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ili8ban
国家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各校有不同,比如字数、发表SCI论文甚至要求影响因子之类。可以查阅学校的研究生工作手册。 
不少于2个月。博士论文盲审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月。工作日可随时报送,具体时间节点为:拟6月份申请学位的人员,将学位论文等材料提交给能源学院研究生科,经审核通过后,由研究生科于3月20日前提交到研究生院学位办。拟12月份申请学位的人员,将学位论文等材料提交给能源学院研究生科,经审核通过后,由研究生科于9月20日前提交到研究生院学位办。为了将博士论文的评审更加标准化、结构化,国内各高校通常会制定一个评审博士论文的参照框架。当评审人收到博士论文评审邀请时,往往会看到一份“评阅评分表”,表中会列举七八项指标。比如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科研能力、学术规范、写作规范等,一级指标下还有若干类似二级指标的要素描述。比如,“文献综述”包含的评价要素是“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前人成果和前沿动态,归纳总结正确”。
原因可能正如题目所述,大家对博士的要求提高了,评审标准有所提高。一些专家在看到水平不行的论文时,在怕惹麻烦的顾虑和学术标准之间选择了后者,从而让部分水货现出原形。 依我多年读研的经验来看,水货论文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混学位但不做论文的人的论文。他们多为大小领导,论文由别人代笔。代笔人大多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而且时间仓促,做论文的时间较少超过半年,论文水平可想而知。 另一种是没有学术追求的人的论文。由于体制原因,我校培养的博士绝大多数在毕业后不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博士生缺乏钻研的内在动力,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拿到博士学位后另谋生路。因而做论文时自我要求不高,得过且过。 对于第一类,枪毙几个难以引起别人的同情,甚至内心深处还希望多毙一些。一方面减轻自己的负担(青椒也是捉刀代劳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减缓博士论文贬值的速度,保存一点知识分子的自尊(想想,我除了博士学位还有啥?)。 但是第二类,多少还是值得同情的。我在博士毕业前后也面临这样的人生窘境。说实话,在这一时期,博士论文虽然重要,但是绝不是最重要的事。这些有瑕疵的论文背后,有可能是一个很精干的小伙子。他缺的不一定是达到博士论文水平的能力。 以我自己为例,导师觉得我论文可以做的更深入一点,建议我延期一年毕业,但是考虑到毕业后前途的不确定性,我果断拒绝了。虽然盲审专家对论文的评价都很不错,最后也评上了江苏省优博,但离导师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自己也不是很满意,算是人生的一个遗憾。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其实我没有选择,我只是命运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只能顺流而下。博士毕业后,我几经挣扎,装孙子送票子,也不过是争得了一个回南京打杂的机会而已,甚至连讲师都可望不可及。 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不乏工作能力出色之人,也不乏头脑睿智之人。有的年纪轻轻就破格副高、正高,意气风发,有的却一文不名,苦苦挣扎。但后者并不一定在学识和能力上逊于前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可能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会经历不同于常人的困难,做出一些无奈的选择,是应该被理解的。
这个啊,博士基本150多页吧,8万左右,如果你字少,内容表达明确也没什么关系。