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6

gfghgfgh66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移动通信网络论文摘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ricshen

已采纳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与3G应用前景 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1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是超常规的发展史。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到1993年用户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从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几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国移动电话第1000万个用户在江苏南京诞生,意味着中国移动电话用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69亿户,普及率为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其中,英国为4%,意大利为65%,卢森堡为34%;当时,中国为09%。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是第一代移动通信制式较多,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日本的制式等。我国科技人员分析对比根据国情选用了TACS系统,购买国外设备建设移动通信网,设备制造厂也与外国公司合作生产(装配)了部分系统设备和手机。研究部门也研制了部分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为气候。到了第二代,国际上主要是GSM、CDMA两种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动通信网之前,我国分别在嘉兴、天津进行了GSM、CDM的试验,测试了各种性能。由于GSM标准成熟较早,我国开始选用了GSM系统,后来联通公司又引进了CDMA统,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建设中我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制和标准系列,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等公司也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样他们就推进了产品的开发生产,使我国民族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时我国的相关领导和广大技术人员,明确认识到这是改变我国在移动通信业局面的重要机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加3G标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无线传输技术)评估组,并先后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为国际上3G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LAS-CDMA也成为3G国际标准组织的后备标准。设备制造厂商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的同时,努力开发产品,取得较好进展。尤其是中兴、华为开发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可以提供运营商使用,而且在国外也占有一定位置。 3G改变中国通信格局 关于3G的发展,三年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确定了“冷静、稳妥、科学、求实”和“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3G及3G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原则。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出台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时分双工获得了55 100=155MHz的频谱,FDD获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频谱。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分双工标准体制的重视与支持。 根据政府确定的基本方针与原则,2001年6月22日信息产业部成立3G技术试验专家组(3GTEG),负责实施3G技术试验,专家组由来自国内的运营、设备制造和科研院校的专家组成。信息产业部六个司局组成3G领导小组。试验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MTNet(移动通信实验网)进行;第二阶段,在运营商网络和MTNet进行。截止2003年底,已对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工作,结论是系统基本成熟,终端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2004年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国际电联ITU-R在1985年,就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和标准。其目标是统一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和频段,实现全球漫游,提高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及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1998年,国际电联ITU向全世界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世界标准草案,共征集了来自美、欧、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16种3GRTT(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提案。在提案评审和筛选过程中,国际电联根据对3G标准的要求,对3G标准提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评估、仿真、融合、关键参数的确定工作,通过了包括中国提案在内的5个无线传输的技术规范。目前,国际上共认的3G主流标准有3个,分别是欧洲阵营的WCDMA、美国高通的CDMA2000和中国大唐的TD-SCDMA。

移动通信网络论文摘要

260 评论(9)

TMCElove

近几年来,移动Ad-hoc网络作为新兴的无线通信网络,逐渐吸引了业界的注意力,成为研究的热点。Ad Hoc网络可以在没有基础设施支持的情况下灵活方便的通信,这种技术拓宽了移动通信的领域,具有光明的前景。Ad Hoc网络最初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Ad Hoc网在民用领域也开始得到发展。移动Ad-hoc网络不需要任何无线基础设施的支持,节点开机就可以快速自动组网,节点可以任意移动,随时加入或离开网络。Ad Hoc网还具有组网速度快、抗毁自愈能力强等优点,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由于移动Ad hoc网络采用无线信道,节点的自由性,网络的结构等各方面的技术特点,使得Ad Hoc 网更容易被窃听,拒绝服务等攻击,使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要建立安全的Ad-Hoc网络,研究其入侵检测及响应技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Ad Hoc网的特点建立一种一分组为基础的新型的网络结构。本文就分组的基本概念及分组的实现进行了阐述,并根据分组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分组的安全模型,并阐述了门限认证的基本概念,结合分组特点和门限认证技术来实现一个无线Ad hoc网络分组内进行门限认证的安全解决方案。 In recent years, mobile Ad hoc networks as emerging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gradually attracting attention of industry, become the focus of Ad Hoc network infrastructure support in no circumstances is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s, the technology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area expanded, with bright Ad Hoc networks in the military field application initiall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network, Ad Hoc network in civil field also began to get Mobile Ad hoc networks - do not need any wireless infrastructure support, node can be on any mobile networking, node can add or leave, Ad Hoc network also has netted speed, invulnerability self-healing capability advantages in military and civilian areas, get more and more Due to the mobile Ad hoc network using wireless channel, freedom, network structure, etc,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 hoc network more easily to be tapped,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s, which are hidden in the To establish a secure network Ad Hoc - its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response technology necessary, has the vital Based on the Ad Hoc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to establish a new one packet basis of network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group of grouping is discussed,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established the security model based on group, and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threshold certification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shold combining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to realize a wireless Ad hoc network group within the threshold of authentication security Keywords: Ad Hoc networks, Network security strategy, Group, Threshold authentication
32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