是将这一观点提炼成一句脍炙人口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在进入新世纪已经八年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否有所不同?在新时代下,人才标准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2008年7月8日, 一场主题为“新时代·新人才培养”的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信产部、中国成教协会、微软(中国)、联想集团、华育国际、前程无忧等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就新时代下人才培养话题进行了讨论。在会上,华育国际总裁张大力提出了新时代人才的标准:“技能+学历”的双优人才才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模式。 大学生不如民工:新时代下人才需求变化 峡山镇的织带厂奇缺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老板开出的价码常在3000元/月-10000/月之间,但是仍然一人难求。与此同时,广东的招聘会被省内外应届毕业生挤爆。为了给用人单位递一份简历,不少学生排着长队,衣衫尽湿。许多本科生已把身价降到了1000元一个月。而据专家介绍,把自己训练成一个高级技工一般需三五年,中小学文化都可做到。技工奇缺和身价的走高,已成为社会的共同现象。 再看一组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对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这对于寒窗十几年,辛辛苦苦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的莘莘学子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新的时代,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需要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企业的招聘会现场,我们经常看到本科生、硕士、博士出现扎堆的现象,有时出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竞争一个职位。高学历人才受欢迎,但高学历人才竞争激烈,缺少实际技能,在就业时也会经常碰壁。 其次,企业也需要技能性人才。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强调“通才”教育,重学科、理论,忽视了对学生的技能、技术方面的教育。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针对性强、对企业的认知程度高,人才培养跟着市场在走,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但很多技能性人才往往受到学历低的制约,在找工作时也容易碰壁,受制于“学历门”。 单纯的高学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的是技能+学历的双优人才,是真正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学历:培养新时代人才 技能实战和高等学历,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不少学校和培训机构力求在“技能”和“学历”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培训助推就业,满足企业找到所需人才、学子找到好工作的双向需求。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到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技能培训,尤其是在IT相关的专业,根据调查,有将近50%的学生在毕业后会再次进入培训机构学习技能。 严格的说,中国还处在第一次工业化期间,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对应,初等的人才,熟练工人占主要地位,中间层次还是相对少,高端人才需要更少。受经济结构所限,中国不可能跨越人才供求的金字塔阶段。但九十年代后期到2005 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滑到38%。不少职业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萎缩。中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没有相协调的后果。 在这点上华育国际IT教育创始人、著名教育专家张大力深有感触,2006年华育国际发起的“ 工程”就是在对企业对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的产物,华育国际 工程采用“订单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社会、个人所需开展订制式的培养,并坚持实训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学员的动手和项目实战经验,保证学员在就业和掌握技能方面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保障。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已培养了上万名合格的优秀学员,并顺利推荐到全国各地就业。 同时,张大力还表示,华育国际并不是单纯培养学员技能,通过结合学历教育,推出+1行动,使学员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的基础上,同时拿到大专、本科学历证书。而且针对高中生群体,华育国际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推出了旨在支持高中生成才的援助计划,通过“技能+学历”的培养模式,使其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像德国就是职业教育帝国,70%的初中毕业生在16到19岁接受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不到30%,“德国制造”之所以厉害,就得益于职业教育。 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人才是决定中国在新世纪获得高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因此需要我们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不断革新,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应需而变,实现人才与需求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