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6

yuranzha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议论文题目对比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nderll

已采纳
我可以帮助啊,但你没法加你啊,爱莫能助啊

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议论文题目对比

348 评论(14)

Sam_Yang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摘 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5]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84 评论(10)

冷桑拿

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决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经过了“文革”这场文化与教育的浩劫,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步伐而日益发展与繁荣起来。相对于古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思想束缚,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确实取得了质的飞跃。我国实行了一个相当合理的教育机制——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智体美,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理论上来讲,这确实是一个合理而近乎完美的教育机制。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许真的不该如此直白地论述本国教育的弊端。但是要想真正切实地发展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公正严格地对待和探讨其本质。中国教育的弊端总结起来是因为家长失败,体制失败和学校失败。就拿家庭教育来打比方。如果一个小孩在走路过程中摔了一跤,疼得哇哇大叫,中国的父母一定会立马走上前去,爱惜地说:“乖,孩子不哭。是地欺负你对不对,我打它,打它,它那么坏,居然让我们宝贝摔跤。”而在日本情况就完全不同,父母会远远的站在一边,冷冷地对孩子说:“起来,再走一次,为什么别的孩子走路不会摔跤,而你却要摔跤!”这样以后,他们的孩子每次自己跌倒就会知道:摔跤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没有能力在地面上站稳。没有人会同情你。再比如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中国父母总是把粮食在嘴里嚼好后一调羹一调羹地喂给孩子,在边上哄着正玩耍得高兴的孩子吃饭。不顾他们吃饭的样子多么难看,多么折腾,只要能把饭吃完都是好宝宝。而在大多数的美国家庭中,父母只负责把饭盛好,然后就自己管自己吃饭,如果孩子闹别扭不肯吃也随他去,后来饿了也没得吃。当他进行激烈的玩耍后,肚子一定会饿。从那以后,孩子就会知道:不吃饭的后果就是饿肚子。他就会乖乖的按时吃饭。美国人特别注重餐桌礼仪,要求孩子吃饭是不能发出声音,不能讲话,不允许东张西望。这时候再回想中国的家庭教育,其教育区别可见一斑。再说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推崇应试教育,一切的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要考试。不看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只看分数,认为分数和能力成正比,于是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动物,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和社会实践都不能掌握。这简直可以称为是中国一大特产动物。可是尽管如此,实施那么严厉的教育制度,中国的科技人员所占比例那跟发达国家有的比吗?让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学一些各方面的知识,以后长大可能用到的仅仅占60%,甚至更少。中国孩子从小就不明所以的被要求学这学那,没有主观的学习积极性,认识不到学习对自身未来的重要性,就是被9年义务教育死死地压着,透不过气来。再说中国的大部分学校,为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不合理地布置如山堆积的作业,每天拼命地上新课,占自修课,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完的成作业。退一步,且说抓紧时间能够完成,那么完成的质量呢?学生的睡眠呢?这都无从提起。相反的,一些国外学生的学业负担少的吓人,学习生活特别轻松,可是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学生难以匹敌的。在一些对学校的调查中,不让学生说出该校的真正情况,而是让他们说谎,把学校教育描绘得无以伦比,说有多么符合政府的政策。一些低素质的老师,全然不顾虑学生的人格尊严,对一些犯错误和家庭背景不好的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侮辱,像泼妇一样地指着他们迸出一句句脏话。试问:教师的形象何去何从?当然,对于一些屡教不改,品行低劣的学生是应该进行适当的惩罚,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做出有损教师素质的行为举止。虽然说,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国外的教育建议不能完全借鉴,但对我们本身还是有启发作用的。中国教育的弊端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中国封建传统的思想仍未完全改变,严重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这里,我衷心希望在以后的中国,教育事业能够真正的繁荣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思想能得到完完全全的解放,跻身于世界强国!
21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