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lyn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不混在一起的神奇水,这是在家就可以简单操作的科幻小发明。神奇水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有一杯颜料水和一杯普通的水,在颜料水的杯子上盖上一张明信片,倒过来,叠在另一个杯子上,再抽掉明信片,神奇的事发生了!在这时,大家都会想到,上面的水和下面的水一定会混在一起。可是,并没有!需要准备的东西有:两只杯子、明信片、一双筷子、颜料和食盐。在两个杯子里装水,其中一杯加一点颜料。往清水的那一杯里加入食盐,使它变为高浓度的食盐水。把明信片盖在装颜料水的杯子上,倒过来,同时用手紧紧摁住,不要让杯子里的水留出来。把盖上明信片的杯子叠在有盐水的杯子上。轻轻抽出中间的明信片。颜料水和食盐水不会混在一起。是很神奇吧!为什麽不会混在一起呢?高浓度的食盐水因为比颜料水重,所以颜料水不能混在食盐水中。虽然看不到食盐水里的盐,但是盐并没有消失。水的重量+物质溶液后的重量=水溶液的质量,也就是水100克+食盐10克=110克。所谓水溶液就是指盐等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水溶液的重量相当于物质溶解在水中后的总质量。是很神奇吧!五年级四班
荡出的学问你会荡秋千吗?相信你想都不想就会说:“当然会,我还能荡的很高呢!”可秋千究竟怎么会荡高,你又知道多少呢?荡秋千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项运动。在社区,在公园,在游乐园,到处都有它大大小小的身影。秋千的玩法很简单,无非就是荡来荡去罢了。我观察了一下,大致有3种玩法。一、秋千上的人不动,由别人把秋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松手,让秋千像摆一样自由摆动。秋千下降时,它的势能逐渐转化成动力。上升时又由动力逐渐转化成势能。就这样周而复始,一下又一下地荡来荡去。直到空气阻力让秋千停下来为止。二、秋千上的人依旧不动。由别人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推动秋千,使秋千越荡越高。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推秋千的人不断的给秋千施加推力。使得秋千的动力不断增加,也就越荡越高了。可实际上却要复杂些了,因为推秋千的人并不是胡乱在推,而是要看准时机,掌握好节奏。如果和荡秋千的人配合得好,不需要费多少力气,就能荡的很高,这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共振现象。三、不需要别人推,荡秋千的人通过自身的运动把秋千荡起来。很显然,这种情况与前面的截然相反,完全无法用前面的原理来解释。秋千越荡越高说明它的总重量增加了,可是它又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那么这些能量来自哪里呢?毫无疑问,秋千增加的重量只能来自于荡秋千的人。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力气,都不能把自己举起来。可荡秋千时,又是怎么把自己推起来的呢?我们来观察一下荡秋千的人是怎么运动的呢?首先,他要把秋千拉开一段距离,然后快速的登上秋千。让秋千能在小幅度内自由振荡,动能、势能不断转化。接下来,随着秋千的升降做起立和下蹲的动作。随着秋千的下降,他会迅速下蹲,当秋千到最低时,他已经是下蹲了。秋千上升时,他又慢慢站起来,并在最高点恢复直立。这样周而复始,荡得越来越高了。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移的呢?问了哥哥后,我才恍然大悟:简单地说,秘密全在重心上。在蹲下到升高的过程中,重心升高了,就化为了势能。在升高到蹲下的过程中,重心降低了,储存的势能就要释放出来,这份能量转移到了秋千上,使秋千的摆动加快。这样循环往复,秋千的总能量越积越多,秋千也就越荡越高了。哇,简单的荡秋千,竟藏着这么多学问!
中学生朋友们,文无定法,究竟用哪一种结尾法,还要根据文体要求和自己的喜好而定,不能照搬教条。如有的可用议论式,有的可用描写式,有的可用悬念式,有的可用引用式,等等,不一而足。还需要中学生朋友们在实践中多训练多体会,努力去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当如撞钟,余音绕梁”的结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