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9

wangyue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交通方式的变迁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烤肉

已采纳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在不断更新设计理念,采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取得巨大成绩的历程,我们还将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支撑城市化进程的道路建设我国一位特大城市的副市长曾经在讨论该城市住房问题时指出,“不是房子少了,而是道路少了,在高密度开发的中心城区是不可能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的,为促进住宅向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发展,就必须解决便利的交通。”这可以说是决策者对城市道路建设认识的一个具体写照。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道路建设正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的。解放以后,新中国对城市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原有破烂不堪的道路得到了整治,城市开始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道路骨架系统,适应了我国当时的工业化改造进程。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年平均仅提高21%,期间十多年期间城市化水平几乎停滞在17%。1978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改革开放以前的3倍,达到年平均提高65%。按照现行的户籍制度统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0%左右。而根据专家分析,如果修正统计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局限,1997年初我国实际在城镇生活的人口约为5亿2千万,已经占总人口的45%左右。这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为新一轮城市道路建设的推动力。这种情况反映到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50年间两头发展较快,中间发展缓慢的变化特征。

中国交通方式的变迁论文摘要

135 评论(14)

微微一笑11

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主要以地铁同时发展铁路或者说高速公路协同发展,但是现在中国的铁路发展方面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因为高铁的技术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是全世界高铁底层最高的国家之一,没有第二。
80 评论(13)

靖瑜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12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