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2

sunlidoris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创业史》论文9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nnakingjy

已采纳
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创业史》中透露出了平民本位意识和对生活现实的真诚感,其基本内容是遵循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原则的,作者成功塑造了一批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如梁三老汉,梁生宝,蛤蟆滩三大能人。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都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也就是柳青创作的“得”。 至于“失”主要表现在:小说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革命,强调社会主义方向时,过分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简单化地用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这些既是《创业史》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又是时代所留下的“左”的印记。

《创业史》论文900字

217 评论(14)

supeiying

陕西是个盛产现代作家的地方,柳青、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个个都是声名远播的大作家,这几个作家当中,早年我最先读过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最欣赏路遥了。 最近,在一本杂志上读了路遥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作品是柳青的《创业史》,就因为路遥的这一句话,我就决定要好好读一读《创业史》了。 其实,在涉及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句话就出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这句话出现在这部小说的第15章,背景是,喜欢梁生宝(小说的主角)的改霞,准备离开蛤蟆滩,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厂里,这样的一个选择,使得这两个情投意合的恋人最终没能结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语文里,也有一篇《梁生宝卖稻种》的文章,那时候知道,这篇文章选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文章中对梁生宝去郭县卖稻种,在火车站过夜,省吃俭用的描写,让人过目难忘。读完了《创业史》,我也终于知道,这个情节出现在小说的第5章,可以说,这一情节,应该是《创业史》这部小说写的最精彩的章节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个多月的零散时间,才断续读完这部35万5千字的长篇小说的。 作家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6年发表处女作《待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小时候,我看过这部小说的连环画),代表作就是我刚读过的《创业史》第一部。 《创业史》第一部的故事,始于1953年的春天,止于这一年的冬天,写合作化的互助组时期,蛤蟆滩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会情况,小说塑造了梁三老汉、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杠、高增福、栓柱、欢喜、任老四、姚士杰、孙水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读完这部小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景物描写非常出色,这种细腻的景物描写随处可见。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讴歌赞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写景的同时,不忘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宗旨,比如,在第21章,素芳被自己的堂姑父诱强的时候,作家写道:"这时候,母马继续曳着磨子,很认真很严肃地在走着。榆树、椿树和楸树枝头的小鸟们,继续在歌唱着。在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岁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来第二次打击。她的堂姑父,无论在神气上还是动作上,一下子变成另外一种人,他怎么还不如在场的禽兽呢?" 这一场景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让人读后深受感染和教育。 总之,读完柳青的《创业史》,真的是受益匪浅,同时也终于了却读这部伟大作品的愿望了。
25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