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0

gape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分数的意义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林深雾起

已采纳
一、教材分析:《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分为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也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分数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分数单位》,第三课时《分数的意义》练习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简单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二、教学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在经过比较、归纳、突破难点。并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四、学法指导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学目标: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教具和学具: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 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二、教学分数的产生。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三、教学分数的意义。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操作。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分数的意义论文题目

175 评论(11)

面子问题

把分数看成整数做乘法
204 评论(8)

hxp_cy

莫以分数论英雄每到学期的期末,都是教师烦恼、学生痛苦的时候,教师苦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学生烦于整天的强化训练,教师忙于成绩的提升,家长忙于关注学生的分数,学生忙于完成教师和家长的任务,期末的复习成了最难熬的时间,相比较平时的学习,学生更害怕期末阶段的复习,因为作业多了、负担重了,试卷多了,压力大了,玩的时间少了,烦恼多了,快乐少了。本来是巩固提升的阶段反而走了味,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快乐的学习,解脱教师,让教师真正的走出疲惫的世界,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我想我们都应该思考如何看待分数!曾几何时,“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在分数崇拜的日子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了多少分,一名小学生,考了双百分就一定能够得到亲戚朋友的赞赏,这也是好学生的标准,所以在老师那里,哪怕学生学的再差,也要通过不停的考试让学生掌握到知识,一学期几乎上每名小学生要做3套以上的试卷,其实教师做的,就是在中考后把课赶快讲完,迅速的进入复习,然后就考——讲——练,即使是再差的学生,也要一遍遍的给他们讲会,讲、练是老师手中最好的法宝,这样也迎合了家长的口味,因为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一册书的习题练习能练到看到题目就几乎知道答案的地步,殊不知,我们这样培养的学生就是学习机器,没有创新,不会思考,思维被老师牵着走,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多想,只要跟着老师走,一切都不要过多考虑,分数自然不会太差,也不会考不出一个好成绩。新课改后的这些年,这些方法并没有随着课改的推进而真正销声匿迹,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依然以这样的思维去要求学生。曾有一名学生家长,学生在一年级考了5分,还还追问为何扣了5分,看着这样的家长,一方面“佩服“家长的苛刻要求,但更多是感到“无耐”。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小学阶段要求学生100分固然有打好基础的意义,但是这个基础绝对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如果一名小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兴趣,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有自己的一技之长,100分和80分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想一想孩子一年级甚至幼儿园没有毕业就对学生丧失了兴趣,就开始厌学,这样的苦苦相逼是为了什么啊?如果我们眼里只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倍加关爱,而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则‘恨铁不成钢’,批评指责,甚至不惜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为代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和获取成绩的机器。这样的“家长式“作风又怎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放眼未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论任何时候,把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提出问题,这样的学习远远比只看着分数更重要。试卷只是一份检测的试题而已,而且试卷的难易程度每张都不一样,看分数的意义远远没有关注学生发展更重要!莫以分数论英雄,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努力去改变传统的观念,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因为大部分家长虽然认可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期末考试后仍然以分数评价教师,这无形中也是增加教师的压力。虽然我们改变家长不是短期能做到的事情,但只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总有家长理解的那一天,虽遥远,但绝非不可到达。莫以分数论英雄,需要学校领导更新理念,在做好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成绩,但不是只关注成绩,不要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杠杆,真正建立一套相对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堂效率,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教师和学生,相信定能学生学的不累,教师教的幸福。这样的路也许暂时是一种憧憬,但是前行的道路只要又思索,定有前行的步伐,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实践,定有实现的那一天!!
14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