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ny
您好,给你写了一篇,你看看。 “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人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己作为人是何以存在、已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和怎样存在的,而且要探索自己作为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和应当怎样存在。通过这种探索,以便进行自我塑造,使自己更好地存在下去。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并不满足于既有的现实生活和现实存在状况,并不停留在已经成为的东西和已经成为的样子上;他总是力求创造新的生活,创造新的存在状况,使自己在规定性上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通常,人总是面向未来,并以未来来引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现实活动的。所以人的自我认识并不单纯是关于自己作为人存在的过去和现实状况的事后反思,而是要通过这种反思以启迪关于应有的未来的探索,又以这种关于应有的未来的探索来影响现实的存在,使之趋向于新的应有的存在。因此,人的自我认识不仅是事后的,而且是超前的,并且在本质上具有一种实践性。我们注意到,甚至各种宗教意识中关于人的观念也是引导人追求未来的,不过宗教所引导的对未来的追求,是要人们按照不同的宗教模式摒弃苦难的现世而进入虚幻的来世。至于历史上各种关于人的哲学,更是致力于通过对人的应有的未来的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模范人的典型形象和人的世界的理想模式,并以此来引导和鼓励人们进行自我塑造、自我奋斗。 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他不会停留于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人并没有一种绝对标准的所谓人的存在状况和绝对标准的所谓人的规定性。人的未完成,蕴含着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他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创造之中。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世界,从而也不断塑造自己的新的形象,不断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人的进化发展过程。因此,人对自我的内向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这种认识不会停留在某种绝对的完满的终极标准上,它总是适应人的不停顿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并随着人的新的形象、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的产生而不断发生的。 
大学生如何完善自我意识?论文首先是世界观,然后是远的目标,最后是自己的想法,对于人生的认识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体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自尊感过强。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对独生子女的教养中,每一个父母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有了进步及时表扬,有了缺点不忍心批评,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没人可比。而到了人才岌岌的大学校园以后,自己原来的优势显现不出来了,优越感没有了,不分析原因,又不愿意服输,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争强好胜,甚至怨恨他人。2、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由于对自己评价过低、经常遭遇挫折、容貌欠佳、智能相对落后、家长专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庭不完整等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放弃追求,自怨、自怜、自卑。3、体验不到成功。由于不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大学生给自己设定的抱负水平过高,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二)增强大学生自我体验程度的策略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要促使学生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这样人才能不断前进,最后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但是,教育者在促使学生产生自尊需要、体验自尊感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自己的能力、品行、人格特点等被群体所认可时,他才能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良好的声誉和评价,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尊,而因为偶然的成功或自以为是所带来的沾沾自喜不是自尊感。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首先,教育者在学生稍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育者要教学生学会赏识自己,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最后,教育这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作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而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不善于进行自我检查。主要表现为在行动时,随心所欲,走一步算一步,最后能取得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不是按照计划去调整行为,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修改计划。2、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监督。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准则没有内化为个人的品德,没有内在的行为准则,离开了外界的监督,就不能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3、自我控制能力弱。主要表现为行为受他人和外界环境所左右,不能自觉发动应有的行为,不能主动控制不合时宜的行为。(二)培养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措施1、指导学生善于自我检查。行动之前要确立目标,并根据现有的条件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遇到意外的、无法克服的困难,行动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行动的进程中,要不断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一但发现行动偏离了计划,要及时调整行动。2、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自我监督。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社会道德准则、规范的实质,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品德,确立个人内在的行为准则,以此来监督自己的行为。3、指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人的意志力关系密切,因此,教育者要指导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内心“道德法庭”的监督之下,自觉产生在当前情况下应该有的学习、助人、娱乐等行为,主动制止不正确的或在当前情况下不应该有的破坏公物、不讲卫生、大声喧哗、打闹等行为。转
大学生要想完善自我意识 ,首先要给自己有个明确的定位 ,把自己的学历技能及优点了解清楚 ,也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定下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