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考考考
这道题目出的颇有趣味,一是材料出自《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二是材料中的几个名词都值得推敲一番。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要了解《红楼梦》中的情节,可以说此题难度是不小的,对写作能力和古典文学的积累理解提出了双重要求。不过作文的思路也能从材料中挖掘出来。这篇材料作文的思路已经明了,辨析“照抄”“借鉴”“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对于这三种做法都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依照《红楼梦》中,亭子最终命名为“沁芳”,我们能够判断出“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写一篇文章,确实要多方面参考名家名篇,积累一些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化用,最后创新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自成一家。文章如此,生活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遵照规律,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利用规律,进行创新。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创新陌生化,刻意写成一个高大上的文章,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寻灵感。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他的创作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访问,最后才写成“史家之绝唱”。例如李白的诗歌创作,即便享誉“诗仙”,还是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作”,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对于建安以来的文人墨客的赞颂,没有了前人的创作积淀,便不会有“诗仙”李白。当代流行音乐中,一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让人联想到唐代张继笔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基于前人的诗句进行创新。这些都是基于前人,基于现实条件的创新,都能够作为素材,写入文章中。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1、直接借用:发现规律,取的是形。比如练字,一开始临摹字帖,“照抄”字形,又比如于中国一开始学西方之“器”等。2、借鉴化用:尊重规律,取之为己用,开始有个人之思。由临摹字体开始试着仿写规范字。3、创新:利用规律,创新思维。厚积而薄发,结合自己的风格来书写。三个不同的取名方法,代表了做事情的三种境界:学——思——悟。这样一看,这个写作主题可大可小,既可从个人切入也可从社会大角度切入。但材料让我们结合个人生活学习经历,最好的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切口看大世界。 
今年这个高考全国卷红楼梦材料作文题,大观园匾额题名,确实有点难,有的网友开玩笑地说,就算曹雪芹在世也得复读,我看比喻得很形象。写作确实是练出来的,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正式地学着写文章一直没有断下来,每日都在更新,从原先的几十个字,一直到几百个字,到现在的每日更新五六千字,也没有觉得很累。每天给自己加上几十米的跑步路程,跑到最后就能够跑全程马拉松了。现在要是让我写,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困难的就写出这么1000多字。水平确实非常地有限,但是我敢把我自己写的文章和大家分享。立,就是确立的意思。意,就是中心意思。立意的意思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立意指的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得多,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红楼梦中小小的一个匾额题名,测试出了众人真实的水平和内心想法。就像是给孩子起名这件事情,其实和本文中给那个亭子起名一样,都是体现了家长的才华和素养。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一件事情,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开着私家车的时候,看到前面行走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正在像乌龟一样爬行,肯定是一直不停地摁着喇叭,心里非常地不满,嫌弃对方行走得太慢了。假设有一天自己骑着自行车或者是正在散着步过马路,看到旁边的汽车不耐烦地摁喇叭的时候,肯定会起逆反心理,有的脾气不好的就跟司机打了起来,嫌弃司机对自己态度不好。就是因为自己站的立场不同,所以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也就不相同了。给孩子起名和给亭子起名实际上是一样的,看你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简单的说法,就是给对孩子有什么希望或者是触景生情等,根据这个来给孩子或者是亭子等起一个名字。以前有的人因为文化素质不高,就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狗剩或狗蛋等,真的是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只能自嘲为孩子好养活来安慰自己,但是让孩子的名字成了一个永久的笑料。多少有点文化的人,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从古代的诗词中挑选一句流传甚广的一段词语或诗歌,从中间里截取两个字或者是单个字给孩子或者是亭子起名。这是最懒的方法,同时也能显得自己有文化。
全国甲卷的作文题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为沁芳亭题名的一段情节。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现在统编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有整本书阅读板块,其中包括了《红楼梦》。”刘畅指出,这一题将整本书阅读与考试联系起来,令人眼前一亮。“可能有的考生看到有关《红楼梦》的材料就觉得很难,其实题目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提示学生可以从模仿、借鉴、创新的关系入手。”刘畅表示,“这题其实和有没有看过原作没有太大关系。当然,阅读过原作的学生会对材料理解得更透彻,也更有利于他们写作,但即使没看过原作,学生依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如处理问题的时候,究竟是直接套用知识、经验更有效,还是针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更有效。可能很多同学在平时的训练里就写过类似话题。”刘畅还提示,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题干提到这三种方式会产生不同效果,实际上蕴含着比较关系,而它们也并不一定有绝对的高下之别,所以立论有一定的开放性。全国乙卷的题材为《北京:双奥之城》,要求考生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下感受与思考。刘畅认为,与甲卷相比,乙卷给的材料更清晰,“对学生来讲可能更好下笔,材料里的图表和题干的表述都比较明确。”但这一题落笔虽易,要写好却比较难。“如果要写好,切入点就要小一些,不要空发议论。”刘畅指出,“跨越,再跨越”的题目和材料给出的事例都比较宏观,考生可能会受此影响,长篇大论地写套话,但实际上最好能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结合身边的事和个人的感受来谈“跨越,再跨越”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想用一种颜色来描绘黛玉,如果说曹雪芹把杨贵妃式的丰满之美赋予了薛宝钗,宝钗该是牡丹,该是群芳之首,该是娇艳明丽的,那么黛玉身上散发出的就应该是更具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所以我想选择神秘而又高贵的紫色。 我总认为黛玉身上有一种浓浓的贵族气质,她清高孤傲却超凡脱俗宛若仙子,她身世凄苦却才情过人诗冠群芳,她敏感多疑正是她高贵而又自尊的表现,她时时刻刻维护着自身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礼法低下高贵的头,她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她清冷孤傲的贵族气质。如果宝钗属于朴素高洁黛玉就属于高雅浪漫。 但黛玉身上最让我倾慕的就是她的才华,如果要读懂林黛玉,就要读懂她的诗,黛玉可谓是才女中的才女,她的诗风流别致,与宝钗的大相径庭,所以她的身上同时又散发着一种怡人的诗人气质,曹雪芹似乎有意将黛玉与历代的才女相比,“堪怜柳絮才”,“冷月葬花魂”两句就是说的黛玉,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黛玉的才情过人也许远不及宝钗的淑女风范。 虽然在大多数人眼中,她敏感多疑、多愁善感、小气刻薄,可在我看来她性格中的缺陷与她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她只有竖起自己身上所有的刺去保存她仅存的自尊心,她寄人篱下无家可回同时又使她产生了莫大的自卑,“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不仅是晴雯人生悲剧的根源,同时也是黛玉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黛玉多疑敏感的性格背后却是坦诚、勇敢、真挚和善良的真情流露,这可以从她对宝钗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看出来,宝钗只是对其略表关心,指出“看多了杂书会移了性情”,黛玉便与之真诚相处,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的“诲人不倦”及香菱不惜舍近求远让黛玉而不是宝钗教其作诗中看出,黛玉也不是一味的清高孤傲,她待人的真诚是真挚而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虚伪且华而不实的。有人认为宝钗虚伪圆滑世故,宝钗的确有其圆滑世故的一面,但我认为她也是“真诚”,只是她真诚信奉的是封建礼教,与黛玉的真诚率真是不一样的。 在我心中,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中最具有魅力的女性,她不仅成为《红楼梦》精神内涵的灵魂人物,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赋有悲剧美的女性,悲剧最动人之处就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东西,越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就越能震撼人心。黛玉之死的悲剧不光是宝黛爱情被毁灭的悲剧,同时也是人性被毁灭的悲剧。这一段感人至深传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的哀婉与感伤,似乎也就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无果而终,但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不光在于封建社会大家族的阻挠,还在于黛玉追求的是真爱,而宝玉太过于博爱,没有给黛玉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之间的互不理解使黛玉一开始并无法完全体会自己才是宝玉心中的唯一。 所以林黛玉注定是一个追求真爱,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爱便是她生命的支柱,她对爱情执着、真诚、始终如一,当她确定了宝玉对自己的真爱,打消了对他的怀疑与不放心之后,却得不到社会现实的认可与支持,这时她性格上的缺陷再也掩盖不了她思想中的叛逆,她同贾宝玉一样都具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她向往的是自由恋爱,这与封建礼教形成尖锐的对立,她的恋爱观不仅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而且她又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所以制造悲剧的不光是贾母、元妃、或王熙凤,而是整个封建制度,她娇弱的身体,孤傲的性格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使她不能成为封建家长心目中宝玉妻子的最佳人选,而稳重大方又真诚信奉封建礼教的薛宝钗则成为了这场爱情战争中的胜利者与牺牲品。 一部《红楼梦》赞得都是女子,可未必都是像林黛玉那样至情至性,追求个性独立与自由的女子,她所期望的贾宝玉,不仅仅是男欢女爱,而更是可以相知的知己, 这种心境,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纯净!曹雪芹将她的理想寄托于黛玉之身,让她作为一种唯美而存在。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一部华丽的悲剧,一部唯美的悲剧,因为它的美是用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