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2

hitchhiker4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如何写历史小论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aola132

已采纳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如何写历史小论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08 评论(9)

zyss896

如果有时间,有兴趣,可以下载百家讲坛的节目看或是听:千古一后系列,视频下载链接:-27080944-edb155/27081133/千古一后系列,mp3下载链接:-27040711-b47561/27040831/
148 评论(14)

Sioc03

孝文帝其人 魏孝文帝元宏(467~499),原名拓跋宏,庙号高祖,鲜卑族。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在位二十九年。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495年迁都洛阳,并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想要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但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并说明理由,说服了拓跋澄。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代,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改移风俗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班级:初一11班 姓名:李韬大义灭亲 迁都第二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孝文帝将鲜卑姓氏改成汉姓,其中拓跋改为“元”,拓跋恂成了“元恂”)留守洛阳。元恂素不好学,体又肥大,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每每追乐旧都平城,常思北归;又顽固保持鲜卑旧俗。元恂的随从(太子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孝文帝出巡时他与左右合谋,秘密杀死高道悦于宫禁之中。孝文帝闻讯后大惊,中途急急折返洛阳,当即引见元恂,怒不可遏,亲加杖责,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开肉绽,才拖出门外,囚禁于城西别馆。 后来,孝文帝在清徽堂召见群臣,商议废黜太子元恂一事。许多人都为元恂谢罪求情。孝文帝说:“你们谢罪求情,只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我提议废掉太子,却事关社稷命运。今日如果不废黜他,便为我元魏江山和百姓留下一个大祸根。”于是,研究决定:废元恂为庶人,把他安置在河阳,所供应的饭食衣服,也只够免除饥寒而已。十二月,废元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派兵看守,给些布衣粗食,不至饥寒而已。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长安,帝国监察院院长李彪秘密上表,告发元恂又与左右谋反。孝文帝得报,急派大臣带着毒酒赶赴河阳,逼令元恂自尽,时年十五岁,敛以粗棺常服,就地埋葬。 成语小故事:分道扬镳 该成语原指分路行进,后比喻人们因为志趣、爱好、目标等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叫元齐,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聪慧过人,才华出众,被任命为洛阳令,年纪轻轻的他就生出了骄傲之心。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居住在洛阳,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此时应该先让李彪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僵持不下。李彪当众责问元志为何不让路,元志却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洛阳户籍中编入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两人争执不下,便求见孝文帝给主持公道。孝文帝笑着给他们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决办法。于是,元志和李彪从朝廷出来后就拿着尺子,将道路进行了丈量,各取一半,从此各走各的道。
227 评论(9)

yunxi7256

原因: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矛盾加剧,生产力低下内容:①于494年迁都洛阳。②实施汉化政策:1、该穿汉服、学习汉语3、改用汉姓4、提倡与汉人通婚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发展。
10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