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野草的论文选题怎么写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2

jxxyfj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野草的论文选题怎么写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材料science

已采纳
一、关于《野草》的“孤独意识”和相关社会背景及作家简述  所谓“孤独”,它有多层含义,仅从字面理解,便是“独自一人,孤立无所依附”。而一部不朽的《野草》,无论从作者鲁迅先生所塑造的诸多意象中,还是从作品中的诸多意象背后所弥漫着的孤独氛围,都在诠释着《野草》自身所蕴含的孤独意识。  所谓“孤独意识”,不仅指浅层的,人人都会有的孤独感;更指蕴藏在一个人的意识深处,由“孤独”引发某种深层精神、意志品质。同时,谈及分析和阐述《野草》这部作品中孤独意识,便需要结合文学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1],多角度共同分析。对于本篇论文,笔者欲主要结合《野草》作品中,较突出的象征意象为切入点,并适当结合“作家”、“世界”、“读者”,等其他三个要素进行由浅入深地综合阐述——从人们所共有的孤独感受;到尽管不被他人所理解,仍旧顽强而执著地奋战的英勇无畏的“战士”情怀;再到无论面对外界的黑暗、冷酷,还是内心的虚无与绝望,依然除却一切苦楚和矛盾,从心底发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2]的呐喊心声,所展现出孤独者强大的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  在分析之前,笔者认为需要对鲁迅先生创作《野草》时的相关社会背景,以及它们对作者的思想、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作简要相关介绍。  从众所周知的1914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数年沉默,鲁迅曾表达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3]的感受。之后,他“经历着一个打破沉默,逐渐从沉默中昂扬走向战场的历程”[4]。此时,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转入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文坛,也掀起了新文化运的革命高潮,鲁迅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名主要战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后收集在《呐喊》里的10余篇富于反封建战斗意义的小说,可以说鲁迅先生在“五四”的狂飙中,“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抱负得以施展,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从而一扫辛亥革命以来自己那种沉积、悲观的心境”,“并将多年来郁积心头的对于封建主义的满腔愤火来了一个大爆发”[5]。然而,从1920年起,“五四”开始退潮,至1922年,他所曾从事编辑工作的《新青年》被停刊了,北京的思想文化界“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鲁迅看到“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废,有人叛变”[6],而自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成了游勇,布不成阵。。。。。。新的战友在哪里呢?”,又再次使鲁迅陷入了孤寂悲哀之中。  随后,从1923年北洋军阀加强了对人民的政治、经济迫压,“二七”惨案对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运动实施血腥镇压;同时还收买资产阶极右翼文人,以结成反动政治文化同盟,维护自身统治。在1923至1925年间,中国各派军阀混战,某些文人学士沦为军阀的“帮闲”,诬蔑群众的爱国运动,中伤进步爱国青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这一系列的恶性事件的冲击,鲁迅从孤寂悲哀转入极端的愤怒,甚至“产生了不轻的颓废、绝望情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心态不平衡的趋向,进入了一个精神上难熬的‘苦闷’期”[7]。  总之,社会的黑暗,群众的麻木,军阀的暴虐,文人学者的中伤,身体病魔的困扰,家庭内部的变迁,自身思想上的彷徨与矛盾,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鲁迅完成《野草》创作时,最为苦闷、焦灼、孤寂、愤恨的内心世界。   二、《野草》中对于几个意象的孤独感受  有研究者曾提及“《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8]。这些构成鲁迅哲学的基本单位(元素),并不是抽象的逻辑范畴,而是一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意象”[9]。因此,笔者欲紧紧抓住这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相“统一”的意象,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内心体验,去逐步揭示蕴涵在意象中的孤独感受。  (一)寥寥可数“两棵”孤独的“枣树”  《野草》诸篇中给人以孤独、冷寂之感的首篇,非《秋夜》莫属。  《秋夜》远远超出一般自然景物咏怀似的抒情传统,颠覆了寄景抒情的传统表达方式,大胆采用了“西方象征派散文诗的方法”[10] 。而对于“孤独”的感受,给人以最直观的冲击,便是数字上的寥落和形单影只的孤寂。当看到春意盎然的花丛中,芳草盛开,争奇斗艳,胸中定会顿生繁花似锦的热闹、欣悦之感;而相反,在一个寒冷、肃杀的“秋夜”某“后园”的墙外,在“奇怪而高”、“鬼〖目夹〗眼”似的、“非常之蓝”、“夜的天空”之下,“两棵”“落尽叶子,单剩杆子”的又直又长的“枣树”[11],又会令人顿生孤独、冷寂之感。因此,面对“闪闪地”、“鬼〖目夹〗眼”的无边星空,“秋夜”下光秃秃、没有花草相伴的“枣树”,是孤独的。  (二)在“凛冽的天宇”下孤独“奋飞”的“雪”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孤独是一种“不合群,独自一人”的感受,而《野草》中,“朔方的雪” 其以突出的“孤独”形象,出现于《雪》的后半部分——“朔方的雪花……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12]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雪”以“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而且从文字层面上,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孤独。与“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的“江南的雪”不同,“朔方的雪”,是“冰冷”、“坚硬”而“灿烂”的,他们“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每一片“雪”,都是独自存在,各成一体的颗粒,没有粘连,没有依赖。因而,从浅层的文字描述之中,读者便不难感受到他们是孤独的。  (三)选择“独自远行”甚至不惜“被黑暗沉没”的孤独之“影”  除了看得见的“孤独”,人们通常也会有看不见却能深深感受到的“孤独”。那便是面对周围的人和事,均有着异样、甚至相反的感受,在此情此境之下,类似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而“影”[13]便是如此。“在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却是清醒的。它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甚至连“影”自己所存身立命的载体——“人”也都是他“所不乐意的”。而经历了“彷徨于明暗之间”,不堪于此的“影”,挥手饮酒作罢,宁可生命消失殆尽,也不愿停住于为自身所不满的周遭一切,告别去到那“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在那份决绝和洒脱的背后,人们更可以深深感受到,“影”的生命中,自始至终的“孤独”。

关于野草的论文选题怎么写

160 评论(9)

18290817052

鲁迅《野草》之深层意蕴探寻 鲁迅先生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因为生命是自己的,又全由自己负责,所以不惜以自己为实验,解剖自己,连同肉体和灵魂,一并展示给人看——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已经被扭曲了的。 这解剖的刀就是他自己手中那枝犀利、冷峻的笔。他用这枝笔描绘出了那些在残酷的压榨下变了形的肉体和灵魂,并且想借助它为彷徨中的灵魂指出一条生的道路,他将自己的这种愿望赋予在《野草》中。“盖世界大文,无不能言人生之闷机┅┅所谓闷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    肉体的拯救   在《墓碣文》中,肉体已经呈现出对自身存在的迷茫:既然人活着时,只能利用肉体,享受肉体,从肉体的反应中得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利的应该占有,无利的便摒弃。但是当肉体死了以后,它不再对万物表现出喜或悲,痛或快,此时肉体的价值存在何处?在《墓碣文》中,死尸显然不甘心自身肉体的消灭,它也想知道肉体——这个至今未尝品味过的事物的味道,于是“抉心自食,欲知本味”,但是,肉体已死,它不同于存活时,所以当死尸询问和威胁时,同时感到自身的无奈,只能离开,但也留下话:“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肉体已归于腐朽,不可再次起生,自食就是无所希望,而要得救,需要对自身的无限珍爱,要拯救肉体,只能珍惜它——这是中国几千年丧葬史的精髓;但是这样,肉体的本味又不可知:这是肉体存在的矛盾与疑惑。   2.肉体拯救后的矛盾、疑惑   一旦肉体得救,其本身存在的矛盾便更明显地突现出来。《颓败线的颤动》将这种矛盾的突现深刻地表现出来。青年男女无计于生活的苦难,饥饿、羞耻、痛苦一并集中、爆发起来。垂老的母亲曾经历尽千辛,才将女儿抚养成人,而待女儿成人后却向她抱怨“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婿也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连女儿中最小的一个也玩着一片干芦叶,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杀!”于是垂老的母亲开始颤抖、痉挛。自然,握笔的鲁迅也颤抖了,痉挛了,他开始怀疑先前的对肉体拯救的必要。他发觉拯救后的肉体——或许肉体本身都充满了无止尽的欲望,攫取的欲望和抛弃的欲望——已经非他所先前认识的那般模样。肉体是贪婪的,在它自己死去后,它依旧吞吃自己的身体,但不能知它的本味;现在,肉体得救,可以吃别的人,以达到知本味的目的,于是演绎出一代代吃人的剧目来: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吃;清兵挖了徐锡麟的心肝来,炒了分吃。鲁迅在《狂人日记》末段向社会呼吁: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然而从这《颓败线的颤动》中可以看出为继续吃人而做出的准备。鲁迅开始怀疑肉体。垂老的母亲,这个肉体拯救者的形象,最后只能在孤独无助的深夜中走出去,从无尽的黑暗中去寻找光明。她赤身露体,像石像一样矗立在荒野,举两手尽量向天,向上天询问,以无词的言语询问——这是人类心灵世界中的最高层的向自然这个创造出他们的伟大存在物提出的最高深的问题。然而鲁迅意识到了这种询问的结果:它只能是湮没在荒海的波涛中,在波浪的再次起伏中隐灭。或许果真如尼采所说的:“当德行睡眠后,它将更加精神焕发地起床。”当肉体垂涎于自己的本味而久久不得时,一旦使它获救,无疑会向全人类伸开其贪婪的魔爪,而从不顾及这人是谁。这个肉体拯救者的形象是集困惑于一身的,她是鲁迅那时的思想写照。   3、灵魂拯救的彷徨   当肉体的拯救陷于不可解答的困惑的时候,鲁迅开始尝试探索另一种形式的拯救:灵魂的拯救。然而他对这种更加缥缈、形而上的拯救方式表现出了一种无奈的徘徊和彷徨。他说:“称为神的和称为魔的战斗了,并非争夺天国,而在要得地狱的统治权。所以无论谁胜,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失掉的好地狱》,题目便隐含了深厚的讽刺意味。地狱原是魔鬼对灵魂的审讯之所,魔鬼为此准备了刀山、剑树、油锅,想要拷问出灵魂的罪恶来。但是魔鬼说:“一切都已完结,一切都已完结!可怜的鬼魂们将那好的地狱失掉了!”于是,地狱不再是地狱,地狱的一切均废驰了。那些鬼魂受到蛊惑,便纵声向人类发出反叛地狱的绝叫。他们渴求人类对他们的拯救。但是当人类的使者得到地狱的统治权之后,鬼魂仍旧如原先一样,要经受拷问,这是灵魂向肉体发出求救的最终失败。鲁迅在其中暗含了两种形式的拷问,一种是人类所存在的肉体形式对灵魂的拷问;另一种是魔鬼的灵魂对人的拷问。然而鲁迅马上察觉出这两种拷问的可笑: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一方是垂死挣扎,一方是铁腕镇压,丝毫没有变,以致鲁迅后来说:“我常觉得‘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而当“黑暗和虚无”成为“实有”时,人作为生命存在的肉体已经不再对灵魂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吸引力。所以,在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这个灵魂的另一种反应形式就会来向肉体告别,但是,影同时又是彷徨的,影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23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