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帅哥
2025-08-01 18:28:05
一、有教无类:教育普及的萌芽阶段 “有教无类”作为一个命题,首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当给予教育。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他们来自鲁、齐、晋、宋、陈、楚、秦等各国。有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和司马牛等,也有“贱人”出身的仲弓、鲁之“鄙人”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身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苦生活的颜渊;有比孔子只小四岁的秦商,也有比孔子小五十多岁的公孙龙。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不分民族,不受等级、地区、年龄等条件的限制。 当下,为了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我国相继推出了“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助学计划。同时,还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使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这与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平等”等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二、教师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儒家认为一名好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学而不厌,具有渊博的知识;诲人不倦,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应善于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等等。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是评价一个好老师的标准。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代宗师,他认为学习应该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孔子重视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孔子学无常师。孔子还说过:“学不可以已”。在儒学看来,学习知识作为一个过程,它是永无止境的。孔子还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含有在“博学”的基础上走向“专精”的思想意蕴。孟子则明确提出了“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主张既要广泛学习,又要加以融会贯通,掌握要领。儒家非常重视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还注重“学而时习”。儒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儒家尊重教师以及对为人师表提出的具体要求,对我们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论 历代儒学大师多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教学过程中某些规律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孔子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因材施教方法获得成功的教育家,实施因材施教必须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了解,孔子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平时十分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还注意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智力水平进行教育。“因材施教”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传统教学法。 第二,启发诱导。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方法。他最为欣赏的就是遇事皆问“怎么办”“为什么”的态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受教主体真正是从内心里想要解决问题,才是施教的最好契机和最直接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老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无功的。教师的任务首先要促使学生达到“愤”“悱”状态。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这既是对传统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继承,也是现代化教育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第三,教学相长。这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既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其二是“相观而善”,即师生间的相互切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提示了教与学之间的本质性规律,即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而这种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无疑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四、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论,归根到底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儒家从“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论证贤才的标准便是“仁德”修养。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了实现这一人格追求,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六艺”教育传统,以《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来教育弟子们,要求他们在“礼”的约束下,尽力去实现“仁德”。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儒家的德育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德育体系也有很大帮助。我们认为:“学也者,学做人也”与“教也者,教做人也”,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儒家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德育方法,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典范,为全社会所追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一代代英才的出现,都与儒家所塑造的人格风范有着直接的关系。 纵观儒家的教育思想,它对我国发展和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儒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面临两种情况:首先是儒学本身的改造与调整,努力使自身适应变化着的时代;其次是作为被研究的对象,人们一直在努力挖掘儒家思想中更多对现代社会前进发展起积极作用的那些成分。
一、何谓“儒”,西方看儒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是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儒学产生于先秦时期,代表人 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其经典著作有 《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 子》等。中国古代早期各类知识和技能都掌握在各个政府部 门的官吏手中,即所谓官学。学术都是由政府控制的,通 过贵族学校向各个贵族子弟传授,主要研习“六艺”。下层 的某些知识分子如果掌握了礼乐制度,就可以参加国家 的政治,甚至成为贵族们的老师。这些下层掌握着各种 “术艺”的士人和知识分子,逐渐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做 “儒”。《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儒就是掌握 各种知识和技艺的士人,这种知识和技艺,小到乐舞军 事,大到治理国家的道理。由于这些人不仅有知识和技 能,而且常常精于礼乐,显得有文化,有修养,看起来彬彬 有礼,柔和谦逊,因此被称为“儒”,表示其学问深,修养 好,技艺高。孔子是儒士中的佼佼者。孔子说:“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孔子凭借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深厚 的礼学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精深造诣,吸引了当时的 一大批优秀人士,并培养了大量的儒者,形成了自己以 “仁”为本,以礼义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西方人对中国的了 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认识而充实 的,而西方人了解孔子,最早是通过耶稣会的传教士。当 这些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后,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更令他们惊奇的是,中国的士大夫们都崇 拜孔子,可是孔子既不是神,又不是宗教家,为什么能够 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呢?这无疑促使他们开始研究孔 子。“Confucius”即是孔子,“confucianism”是耶稣会士制 造的名词,其概念也被后代学者不断修改翻新。西方学者 研究孔子,根据的材料往往只是《论语》而已,对其他的儒 家经典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在17、18世纪,孔子的思想在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中曾经起过非常巨大的作用。二、儒家教育思想三波澜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居于一 尊天下地位,除了儒家内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与儒、法。经常进行斗争外,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儒家教育思想大致 经过了三次大的冲击和变动。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大分化的时期,自 公元220年曹操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刘蜀、孙吴政权形成 了三国鼎立之势,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后,才结束了 长达360年的分割局面。在这个时期,经学衰落,佛学传 入,学者们便由儒学转向玄学的研究,以研究《老子》、《庄 子》、《周易》为基础的“三玄”之学,日益发展起来。自此, 魏晋玄学冲击了儒家教育思想。宋明理学隋唐时期,佛学进一步向中国化发展,唐代实行三教 并举的政策,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儒、道、释三家的斗争 和融合,便形成了以儒为主,兼容释、道的理学思想体系, 为宋明理学打下了基础。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 的最后阶段,是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以“理” 为本体论,以道德性命题作为研究内容,它的形成,一直 影响到封建末世元、明、清几代。近代西学近代西学东渐,新学与旧学之争,是中国传统儒学面 临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近代中国,列强用洋枪 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由两千多年的封建大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入侵的同时带来了西方 文化,中国开始搞洋务运动,随之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 于是出现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而为 新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社会基础。如果说前两次冲击 还是在旧有的文化思想领域内进行的话,西学的冲击则 出现了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对中国旧有文化思想的否定, 乃至无产积极文化思想对原有的封建文化思想以至资产 阶级文化思想的批评和评论的复杂局面。国学、儒学渐渐 被人们所抛弃。而西方人在工业革命成功后建立了新的 社会制度,对中国的认识也趋于理性。他们发现,中国的 现实并不像孔子儒家所推崇的那么美好,因此儒家思想 也遭到了西方学者的批判。三、儒家教育思想研究重现热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人未能深刻认识到国学的重要 性,儒家思想被不同程度地歪曲和批判。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无论是在充实 和巩固中国人文化信仰方面,还是针对社会越来越凸显 的躁动不和谐的现象的反思,或是在经济繁荣发展背景 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都在不同程度和领域 成为了被研究和审视的主角。世界在改变,交流也越来越 频繁,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也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 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Many of Confucius' thoughts, especially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