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2

qdliujia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写孔子的论文3000字好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9zizi

已采纳
文人、政治家、普通人千百年来的诠释,都凝聚在了孔子的身上。  孔子是一个寓创造于传播的文化巨匠,他又是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失意官员;  孔子是一个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模范教师,他又是晚年生活悲痛孤独的老者。  在《论语》中跨世纪去追逐孔子的身影,我发现在褪去了层层神秘面纱后的孔子,原来是这样可爱的一个人。他是一个拥有内心快乐的人;他是一个能关心别人的人;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毕生都在致力于让自己过得更舒适,更通达。“不迁怒、不贰过”。平常人总是爱跟自己闹别扭,看自己不顺眼,老想着靠着外界的认同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我等在高考门槛前望穿秋水的学子来说,现在这段时间也许是近几年“做学问”最刻苦的时期。每天捧着琳琅满目的书本走马观花似地去“采撷”,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前方要学的东西太多,可怕的未知性也油然而生,人也就慢慢地心浮气躁起来。但我们忘了,明白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这才是现在要学的最大最根本的学问。这是对孔子的解释,甚比一帖无价的药方。如果真的能明白自己,能做的事情也就太多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知可也”。孔子一再强调,人重要的是好学、踏实的学习,而无须太在乎所谓的名声和遭遇。  孔子这种乐观的思想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就是保持内心的快乐,快乐地学习。  青春只有一次,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即使全日制的教育把我们的身躯固定在寥寥教学楼之间,我们心中那匹脱缰的野马早不知道冲向了哪个渺无人烟的原野。 杭州高级中学 韩晓(化名)

写孔子的论文3000字好吗

227 评论(14)

是小六吖

给你点提示 先哲? 丧家犬?
349 评论(10)

thc27

我眼中的孔子: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8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