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枫MRB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其中,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 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文学评论《像路遥那样直面生活》 李准(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平凡的世界》在我看来有三个主题:一是年轻人的成长;二是中国农民的命运;三是一切善良的诚实劳动的人,在人生转折关头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这三大主题从时间来讲是永恒的,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这个主题,从空间来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时刻要面临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了不起,通过少平、少安弟兄二人为主的经历,紧紧地抓住了这三大主题,融为一体。 写这个主题的人很多,为什么《平凡的世界》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只要在现实中把对生活、对人民真诚真实的追求贯彻到底,他在抓住现实的同时,实际上就在拥抱内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电视剧的创作就做到了这一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出现在1985年前后,从那个时候开始,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乡村派、意识流等等很多,很多的作品被炒得很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默默无闻,但是获奖之后大家越看越有味道,评价越来越高。这个电视剧当时有人担心,因为路遥是散文诗语言,能不能改编?改编以后效果如何?开始也并没有多少人看好,但是播出之后,时间越长,发酵越大,不仅是电视剧获得多方关注,文学评论界对它的关注度,特别是就其发表的评论也超过了《红高粱》的改编。不仅是农村读者,还有大城市的观众,都从中发现自己和时代的联系,发现自己和主人公的关系。 电视剧对于原著的再创作,我的主张很简单,一是忠于原著的基本故事框架,二是忠于原著的人物定位和命运走向,三是忠于原著的基本主题,有增有减要忠于这三个主题。这个电视剧的这三点都做到了。 我对这部电视剧的两个地方特别感兴趣:第一,原著中一些精彩的细节电视化了,细节是灵魂,细节里出魔鬼。第二,路遥敢于直面生活中的挑战,原著中有一些当时看似不经意实际是很深刻的东西,改编接过来了。比如说,孙少平自己富了,要不要带动大家都富,怎么带动大家都富,谁发家,谁帮人,谁受穷,谁狗熊,这个主题始终贯彻在农村的命运中。现在这两个问题比当时不知道尖锐复杂了多少倍。你究竟做什么样的选择?孙少平那样的选择?孙少安那样的选择?到现在仍然在考验着每一个人,这证明了路遥作品的穿透力。 现在,文学界对这部电视剧的批评有的很有道理,也有一些我觉得过于苛求。出了陕西没有人计较是关中话还是陕北话,这个关系不太大,要不要说普通话倒是有争议。有一些改动,我是很同意的。比如增加了少安跟秀莲恋爱的过程。小说原来写的就是1975年到1985年,电视剧到了1986年春节,全城挂灯笼,放鞭炮,我是接受的。当然有些批评也是有道理的,小说中孙少安的性格逻辑发展的轨迹,他内心的东西,这个可以探讨。有人批评画外音太多,路遥的作品是散文史诗,心理描写化为影视语言是很困难的,但是不宜太多。这当然也是忠于原著的一种努力,但是这种努力有点牵强。总体我觉得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