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junjun
影响机制侧重的是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过程,主要探索影响过程的,影响因素注重的是因素本身,有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怎么选取出来的。由此导致了科研人员片面追求SCI论文。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质等学科。忽略了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导致任何一位只要会做简单加法的外行人,都可以方便地评价任何一门学科的水平,因为只要把论文数加一加,把每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加一加即可。对策:综上所述,尽管10余年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但是高质量的少,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原始创新的成果更少,国家应大力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要知道基础研究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泉。而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则是科技创新的大敌。在评价单位和个人学术水平时,应以论文的质量为主,不宜看重数量。尤其应提倡科学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由同行专家评价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显示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引用率 
研究生和博士学习期间,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期刊论文。工作之后,能力和职称也需要论文来帮你实现。说到论文,捆绑话题就是影响因子了。那么影响因子是什么?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