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baba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刘黔生、杨先青一、机械化水稻软盘育秧的工艺技术流程及技术要点苗床土准备 碎土拌肥 过筛、推闷、杀菌 晒种脱芒 精选稻种 种子处理 催芽 铺放软盘 精种秧板装铺盘土 洇(洒)足底水 均匀播种 喷药液 均匀覆土 (覆膜) 拱膜 苗期管理 起盘移栽。技术要点1秧苗的技术要求:苗高12—20cm,叶龄3—5叶,秧龄15—25天,苗挺、苗绿,苗块规格5×5cm,厚度为8—2.5cm,盘根紧密,厚薄一致,提起不散。2播量要求:杂交稻播量在1—2kg/亩,杂交稻每亩应播种15—16盘,播种一定要均匀,到边到沿。3床土要求:选用熟化的旱田土,不提倡床上培肥。4精细播种时,一定要泅足底土水,必须使底上水份达到充分饱和状态。5封膜一定要严密,为防止晴天中午高温烧芽,应在盖膜上加盖稻草或遮阳网,立苗期应注意高温烧苗和不缺水,及时炼苗。应注意及时施用断奶肥、送嫁肥、送嫁药。6大田耕整应达到田面整洁,相对平整,大田整地要平、细、泥烂、无杂物,泥脚深度不得超过30cm;整平后,应沉定1—3天。机插时,秧苗床上潮湿要适中,不能太湿,否则无法机插。7大田机插时,一是插秧时水深保持在2cm左右;二要根据农艺要求调整好机械的取秧量、株距,选择好机插路线,秧苗必须是规格化的秧苗,秧苗高度15~20cm,均匀度80%以上。三要保证机插质量,漏插率不大于5%,相对均匀度合格率大于85%,伤秧率不大于5%,不漏行,每亩8~2万株。8大田管理应根据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措施,坚持肥药混用,达到追肥、除草、治虫的三重效果;同时应根据水稻的生长及时搁田,确保水稻的稳产高产。该技术通过与常规栽插水稻相比,在同品种,同区域,同管理的基础上,每亩减少5个劳动工作日,生产效率提高3一5倍。示范点可每亩可节约5个劳动工作日,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实施项目,将节省水稻育秧环节的农用薄膜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白色污染,同时在育秧时药剂浸种、秧苗移栽前施用了送嫁药,减少了以后大田的农药施用,甚至达到不用农药防治,降低了粮食的农药残留,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二、注意事项针对我县的实情反复开展育秧试验,最后我县根据水稻品种、生长期、千粒重等不同特点进行播种,摧芽试验,最终选择了每个秧盘播60克左右种子,在水泥地或大田水中育秧,每亩插秧大田需16盘左右。三、存在的问题水稻全程机械化工作,由于机械化育秧秧苗小,不受看,开始机插秧苗时农民心中有顾虑,发动大面积机械化插秧有一定困难,农民接受这一新技术缓慢。 
%B7%C7%D6%F7%C1%F7%B1%DA%D6%BD&in=13104&cl=2&lm=-1&pn=299&rn=1&di=21905774640&ln=1621&fr=&fmq=&ic=0&s=3&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299&-1
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而一旦农业的发展出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挫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三要改善农村面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四要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其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