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论文选题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21

qrl06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论文选题

7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adpotato

已采纳
如果按照你的要求做好了,我怎么发给你??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论文选题

283 评论(9)

野小子pyj

史记讲读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一) 填空(总分20分,每空1分):(1)“考信于________________”,“折中于________________”。 (2)《史记》中被称为“秦外纪”的是________,《律书》在司马迁那里实际上是________。 (3)列出《史记》佚文中“本纪”部分的两篇:________、________。(4)除《匈奴列传》之外,为外族立传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登幸曲逆”的“曲逆”是指________,“二顷”的典故出处见于________ 列传。 (6)举出《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外的三个女性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史记》中两种重要的“史法”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8)董仲舒的事迹见于________与________。 (二) 多项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2分):(1)属《循吏列传》中的人物有:A汲黯B郑当时C子产D孙叔敖(2)“附传”有:A《日者列传》B《绛侯周勃世家》C《张丞相列传》D《儒林列传》(3)司马迁明确称赞《春秋》的篇目有:A《太史公自序》B《十二诸侯年表序》C《曹相国世家》D《儒林列传》(4)以下属“十表”的有 A《三代世表》B《秦楚之际月表》C《汉兴以来侯者年表》D《惠景间诸侯王年表》(5)汉武帝改革的币制主要有:A三铢钱B荚钱C皮币D白金(6)被司马迁称为“游侠”的有:A荆轲B聂政C朱家D郭解(7)《史记》中的经济史料集中见于: A《平准书》B《货殖列传》C《封禅书》D《食货书》(8)公孙弘的事迹见于: A《平津侯主父列传》B《儒林列传》C《平准书》D《淮阴侯列传》(9)以下属班固时就已亡佚的篇目有: A《封禅书》B《礼书》C《兵书》D《乐书》(10)批判“交道”的篇目有:A《李斯列传》B《苏秦列传》C《张耳陈余列传》D《汲郑列传》 (三)释典并指出典故出处(总分20分,每题4分): (1)万石之慎 (2)三走 (3)曹丘生 (4)中行 (5)即墨龙文光照耀(三) 简述题(总分20分,每题10分):(1)司马迁对儒学的态度。(2)《苏秦列传》中的剪裁技巧与其他艺术手法。(五)论述题(20分):你怎样理解《史记》中的黄老思想?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一、 填空(总分20分):(1)六艺,夫子。 (2)《李斯列传》,兵书 (3)《孝景本纪》,《今上本纪》(写《孝武本纪》亦可)。(4)《东越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 (5)陈平,苏秦。 (6)缇萦,巴寡妇清,卓文君。 (7)互见法,迭见法。 (8)《儒林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二)多项选择题(20分):(1)CD(2)BC(3)ABD(4)AB(5)ACD(6)CD(7)AB(8)ABC(9)BCD(10)BCD(三)释典并指出典故出处(20分): (1) 万石之慎:万石公石奋以“恭谨”博得功名利禄却无甚政绩,后以“万石之慎”指代为人谨慎,常含贬义。典见《万石张叔列传》。 (2)三走:三走:典出《管晏列传》。管仲曾“三败三走”。后常以“三走”指代失败。 (3) 曹丘生:典出《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不喜曹丘生,曹丘生找到季布,说自己愿意扬季布之名于天下,季布与他交好。后以曹丘生指代介绍人或举荐者。 (4)中行:中行氏不欲随公主入匈奴,声称一定要他随侍公主的话他将不利于汉。后来,他得到匈奴单于的宠爱,教唆单于侵陵汉境。后以此典指代卖国贼、投降派。典见《匈奴列传》。 (5)即墨龙文光照耀:田单在即墨抗击燕军,大摆火牛阵,火牛身上涂满龙文,燕军疑为鬼神,大败。后以此典称赞文臣的智谋韬略。典见《田单列传》。(四) 简述题(20分):(1)答题要点:1、《史记》在班固父子看来有这样的罪状:“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其是非颇谬于圣人”,也就是说,不以儒学为正统。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后世很多人都因此而对《史记》颇有偏见。2、对儒学在汉武帝时的盛行,司马迁其实持批判态度。因为,儒学在得到统治者礼遇、成为官学的同时也沦落为利禄之学、记诵之学,儒学以“道”抗“势”、重视实践的可贵精神被异化了。(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3、然而,司马迁对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对于“六经”这样的儒家经典其实评价很高:并无侯国、封地的孔子被列入“世家”,而且,孔子摄鲁相事在“迭见法”中多次出现;儒家的经典“六经”是司马迁作史时的重要参照——“考信于六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还多次提到自已写作《史记》正是效法《春秋》。4、司马迁是有着深刻理性精神的学者,他心中并没有先验地悬搁任何权威,不仅仅秦皇汉武等有着特殊政治地位的人士不是权威,就是在当时已被定为官学的儒学也不是权威。在他看来, 孔子固然值得钦敬,儒学的真精神也傎得称赞,但也没必要全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儒学其实也有着“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孔子世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太史公自序》)、“用文乱法”(《老子韩非列传》)、“不知时变”(《叔孙通列传》)、“文多质少”(《万石张叔列传》)、“怀诈饰智”(《汲郑列传》)等缺陷弊病。(不一定全部列举,能适当举例者即可酌情给分)5、总之,司马迁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贬低儒学、指谪儒林,而是对异化、扭曲、堕落了的儒学与儒林人物予以理性化的解剖与批判,对儒学的一些可贵精神则予以充分的肯定与赞颂。 (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2)答题要点:1、通过剪裁,司马迁增强了本篇的文学性:苏秦说辞的风格与特色被很好表现出来,叙事结构详略得当,叙事节奏灵动多变等等(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2、通过剪裁,司马迁增强了本篇的思想性:强调人在逆境下的发奋图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3、叙事与记言的有机结合,传奇情节与生活化、日常化细节地有机结合,“小插曲”与“长篇大论”的有机结合。(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五)论述题(20分):答题要点:1、黄老之学最基本的理念在《太史公自序》中被表述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2、“虚无”的内涵之一:分层管理,高层主要负责宏观规划,中下层负责具体事务,各司其职便是很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举《史记•汲郑列传》、《陈丞相世家》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虚无”的内涵之二:“无常执,无定形”,“有法无法”,“有度无度”。也就是说反僵化、反固定,是灵活性、弹性、开放性(可举《汲郑列传》、《循吏列传》、《平准书》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 。“虚无”的内涵之三:少事,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举《齐太公世家》、《循吏列传》、《平准书》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3、“因循”的内涵之一:奉职循理,奉法循理,遵循超越权势、地位、武力等外在力量的公正准则(可举《循吏列传》、《张释之列传》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因循”的内涵之二:把握机遇,遵循规律,“因时为业” (可举《齐太公世家》、《平准书》、《货殖列传》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因循”的内涵之三:顺应人性人情,不作硬性规定,诱导式管理。(可举《齐太公世家》、《平准书》、《货殖列传》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因循”的内涵之四:改良而非急剧变革,用旧而非守旧。(可举《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循吏列传》、《曹相国世家》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因循”的内涵之五: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可举《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史记讲读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二)(一)填充题(总分20分,每空1分):(1) ____________之后,秦国“常雄诸侯。” (2)汉武帝时最著名的游侠是_______________。 (3)《史记》佚文中“世家”部分有________一篇,“十表”中________一表无序。(4)《史记》中“立例”又“破例”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盗嫂受金” 指的是______________,“拾履结袜”指的是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管鲍之交的典故见于______________。 (6)《绛侯周勃世家》中的条侯是________。 (7)巴寡妇清是________中的人物,专诸是________中的人物。(8)________载有黄老之学的传承关系。________集中载有财经制度。 (9)“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10)八书中的律书本是________。(二)多项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2分):(1)缇萦事迹见于:A《项羽本纪》B《孝文本纪》C《日者列传》D《扁鹊仓公列传》(2):为外族立传的有:A《东夷列传》B《大宛列传》C《西南夷列传》D《朝鲜列传》(3)表现司马迁称赏黄老之学的篇目有:A《太史公自序》B《汲郑列传》C《曹相国世家》D《循吏列传》(4)以下属“十表”的有 A《三代世表》B《秦楚之际年表》C《汉兴以来侯者年表》D《惠景间侯者年表》(5)《儒林列传》中的人物有:A董仲舒B申培C辕固D伏生(6)《游侠列传》中的人物有:A曹沫B朱家C郭解D荆轲(7)《史记》中的经济史料集中见于: A《平准书》B《货殖列传》C《封禅书》D《河渠书》(8)陈平的事迹见于: A《项羽本纪》B《高祖本纪》C《陈丞相世家》D《淮阴侯列传》(9)以下属“八书”的有: A《封禅书》B《货殖书》C《律书》D《河渠书》(10)抨击汉武帝暴政的可靠材料有: A《封禅书》B《今上本纪》C《匈奴列传》D《大宛列传》 (三)释典并指出典故出处(总分20分,每题4分): (1) 二顷 (2) 生甘类原宪 (3) 季札挂剑 (4)羞为尘土伏辕驹(5)李公悲东门(四)简述题(总分20分,每题10分):(1)你认为从先秦到汉武帝时,司马迁描写了几种类型的“儒”?(2)结合表序,谈谈《史记》突显了哪些历史发展之大势?(五)论述题(20分):司马迁对汉武帝时的财经政策表现出怎样的思想倾向?参考答案:(一)填充题(20分):(1)献公 (2)郭解 (3)三王世家,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4)《史记》中“立例”又“破例”的有:《周本纪》,《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 《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列其中四个即可) (5)陈平,张良,张释之,管晏列传。 (6)周亚夫。 (7)《货殖列传》,《刺客列传》(8)《乐毅列传》,《平准书》 (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0)兵书(二)多项选择题(20分):(1)BD(2)BCD(3)ABCD(4)AD(5)ABCD(6)BC(7)AB(8)ABCD(9)ACD三、解释典故1、二顷:典见《苏秦列传》。苏秦获六国相印后,有感于家人的前倨后恭,慨叹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后常以此典指代隐居或家境贫寒。2、生甘类原宪:典出《仲尼弟子列传》。原宪虽贫寒却保有志操。3、季札挂剑:典出《吴世家》,季札途经徐国出使晋国,徐君很喜欢自己所佩的宝剑,但因按当时的礼仪,出使晋国必须佩剑,所以季札没有当即把剑送给徐君。但他打定主意,待从晋国返回途经徐国时,把剑送给徐君。季札完成使命归国又经过徐国时,徐君已逝。于是,季札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才离开徐国。后以此典指代为人诚信。4、辕下驹:典出《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怒责内史们“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辕下驹指畏首畏尾的的平庸之辈。5、李公悲东门:典见《李斯列传》。李斯贪图功名利禄,终为赵高所陷,与儿子一起腰斩。行刑前,李斯对儿子悲叹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此典仕表达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的感叹。(四)简述题(20分):(1)答题要点:1、先秦时的真儒。既有以“道”抗“势”、重视实践的可贵精神,又有“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孔子世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太史公自序》)、“用文乱法”(《老子韩非列传》)、“不知时变”(《叔孙通列传》)、“文多质少”(《万石张叔列传》)、“怀诈饰智”(《汲郑列传》)等缺陷弊病。(不一定全部列举,能适当举例者即可酌情给分)2、秦汉的迂儒。不知时变,泥古不化(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3、秦汉的小人儒。儒学在得到统治者礼遇、成为官学的同时也沦落为利禄之学、记诵之学,儒学被异化了(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4、秦汉的“变态儒”。披着儒家外衣,行法家、阴阳家之实(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2)答题要点:1、因夏、商、周三代年代久远,文献资料较少,对这三代的历史事件只能作粗线条勾勒,司马迁本着“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写了《三代世表》,此表上溯黄帝,下至共和元年,对上古直到三代的“帝王授受之正统”及周王朝封建的诸侯世系作了梳理。2、司马迁又参照《春秋》、《左传》与《国语》、《铎氏微》等前代史书谱出《十二诸侯年表》,以周王朝为主线,按年列出“自共和讫孔子”时期周王朝所封主要诸侯国的历史事件,欲以此体现出周王室的“盛衰大旨”,弘扬“王道”,并突显出各诸侯国相互侵伐、违礼逾制、德义渐衰、谋诈日盛的种种趋势,勾勒出政治模式由“王道”陵迟为“霸道”的变迁轨迹。3、秦焚书坑儒,致使各国史书毁弃,仅存《秦记》。司马迁便以《秦记》为主要资料,上起周元王,下至秦二世,以秦国为主线,按年列出赵、魏、韩、楚、燕、齐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六国年表》。因秦“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史公以秦国为主线来呈现历史之真实。同时,又对秦的尚“力”而不尚“德”提出批评,不以成败论英雄。4、《秦楚之际月表》是“十表”当中的唯一“月表”,司马迁敏锐地感觉到,从秦亡到汉兴的短短五年是历史巨大变迁的关键时期,所以以“月表”的方式细致深入地描绘出历史风云。在这五年中,政治的主体是楚而非汉,故虽身在汉王朝,司马迁仍本着历史的良心编排了此篇。5、《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皆是从高祖立国到武帝时期政治生活的集中表现,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政治史的重视及“法后王”的史学动机。(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五、论述题(20分):答题要点1、对武帝的财经政策,司马迁以黄老之学的思想立场表示了许多反对。2、针对武帝时对币制的改革、算缗、告缗与盐铁的官营官卖,司马迁强调自由贸易,强调对人性物情的顺应,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与特权阶层的“与民争利”。3、针对卖官鬻爵、财货抵罪的政策,司马迁强调奉职循理,奉法循理4、针对财经政策的朝令夕改,司马迁强调“无所变更”,强调改良而非急剧变革,用旧而非守旧。5、均输法改变了僵化的税制,降低了赋税的运费,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豪族与奸商对财物的垄断与囤积居奇,在一定程度上缩减、阻止了两极分化、也为国家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对此,司马迁予以充分肯定,称赞均输法“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论证)。(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
227 评论(8)

wangdetao

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前面我们在人物画一节中已谈到,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展子虔,是今山东一带的人,他曾历任北齐、北周、隋三朝的大夫,是一个绘画的多面手,据说对于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但是,他的最为杰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方面,而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作品,就是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展于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他的几了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中心,用云蚰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据传《匡庐图》就为他的名作。他的弟子关仝则为长安人,师荆浩,却有“青出于蓝”之誉,自成一体,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的关、陕一带的风光。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所画林木,有枝无干,却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 与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董源和巨然都是1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环境,不同于旷寂、雄厚、寒冷的北方,而是地势起伏平缓、阳光和煦、温暖湿润的地区。他们体察自然,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描绘。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山峰,所见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穷、林麓小溪、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色。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和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画风的最好继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此画表现深谷丛林中,临溪的草舍里,三个隐士正在谈经论道,周围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这也可以反映出画家的身份和心意。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再就是青绿山水。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从隋朝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这一画派就已形成。但五代宋初,此种形式却为士大夫画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职业画家的匠俗之作,曾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五代和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在山水画的领域,这种画风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成为画坛的主导。 “元四家”是指元代最负盛名的四大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均善诗书,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他们共同采取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强调笔墨趣味。但四家经历不同,艺术偏好、审美理想也不一样,各有其鲜明的个性。黄公望的画只用两种规格,浅绛和水墨。笔法多变而平稳,用笔轻淡而浑厚,减少刺激,追求平静与和谐。 而王蒙的画则面貌丰富,有的以笔见长,有的以墨取胜,有的用色争雄。面又最为明显的区别是,三家都简,只王蒙繁。倪瓒呢?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简、干、淡,即是构图、笔墨、形象简,用干笔,用墨轻谈。再就是吴镇,最突出的是其他三家皆重笔,而吴镇却重墨,而且喜用湿笔。画面效果沉郁湿润,却保留着更多的来人遗风。 最后我们来看看明清的山水画。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为什么称为吴门呢?因为他们四人同为苏州府入,苏州别名“吴门”,故得名。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有的细密,有的粗简,有的壮阔,有的秀雅。有全景式的高山大川,小也有田园小景。手法简率,很富生活意味。他的山水画的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当然也为同乡。他师法沈周,诗书画均能。他的山水画有工笔、写意两种规格,写意水墨山水,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工笔山水细致入微,但又不刻板,有着典型的书卷气和“文人”趣味。唐寅的绘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之法,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作品场面宏大,手法严谨,既沉郁又清逸,既奇峭又秀润,既浓厚又饶于气韵特色。仇英出身画工,不是“文人”,但他在艺术上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师的双重影响,所以他的绘画把这两方面加以融合,也得到文人高士的欣赏,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像两宋画坛一样热闹了一番。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由于清代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使明中期以来增长的资本主义因素和在艺术上冲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失去了滋生发展的土壤,全面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内也开始出现倒退和变异。这以“清初六大家”为其代表,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当时清王朝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很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欣赏,被奉为所谓的“正统派”。 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而这五人似乎都与玉时敏有关系,王翚、吴历和恽寿平都是王时敏的学生,而王鉴则是他的同乡兼亲属,王原祁又是他的孙子,也许是这种家族关系造成了他们在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上的紧密结合。同时,王时敏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在画坛上也称为“四王”。他们都提倡摹古,多以临摹所得来进行创作,笔法超凡,功力极深,使山水画在技术功力上被推进了一大步。但后来恽寿平放弃山水,另辟蹊径,专攻花卉,也别开生面,名盛一时。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识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朗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在画史上一般把这些人称为“创新派”,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有名的清初“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 “四大名僧”是指石涛(原济)、石溪(髡残)、弘仁和八大山人。他们四人的特点都是因痛恨满族的统治而削发为僧,以绘画避肚山林,抒愤解忧。他们都反对摹古,主张自然创造。流露真实情感。但他们的绘画,又各有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石溪之画,苍古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八大山人之画,则简略精练。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精干花鸟画科的“扬州八怪”有较大影响。 “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酋,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糙、谢荪等。因为他们都生长于南京而得名。他们的特点是不受摹古之风的影响,去从实际生活的经历和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他们大多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同时也常常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诗文书画相酬唱。“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的画风,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280 评论(10)

shikelong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后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42 评论(9)

aesar9983

打破时空界限与抒胸怀创意境 古代山水画   论文关键词:山水画;山水诗;形式;本质   论文摘 要: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用文字描写和笔墨造型的方式抒情写意,打破时空界限,直指人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世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朽的亮点。打破时空界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而抒胸怀创意境则是其本质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诗画表面上表现的是自然山水,实际上表现的是“人”。它表现的是人的道德品性、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是诗人画家内在心灵的自然化、物态化呈现。它借着诗歌的语言和造型的笔墨色彩,表达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与深邃的艺术意境,   中国人向来讲究“心斋”式的主观内省方法,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更讲究“天人合一”,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因而在表现客观物体时不太强调真实性与逼真感。中国传统赋诗绘画要求形神合一、形神兼备,更讲究以“神”取胜。中国人的思维具有感性色彩,如有人说:“对直觉所得的现象,不去作对象本身的研究,而是将事物纳入固定的理性框架之中,这种提升几乎与对象的质毫无关系”;“西哲说中国的思想方法是‘艺术’的,日人说中国乃‘文学的国度’。换言之,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科学逻辑性质的,而‘文学’也者,是感性化的。基于数理而提升的逻辑,为先民所陌生。‘逻辑’令人不能‘迁想妙得’,由是,思想之‘自由’便不可得;‘天马行空’乃最理想的情状,而逻辑则是束缚人的羁绊”。这样的事实,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以宏大的气魄,加之以独有的语言和笔墨,艺术家们便能够突破和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局限,能够天马行空般地抒发情怀,创造出超妙的艺术境界。      一、打破时空界限: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      诗是时间艺术,体现时间上的流动感;画是空间艺术,体现空间上的直观感。但中国古代诗画艺术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有着“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时空观,大大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时间的顺序流逝与空间的立体观感紧密结合起来。超越时空,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一大特征。   《文心雕龙》讲到“神思”时,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来概括。思想意绪不仅能超越“现时”的狭小领域,上下无碍,古今无阻,可接通千年情思,此所谓“思接千载”;又能超越“现地”的有限视野,用心灵的眼遍观八方,遍赏四面,将所见与所想用诗笔画笔在一刻间、在一画上全部融会贯通地描绘下来,此所谓“视通万里”,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真实写照与理论提升,杜甫的“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也正与之一脉相承。   李白山水诗在超越时空方面尤为突出。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到庐山的瀑布,并未如实详述瀑布多大、多高、多美,而是以心灵之眼站在缥缈虚远的地方远观此景,“看”出这仿佛就是香炉生出的袅袅紫烟,雾气缭绕,朦朦胧胧。这香炉,这紫烟,是何时何地之香炉紫烟呢7毋需多思,也毋需追究,因为这不知何时何地的物象景致,而又恰好是该时该地的景象物色。“飞流直下”有“三千尺”吗?“银河”究竟是什么样的,从“九天”之高垂落下来,又是何等的景象呢?没有“万里”之“乾坤眼”与“百年”之“时序心”,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可以明显感觉出诗人“接于载”之“思”与“通万里”之“视”,深深地体悟到诗人的胸怀与情意。这就是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神妙意境,也正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歌艺术精髓之所在。   再来看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造型,大多不是自然的翻版。宗白华说:“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平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地点,仰首看天;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境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地照相。”中国古代山水画总是通过画家从观察、从直觉到联想、到想象而塑造意象,其中综合的成分很多,正如陆机《文赋》所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宗白华认为,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他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220 评论(13)

枯木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你想要的。希望能帮到你。
146 评论(12)

ldxmc7

1司马迁其人2史记如何诞生3司马迁的历史学地位4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5司马迁与史记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22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