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哇
1、我国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晚间成功发射,这一壮举令世界瞩目!推动飞船前进的火箭所需要的巨大能量由特制的燃料来提供,有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所有的燃烧过程均是放热的B、需要点燃才能反应的燃烧是吸热的C、所有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均会发生化学键的断裂D、燃烧后产物的总能量一定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解析::燃烧是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该过程一定是放热的,产物的总能量一定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既然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答案:B。2、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种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 A.浓硫酸与水 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 D.氯化钠与水解析:能在快餐中使用且为明显放出大量热的反应,只能是B。答案:B3、1945年8 月6 日和9 日,美国B-29轰炸机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将两地夷为平地,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却也杀死了10万多无辜的生灵。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物质发生的变化中伴有能量变化的都是化学变化 C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 并不是任何一个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放出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如原子弹的爆炸)也都伴有能量变化。答案:B 4、已知方程式2H2(g)+O2(g) =2H2O(l) ΔH1=-6 kJ•mol–1,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2H2O(l)=2H2(g)+O2(g) ΔH2=?,说法正确的是( ) A.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该反应ΔH2大于零C.该反应的ΔH2=+8 kJ•mol–1 D.该反应可表示36 g水分解时的热效应解析:热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数,A错误;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若把反应物和生成物对换,则热效应的数值不变,符号相反,B正确,C不正确;D项没有说明物质的状态。答案:B5、从07年的“嫦娥奔月”到08年的“神七问天”,中国航天事业一次又一次取得了骄人战绩。这些人造卫星在宇宙中运行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的光能,其原理是:一定条件下光解水得到H2、O2,然后H2、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氢氧燃料电池,两个过程循环往复。下列关于该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其总反应为: 2H2 +O2 2H2O B若电解质为稀H2SO4 ,则负极反应式为4H++4e- → 2H2C若电解质为NaOH溶液 ,则正极反应式为2H2O+O2+4e- → 4OH- D 该电池反应的实质不同于H2在O2中燃烧解析:氢氧燃料电池的实质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原电池,其实质仍然是O2把H2氧化,但不会是点燃的条件。如果是稀H2SO4做电解质,负极反应式应为2H2→4H++4e-。答案:C6、据报道,世界著名企业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以及NaOH溶液做电解质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在使用的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的十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工作时的反应为2CH3OH + 3O2 + 4OH– =2CO32–+ 6H2O,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CH3OH在正极上参与反应B.工作中电解质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工作中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H2O+O2+4e–→ 4OH–D.工作中电解质溶液的OH-移向O2参加反应的电极解析:该电池中,CH3OH被氧化,在负极上参与反应;O2被还原,在正极上参与反应;工作中OH–移向负极,且浓度不断减小,溶液的pH逐渐减小。答案:C 7、金属的腐蚀现象普遍存在,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000亿美元,是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总和的6倍。钢制品在腐蚀过程中形成了原电池的现象被称为电化学腐蚀,钢铁在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能是( )A、H2→ 2H+ +2e- B、Fe →Fe2++2e-C、2H2O+O2+4e-→4OH- D、Fe2+→Fe3++e-解析:原电池反应中,正极上一定发生还原反应。答案:C 8、某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呈酸性,该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甲醇与氧气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A.CH3OH(g)+O2(g)→H2O(1)+CO2(g)+2H+(aq)+2e-B.O2(g)+4H+(aq)+4e-→2H2O(1)C.CH3OH(g)+H2O(1)→CO2(g)+6H+(aq)+6e-D.O2(g)+2H2O(1)+4e-→4OH-解析:本题考查电极反应的书写。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是甲醇失去电子,被氧化为CO2气体,注意题中电解质溶液的环境为酸性溶液。答案:C9、(1)已知:N2(g)+2O2(g)=2NO2(g) △H=+7 kJ•mol–1 , N2H4(g)+O2(g)=N2(g)+2H2O(g) △H=-534 kJ•mol–1 。 发射卫星最常用的燃料是气体肼(即N2H4)和NO2,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设在(1)问答案中反应热为△H1,如果是生成液态水,对应的反应热为△H2(保持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变),则△H2的绝对值比△H1的绝对值_________(填“大”、“小”、“相等”)。(3)如果发射卫星改用肼(即N2H4)和N2O4为燃料,等物质的量的肼在N2O4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在NO2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填“大”、“小”、“相等”)。解析:该题中,N2H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比NO2、N2O4的低,故在反应中NO2或N2O4做氧化剂。(1)将第二反应式减去第一个反应式可得热化学方程式2N2H4(g)+ 2NO2(g)=3N2(g)+ 4H2O(g) △H=-7 kJ•mol–1 (2)如果生成的是液态水,则要比生成气态水放热多,故△H2的绝对值比△H1的绝对值大。(3)反应过程中N2O4分解成NO2时要吸收一部分热量,故在NO2中燃烧放热多。答案: (1)2N2H4(g)+ 2NO2(g)=3N2(g)+ 4H2O(g) △H=-7 kJ•mol–1 ,(2)大 , (3)小。10、 现有含有NaCl和H2SO4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该混合溶液时,根据电极产物,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的阴极产物是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第三个阶段在阳极上放电的离子是 ;在整个电解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是 。解析:电解质溶液中,n(Na+)∶n(Cl-)∶n(H+)∶n(SO42-)=3∶3∶2∶1,氧化性、还原性强的离子先放电,因而电解开始时先产生H2和Cl2,产生H2的同时生成OH-,中和H2SO4,溶液pH增大;然后水电离出的H+和溶液中原有的Cl-放电,即电解NaCl生成NaOH,溶液pH也增大;最后水电离出的H+和OH-放电,即电解水,NaOH溶液浓度增大, pH仍然增大。综上所述,阴极一直放出H2,三个阶段分别相当于电解HCl→NaCl→H2O。这都是些经典题目,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前提,碱是强碱,例如NaOH。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相同,则它们物质的量相同。盐酸与碱反应形成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醋酸与碱反应形成醋酸钠溶液,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若都是溶液显中性,则醋酸的量就要过量,才能使溶液显中性,也就是说,需要的NaOH的量应该少。使最后的溶液中的成分是CH3COOH和CH3CO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