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784898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体育锻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学生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合作意识和道德风尚。由此可见,新课标下,体育同思想品德教育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找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便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潜移默化的渗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严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幽默的语言和优美准确的动作技能示范,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因此,要注意用语文明,幽默,简练,有较强的逻辑性和针对性,通过自身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和彼此相互尊重学习的好习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要精益求精,并严格要求自己,用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充实自己,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为良好的德育奠定基础。二、组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德育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观念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统筹安排精心策划,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学期开始,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通过对体育教材的理论知识学习,如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全运会的成功举办,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完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区别对待。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让他们明白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使其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适时渗透顽强意志品质。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中,融入现在比较流行的定向越野,不仅从组织和内容上改变了枯燥无味,同时还改变了由被动变主动的锻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参与精神。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和过程,找出差距和不足,从而提高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总之,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对抗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同时提供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展现学生德育中的优良传统,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的情操与理想得到升华,真正验证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己修改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