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贝贝-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申请学位人员必须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参加论文答辩。为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提出要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培养单位要严格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可规定学位论文有一定的一次答辩不通过率。一些学校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有关措施,如毕业论文盲审、毕业时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等做法,教育部对此并无统一规定。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采取了论文盲审制度,主要做法是:学校负责研究生管理的部门隐去导师和学生的名字,委托校内外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对于有争议的论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修改论文、暂缓答辩、延期毕业等措施。对于已通过盲审参加答辩的论文,如论文答辩没有通过,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题目变更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1、因为实际的工作和实习的实践内容发生了变动 2、因为研究需要,需要将题目界定更加严谨。 3、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发觉原定的论文题目太大,范围太宽,涉及面过广,来不及进行全面的深入研究。
一般不用讲够8分钟的,有时答辩老师三四分钟后就让学生下来了。可阐述的要点:1、论文选题的缘由,比如你为什么要从婚姻观的角度来评论《傲慢与偏见》,是什么促使你选择这一角度的?2、概述论文“引言”部分的内容;3、简述论文的主要观点,把要点说出来就行了,可以重点说其中的一两个方面;4、说下结论。这样差不多就够了,时间很快的。答辩的重点是老师提问的问题,自己的阐述是次要的。
学校就这么个程序 我也是昨天答辩了这几天还的修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