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125
整体护理与护士素质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疾病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嘱,完成治疗计划,是从属型医护关系。护士对病人态度是不善交流,不听取意见,让病人绝对服从医护人员,是服从型护患关系,这样发展下去,只有被社会淘汰,适应不了21世纪社会的需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需要大力提倡和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的主要特徵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地说,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 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著重大影响。其一,职业的分工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著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以至很大程度地影响著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其二,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形成有著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著一定的职业责任,同所从事的职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推进他们对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其三,职业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以及职业内部的相互作用,强烈影响著人们的情趣、爱好以及性格和作风。其中包含著特定的精神涵养和精神情操,反映著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境界上的特殊性。综上所述,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徵的精神。 职业精神具有以下一般特徵。其一,在内容方面,职业精神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著重反映本职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之中上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职业精神往往世代相传。其二,在表达形式方面,职业精神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各种职业对从职者的精神要求,总是从本职业的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出发,适应于本职业活动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因而,它不仅提出原则性的要求,而且力求具体、有可操作性,诸如企业精神、职业誓词等。其三,在调节范围上,职业精神主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人们的内部关系,二是他们同所接触的对象之问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和巩固体现职业精神的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本职业的要求,调整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其四,在功效上,职业精神一方面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之间的关系,就是特殊性与一般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著社会精神的要求。同样,社会精神在很大范围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著社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著从业者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行,影响主体的精神风貌。 此外,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还具有三个重要特徵。第一,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社会生活分为三大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就是职业领域内社会主义精神的特殊要求。第二,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内容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根本上使职业利益同社会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起来,各种职业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共同的精神要求,即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人民性,构成它区别于以往各种职业精神的本质特徵,使之能够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发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第三,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精神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它的主体内容不象旧的职业精神那样,可以自发形成;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下,通过社会主义中有觉悟的职业成员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列宁在谈到培养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选集》第1卷,第267页)因此,加强对从业者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的教育,使之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本职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