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zhl
1、题目宜小不宜大 内容宜深不宜浅 2、课题要新 逻辑要顺 文理要通 
建议你写房价的供需矛盾,这个相对于简单,而且在自己身边,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以下为摘取的一篇文章的分析,也许对于你所要求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下的暴利认知上的差别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有三种形式:一是不被任何人知道;二是它只被一些人知道而不被另一些人知道;三是它被所有的人知道。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说的是在某一事件中所涉及的信息在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称分布。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很多,知识结构的不同,教育水平的不同,交流能力的不同等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参与者所获信息含量的不对称,即市场交易的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出现一方多、一方少,或者一方有、一方无的情况;另一类是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时间的不对称,市场交易的双方获取信息的时间点有先有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存在不当获利的机会,凭借自己占有信息的优势来误导或欺骗另一方,使自己获利而使他人受损。“信息不对称”催生下的信息经济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最常见、最让人感到头疼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就要算是虚假广告了。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广告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消费者时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奈。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和精力的有限,消费者通常无法精确地去判断广告的真实与否,以至于与虚假广告有关的“信息不对称”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信息的不对称给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假设:一个是竞争假设,市场中的每个经济主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还有一个是完全信息假设,经济主体拥有与交易相关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说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是绝对完全的、对称的。然而,假设毕竟是假设,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掌握的信息总是不那么的对称,所以就有了古人的一句谚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信息的不对称势必会导致信息的优势方为牟取自身的更大利益而做出损害信息劣势方利益的行为,它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使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很难能够以一种最有效率的方式来配置,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市场的失灵。同时,信息的不对称还会带来道德上的风险(Moral Hazard),滋生腐败。针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们展开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克尔洛夫、斯坦福大学的斯宾塞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开始关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分别从商品交易、劳动力和金融市场三个不同的领域对信息经济展开研究。1970年,阿克尔洛夫在哈佛大学期刊发表了名为《次品市场》的论文,对信息不对称在商品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他在该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柠檬”模型,从而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劳动市场的信号》则是斯彭斯的研究成果,该文对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斯蒂格利茨通过分析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等道德风险问题提出,缺乏信息的交易方应该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2001年,为了表彰阿克尔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三人对信息经济学做出的突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们三人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终完成。在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信息不对称是核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两大支柱。通常,我们一听到信息经济学,就会把它和计算机、通讯网络联系在一起,将它等同于信息产业经济学。其实不然,信息经济学是一种理论经济学,它是在否定了从亚当·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完全信息假设”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应用性很强,它的意义并不在于理论方面,而是在于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不对称原理解释某种经济现象“这个比较好写了。比如我们在买卖中来说明”信息不对称原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如果完全对称就形成了完全竞争市场,卖方就只能获得平均利润,但现实的社会并不是如此,因为买方得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种现象在消费品市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比如:大家去超市买东西吧,超市的经营者获得的产品信息肯定比消费者多,这样消费者才会到某个超市买东西,大家并不是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只有这样商家才会盈利,而不是得到刚能弥补成本的利润。其它商业也是如此,仅供参考啊。
《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七期,并收入于光远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以现代经济学的规范研究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陈宗胜 徐刚 刘书祥摘要:中国的经济学过去所以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不能融入国际经济学界, 也不能恰当地指导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中已经形成的规范,来研究中国活生生的现实。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规范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是针对实践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其次是以假定条件限定所研究经济现象的范围; 第三是建立说明经济现象关系的理论模型;第四是从模型推导出理论假说; 第五是进行统计事实检验;第六是得出明确的结论;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 以这样的思路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回顾和检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中国经济学 所以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而只是政府政策的诠释), 没有能够融入国际经济学界 的主流(不能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 也没有能够恰当地解释和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改革进程(理论脱离实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我们看来,最主要的是: 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学界长期形成的现代经济学规范, 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 中实际发生的活生生的现实。所谓现代经济学规范,包括研究思路、方法、 语言和技 巧等方面的方法论范式; 所谓活生生的现实指的是实际发生并不断重复的经济现象, 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而不是“概念演绎”那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科学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总结过去的 经验,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规范来研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而取得的。 中国经济学的未来将向何处去?我们认为, 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推进应该是唯一正确的 途径。 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规范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规范大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I-提出问题; II-建立模型;III-统计检验;IV-得出结论。或者可进一步具体细分为这样几个子 环节:1、提出问题;2、前提假设;3、建立模型;4、导出假说;5、进行检验;6、 得出结论;7、对策建议。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经济学问题的提出大致有两种情况:1、 对于 开创性研究,问题来自一些实际发生并不断重复的经济现象, 但是尚无人对此进行研 究。于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规律的经济事实便成为研究的起点。2、 对于继承性 研究,虽然前人曾有过讨论,但是,或者由于被新的经验事实所证伪, 或者由于内部 的逻辑存在矛盾,需要进一步探讨,于是研究的起点是对前人的研究提出疑问, 继而 构建新的理论。不难推论,这两种情况本质上是一致的。 继承性研究不过是开创性研 究的继续和深化。二者都是试图对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 而不是从本本 到本本,从概念到概念。以这种方式提出的理论本身就来自于实际, 因而根本就提不 出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过去总提“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是那些理 论不是来自于实际,至少不是来自于中国的实际)。一般地说, 能较常人更早更敏锐 地注意到某些经济现象,并且恰当地、往往是具有导向性地提出问题, 是经济学大家 的品质。这正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 的重要性所在。 这样的例子在西方现代经济学中不胜枚举。 其实在中国也不乏这样优秀的学者, 只是由于我们长期忽视了现代经济学的另一 规范---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制度,致使这些优秀学者被大量的模仿者或抄袭者所淹没 了。毫无疑问,一个适当的经济学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开创性研究,还是继承性研究, 都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于继承性研究, 只有详细考察了前人的理论并 且承认之,才能从中获得研究的问题,否则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 对于开创性研究, 虽然尚未有人涉及,但是,一方面,只有检索了相当的文献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另一 方面,即使前人尚未涉及该领域,但是相关的领域或相关的研究思路却是值得借鉴的。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不尊重知识产权,也不太注重文献检索工作, 使得我 们的研究中的剽窃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低水平重复的状况也未得到根本的好转。 翻翻 许多学者的著作,许多人都在同一时期“首次”讨论同一问题,且论点论据相似, 就 颇能说明一些问题。 当然,问题的提出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侧重实证的问题, 或侧重规范分析 的问题等等。我们主张,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就是要多关心 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发生的现实问题。 这是由研究对象的国度性所决定的(见本文的第 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