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论文摘要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7

ly-k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论文摘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dw1w

已采纳
当杜尚用一个男性的小便池去参加展览并命名其为《泉》的时候,我们发现,艺术形式的审美化正在消灭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但是艺术的意象的美却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在这个时代,艺术家总是能以新奇的或者我们说是“创新的”概念迅速的成名。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在15分钟内成名。”于是,绘画不再是高高在上、具有威严性的宗教题材,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现成品或是看起来庸俗不堪的物品都可以拿来当做题材。安迪用了当红的明星玛丽莲梦露当做他众多系列创作的主题,他用一些时髦、鲜艳的颜色来描绘玛丽莲,而这些艺术也被当做了工业文明社会市侩、轻浮、空虚的心理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艺术的题材与形式越来越趋向与日常的生活,很多艺术家不再去花大把的时间去在作品内容的创作当中,而是直接拿来生活中的一个实物或是一个空间,直接进行创作。从这种角度上来看,毫无疑问,近现代的非博物馆艺术是贴近了人们的生活,艺术不再是有阶级有身份的人们消遣时候的玩物,而是每一个大众都能参与其中的活动。而我们这个时代就成了一个约瑟夫•博伊斯口中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了。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毫无疑问的是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一个艺术家的思想与理念完全可以在他的作品里表达。在信息时代里,人们获取信息十分容易,鼠标一点,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这些轻而易举得到的信息毫无疑问是缺乏一种体验的。所以,现代的艺术家是根本不能表现出古典主义绘画的那些神圣的、纯洁的美。这时,一些想要创造出石破天惊艺术的大众艺术家们就开始了他们的“创新”。而这个时候,他们所表现得,并不是古典主义追求精准造型的自然美,也不是最求纯粹状态的艺术美,他们所追求的正式不断发现自身准确定义的第三领域美。 那么什么是“第三领域的美”?美学家丹托在《美的滥用》中将这种美解释为“通过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指向美好——而拥有了某些东西。”那么是什么东西呢?他用黑格尔的话说:对于艺术“我们要求…一种生活的质量,而普世价值不存在于形式法则中,也不存在于格言中,而是伴随感觉和感受而给予的一个存在状态“。所以”对于黑格尔而言,艺术只是一个精神的渡筏,我们由此进入了他称为的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都在第三领域有实践性——那就是实际在过着的人得生活。而每一个实践都和是、人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的相联系。”“第三美学领域的东西与人类生活和幸福息息相关。” 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实际上艺术家要表现的已经不是美了,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我们发现当代艺术的内容表现的越来越个人化、抽象化,没有了艺术家自身的解释我们可能完全会误读这个作品为另外一个含义。而这个时候,艺术家也开始充当着哲学家的角色,他们指引着观众去思考他们作品的内涵。有的艺术家就是在用自己的艺术去反映自己的生活,从而引发观众对这类人群生活的思考。 这些当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正是他们个人化的艺术理念,而我觉得大多数时候这种理念里更多的是一种反抗。他们在利用着观者的各种感官来反映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反抗,对一种生活状态的反抗。从这一方面看,观者的感官确实被艺术家全面的解放了。但是,他们用来反抗的手段正是一种刺激感官的方法,而比美更能刺激人感官的毫无疑问的就是一种痛感了。于是他们的艺术手段往往充满了性、暴力等以往艺术未曾涉及的领域。 诚然,他们做到了创新与反抗。但是,他们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在一瞬间夹杂着快感的痛感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还能感到什么?美已经被抛弃了,那种由美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幸福感都已经被一种刺激的、麻木的、颓废的痛感所取代了。当我们在欣赏一件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受不到了内心的宁静,当代艺术本身就是用来让人们刺激的。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渴望成名的社会里,艺术也就像林清玄所说的变成了“爆炒苍蝇头”,观者也在“刺激中麻木”,然后艺术家再寻求“更刺激”。 我并非想要否定全部的当代艺术,只是我们需要思考,在当代艺术离开了物体本身的形状分析,我们将以何种标准去审美?是以艺术家所赋予作品所谓的含义的美么?当艺术表现的目的不再是美的时候,我们又将如何欣赏它们呢?在当代艺术的意象走到了“刺激”的尽头时,又将何去何从呢?

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论文摘要

337 评论(9)

energystar

[论文摘要]艺术本质是精神与物质、认识与实践、再次与表现、理性与感性、抽形与形象的高度统一。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一。谈起艺术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做个简单比较。中西艺术本质论虽然各有各的特点,都各自有理论支撑,但其认识起点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这一点上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在中国艺术词中的“艺”字,其本意有三个:技艺、技术、种植。而在中国古代,对“艺”的解释即指种植之意,指农业生产技术,“术”其意是指技术,所以,中国古代“艺术”一词实指技术或技艺。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方式。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掌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掌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掌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种朴实的艺术本质论,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结果,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而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认识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论也因诸多因素分道扬镳、,产生了各自的认识过程。在西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把艺术本质看作人类摹仿自然的一种活动,在他的理论箸作《著作残篇》中曾对艺术这样分析到:“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鸣学会了唱歌”。在他的《诗学》中对艺术本质也这样的描绘:“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是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颂而作出诗歌。”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达芬奇甚至把画家的心看作对自然的反映。以上告诉我的西方古代把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的“摹仿”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而这种“摹仿”或再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认识过程,我们也可以简单认为艺术本质是对自然活动的一种再现,是一种认知的艺术。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则偏向于对主体事物的情感表现,认为“艺术是人本身生命的形式,表现就是展示人生的愉快与否。”现代著名哲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本质是人们对自然的直觉——即自然的表现。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为我们自己创造一种想象的经验或活动,从而表现了自己的情感”。甚至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种“力比多转移”的产物。显而易见,艺术的表现论是现代艺术对其本质最为普遍的注释。
13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